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考试说明”下的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模式归类

2016-03-03毛方潮

关键词:归类实验课题型

毛方潮

(南平市高级中学 福建南平 353000)

基于“考试说明”下的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模式归类

毛方潮

(南平市高级中学 福建南平 353000)

遵照《考试说明》中“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对高考生物实验题进行分类,依题型结构,合实的三个基本要素,把高中生物实验课归类为五种课堂模式并实施,使生物实验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考试说明 实验分类 实验课堂 模式归类

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内容较多,包含学生实验课和教材经典实验,其目的是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及实践等活动,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调动学生对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各种实验技能及科学素养。[1]

一、明确高考考试说明对实验的要求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2]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高考生物实验题型分类

1.实验题按高考能力要求可划分为:

(1)实验分析题型——根据提供的实验方案,分析其中的步骤、现象、结果,作出解答。

(2)实验方案的纠错或完善题型——对实验方案中的错误或不完善处,进行改正、补充,使实验方案趋于完善。

(3)实验设计题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有关的综合类题型——以实验为背景,主要涉及代谢、遗传和生态相关知识。

2.实验题按内容类型可划分为:

(1)实验——教材中具体的实验课。

(2)探究实验——教材中的探究实验课。

(3)科学家经典实验——教材中穿插的科学家实验和资料分析、技能训练中的实验。

(4)拓展实验——以教材中问题探讨、课后习题、课外制作和自我检测为依托的实验。

不行了?李老黑哈哈大笑。那好,歇杯酒,跟你说个正事。今年咱村小学还有个民师转正的指标,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过了这村没这店,以后再甭寻思这好事了。说完后李老黑盯住我,一字一顿地说,我——想——给——你。

实验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共性,都是以“新课标”理念作为课型设计的基本认知,以“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作为课程设计的思路,以“课堂”为主要媒介。

三、实验课堂模式归类

在确定实验课课堂类型后,从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实际出发,从实验课的知识结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立意,依据高考命题中实验题的题型结构,结合实验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论总结,把高中生物实验课归类为以下五种模式。

1.实验主题认知类课堂模式

实验主题认知课主要是指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课,绝大多数属于观察类的实验,使用的观察工具主要是光学显微镜。高考对观察类的实验考查重点表现在事实的呈现,即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实验特征的考查。观察类实验,通过观察对已知的知识、现象和结论予以证实和肯定。适用此类模式的实验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

2.实验过程体验类课堂模式

实验过程体验课是一种重点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这类实验在高考中往往考查实验仪器和药品(材料)使用顺序和关系、实验操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关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4个“特定的”目标掌握,即“特定的物质”与“特定的化学试剂”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这类实验,以实验操作为主,突出训练学生动手能力。适用此类模式的实验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3.实验模型制作类课堂模式

4.实验方法指导类课堂模式

实验方法指导课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内容的性质、难度及时诊断,从学生学习心理学切入,对学生通用实验方法、方式和技能进行针对性指导,解决学生开展主题实验的“方法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对调查作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进行“调查”、“资料搜集”的实践课程。实验方法指导课的教学设计包括三个要素:实验目标的设计、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过程的设计。近年来,有关生物调查类实验的考题不断出现,这类考查立意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以及数据处理能力。适用此类模式的课程有: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探究活动设计类课堂模式

探究实验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也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重难点,目前老师多数是直接讲解或给定模式、方案,让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案进行演练,这种形式的课堂效率相对较低,学生掌握程度也很有限。探究活动设计课要求教师充分的对探究实验的精髓进行“研学”,以前人成功的经验过程或教材理论为依据,制定合适的“学案”。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独立预学“学案”,在“学案”的问题驱动下进行多层次实验探究。探究实验是属于培养学生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考试说明所要求的,适用此类模式的实验有: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

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理解相互影响的实验方法,特别是学会“梯度”处理法,学会用图表或曲线表达实验结果。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实验课在实验课课程实践中组成一个认知的整体,体现了高中生物实验体系深层认知的效度和量度,是一个认知的有效分配,因而它们彼此存在、相互联系。但由于五种类型各自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所以他们彼此之间又有区别。作为一线教师,基于《考试说明》要求下,把生物实验课堂分类实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超市,幸福的乐园”是你我的追求;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让学生身动、心动、神动是你我的奋斗目标。

[1]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5,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毛方潮,男,中学高级教师,是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理、化、生学科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课题组核心成员。

猜你喜欢

归类实验课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