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2016-03-03于海丹
于海丹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小学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于海丹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小学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在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那么语文素养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那么我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们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3.猜谜语,激起兴趣。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青青蛇儿满地爬,蛇儿遍身开白花,瓜儿长长茸毛生,老君装药要用它”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想要葫芦的人的得到葫芦了没有?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1.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采用了如下做法。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按“画、问、析、答、提”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试画一幅图画体现诗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画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画”,并就此与学生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温习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一点很重要;在思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中独得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在阅读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孰轻孰重,需要认真进行考虑,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的阅读没走过堂,不是对文章的肤浅的理解。提出的问题有深度,自然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强,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胆创新,给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与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养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能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应该让每位同学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如:在学习《火烧云》一课时,熟悉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篇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都是以“火烧云上来了——火烧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一小节。于是我在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第一自然段为范例进行教学。我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例子,品写法”——“读课文,体会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个个皆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个人所得,争先恐后发表所感、所悟。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4.养成勤动笔、善积累的习惯。
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叶圣陶说过:“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大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在写得多么生动,而在于“我手写我心”。日记要有内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逐渐的读书笔记,摘录抄写,积累知识,丰富语汇。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记随笔的习惯。要求学生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地就会养成习惯。
5.重视课外阅读的习惯的培养。
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有哪些内容,一般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①爱读书、多读书;②一边读一边想;③认真做读书笔记;④经常使用工具书。
我们学校从近两年年开始,每两周特别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对学生进行具体、切实的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
①可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地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讲演、辩论、竞答等方法进行指导。
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获得体验。
③努力创设读书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我与班内学生共同商定了每月的必读书目,并定期举行了读书内容交流会。比如读完《三国演义》,举行了“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的辩论赛;读完《西游记》、《水浒传》,举行“我最喜欢的人物”点评活动。读完世界著名童话后举行“童话剧表演赛”等等。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必须走“开放型”的大阅读教育之路。为此,我都压缩了课文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进行课外自由阅读、语文活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创造条件。每两周开设1节阅读指导课,每周安排一节课的自由阅读课,每学期开展5次以上语文活动。利用阅读指导课,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浏览、略读、精读等;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如摘录型、介绍型、体会型等;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如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同时,我还加强课外阅读教材建设,提出每个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完成“六个百”的阅读任务,即背诵100首古诗词,阅读100本有益的书籍,记背100条格言警句、100条歇后语、100条八字成语,积累100篇短小精彩的美文。
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无裨益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籍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三、开拓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大胆想象,善于把自己已经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进行广泛的联想,创造出种种新形象,以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跃,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教王维的诗,其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何将诗歌转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是不行的。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物描绘的虚与实、动与静、远与近、明与暗、幽静与喧闹相互映衬,只有凭借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才能构成一幅既清幽又流动的艺术图画。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总之,对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涉及到的有诸多因素,只有靠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长期发展,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海丹,女,小学高级教师,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省级语文教学能手。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