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怎样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3-03李虹
李 虹
(辽宁省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 辽宁营口 115214)
浅议怎样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李 虹
(辽宁省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 辽宁营口 115214)
恩格斯曾经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中学教育中,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代替的。也正是基于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初中数学 教学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这就意味着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数学课堂问题教学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好学数学呢? 今天我重点在就如何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入给大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结合课本举一些实例,给大家今后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问题的解决。
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 例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为导入新课,可以设计如下问题:(2)分式与相等吗?(2)你能用类比分数基本性质的方法,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吗?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实践证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问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1]
二、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向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2]
三、目的引入
即授课开始就接触教学内容的主题,点明本课所论问题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的一种常见方法。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x2=N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
四、悬念引入
在讲新知识之前,有意设置一些问题悬念。如教不等式性质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试比较a与-a的大小。肯定有部分学生会认为a>-a,教师适时给出a=-2,则显然-2>-(-2)是不成立的,由此产生了悬念。
五、趣味引入
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数学题,或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悖论、逻辑趣题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科学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守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量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中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真正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尽快成站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到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枯燥,从而拉近数学与实践生活的距离,这充分体现课改精神,体现在“教中学”的新理念。
综上所述,结合自己在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我认为在新课标的要求指引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认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导学生极积思维、分析、判断,让学生从直观实物中去感知、认知,实现让学生从“做中学和学中做”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卓龙德 浅析中考方案型应用题的美型及走向.中学数学教学.2001(2)。
[2]钟文辉 例析2000年中考阅读题。中学生数学,2001(1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