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6-03-03江苏海门市育才小学226100陈伴荣
江苏海门市育才小学(226100) 陈伴荣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江苏海门市育才小学(226100) 陈伴荣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数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从观察、猜想、讨论、实践操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数感 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方法多样化 加强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内容,并且要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在不同的阶段,数学教学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这说明当前的教育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数感是十分强调和重视的。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是否具有良好的数感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准,因为这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去感知、参与、体验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程度,形成对数的敏锐直觉,启蒙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结合生活实际,启蒙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培养、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而成的。人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掘生活资源。指导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生活背景下主动去探究、感悟,使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才能达到启蒙学生数感的目的。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世上的事物常常以量化形态存在。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好自己身边与数字有关的素材,并探究它的作用。课堂交流时,学生说了很多信息,如我今年8岁、我学号是30、我身高120厘米、我妈妈的鞋子36码、火警电话是119等。这些数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它们有直观的印象,所以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又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我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室里的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如数学课本长几厘米、宽几厘米、厚几厘米,课桌面长几厘米、宽几厘米等。利用教室内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实践,能让他们对长度单位和具体长度形成直观、鲜明的印象,进而促进他们对1厘米、1米的表象认识。
二、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发展数感
当数在没有与有意义的情境相联系时,学生在理解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时就会困难许多。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数感的另一个含义: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把握运算的意义。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有这样几组练习题:
12-613-6
12-714-7
12-815-8
在学生采用退位减的相关方法算出得数后,我请学生再竖向观察这两列算式,试试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时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困难,但如果教师能创设相关情境,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个困难。对此,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情境一:讲台上有一些糖,一共12块,拿掉6块还有几块?拿掉7块还有几块?拿掉8块还有几块?
通过这个情境,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拿掉的越多,剩下的越少。
情境二:某学生今年6岁,她哥哥今年13岁,哥哥比她大7岁,明年哥哥比她大()岁,后年哥哥比她大()岁。
在这个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不但发现了“如果两个数以相同的幅度增大,那么这两个数的差不变”这一规律,还掌握了“两个人的年龄差总是保持不变”这个知识点,为以后学习年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思维发散方法多样化,增强数感
“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之一,具体主要表现在同一个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解法,也就是常说的“一题多解”。
对于有多个解的题目,我们常常想要寻找最优的解法,优化方法。例如,计算9999+999+99+9,如果用竖式计算的话,由于数比较多,也比较大,操作起来会非常麻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加数靠近哪些整十、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可以把几个加数分别看成10000、1000、100、和10去计算。这时由于每个加数都比实际的增加了1,所以整个式子还要再减去4个1,也就是减去4,结果如下:
9999+999+99+9
=10000+1000+100+10-1-1-1-1
=10000+1000+100+10-4
=11106
有时候,教师不必强调方法的优劣,只要学生能对自己的方法做出合理的解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了。又如,教学“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时,我让学生计算12-9。学生自由发挥,想出方法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这样,智慧的火花就被碰撞出来了:
(1)先算12减2得到10,再算10减7得到3。
(2)先算10减9得到1,再算1加2得到3。
(3)因为3+9=12,所以12-9就等于3。
教师不必给学生统一的程序和模式,只须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更容易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加强生活应用理解意义,巩固数感
“问题解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最先被提出的,到目前为止,已经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和认可。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小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次春游的前一天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在春游过程中,有28个人想一起去玩划船,现在有两种船可租,大船可坐4人,小船可坐2人,不许有座位空着,你能设计出租船方案吗?题目一出,学生都很感兴趣,思维很活跃,想到了很多方案:(1)全部租大船,要7条;(2)全租小船,要14条;(3)2条小船,6条大船;(4)4条小船,5条大船……这是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想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数感也得到了提升。当然,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是无法精确到具体某个数字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估算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对数有鲜明的表象,然后才能以此作为具体的参照物去估量。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要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建立表象。以此为参照,学生就能大概知道教室里的黑板面积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又如,对于“如何才能快速知道厚厚的一叠A4纸约有几张?”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对数的已有感知水平不一,一开始他们的答案差距较大。这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先测量100张A4纸有多厚,然后再看看一叠A4纸大约有几个100张的厚度,就能估算出一个比较接近准确数量的数。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小数感知大数,锻炼了数感,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应该说,数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积累、沉淀、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欲速则不达,它无法凭一时兴趣和偶生灵感就可形成。数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而建立起来的,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努力钻研教材,充分创造发挥,寻求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和实践操作中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责编吴美玲)
G623.5
A
1007-9068(2016)1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