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儿童习作教学的新概念
2016-03-03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陈萍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陈萍
读者意识:儿童习作教学的新概念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陈萍
习作教学中提倡“读者意识”,强化“对话感”,对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读者意识 儿童习作 新概念 自我性 对话感
儿童习作不仅是敞亮自我的过程,更是与他人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由此,在儿童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写作的“读者意识”,同时要让儿童也能做一名“真正的读者”,能够用心读懂他人的习作,倾听他人的话语。换言之,在习作中,在班级这个“习作圈”中,儿童习作不仅仅是叙说自我、倾诉自我、表达自我、展示自我,更是欣赏他我、聆听他我、分享他我的过程。
一、读者意识:儿童习作教学的应有立场
接受美学家伊赛尔认为,“作家创作文本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隐性读者’”,这个“隐性读者”就是作为公共的、他者的、共同的审美规则在作家心中的反应。读者可能是个体性读者,也可能是群体性读者。在儿童习作教学中,读者意识有两方面的内涵,即儿童既要做习作的“读者”,也要在习作中学会“想象读者”,读者意识是儿童习作应有的立场。在儿童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唤醒、激活、弘扬儿童的“读者意识”。
1.自我性。
儿童习作首先是表达自我、敞亮自我的过程。要教育孩子写作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让“真我”显山露水。习作是为了表达自我的感知、感受,如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习作也是为了表达自我的情感,如快乐、愤怒、郁闷等。要引导儿童在习作中说真话、诉真情,让儿童真实地袒露自我的所见、所思、所感。写作首先是让“自我”看,让“自我”成为创作文本的“第一读者”。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儿童一边创作,一边阅读。唯有自己读顺了,他人才能读得顺,读得畅。
2.他我性。
儿童习作不仅仅是表达自我的过程,更是敞亮自我的过程。在儿童的习作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儿童“假想读者”,让儿童的习作过程拥有对象性。具体言之,即让儿童用儿童彼此间的言语、彼此间的无言规则、彼此的审美特质等来进行习作。在儿童习作中,如果儿童没有对象意识,往往会说假话、套话、空话。长此以往,不利于儿童的习作品性的养成,也不利于激发儿童的写作动机、写作动力,更不能看到儿童真实的自我。由此,在儿童习作过程中,必须培养儿童写作的“读者意识”,让儿童学会在习作交流与展示,学会通过习作交流、沟通、交往,增进儿童分享习作的智慧。
二、读者意识:儿童习作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一直以来,儿童习作教学由于缺乏“读者意识”,导致儿童的习作动力不足,认为“写作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性作业”;导致儿童的习作思维固化,习作时不是发挥想象,而是为了符合所谓的习作规定和要求;导致儿童写作的品格扭曲,即为了迎合老师的胃口,而说假话,无病呻吟,等等。凡此种种,都导致了儿童习作的“异化”。儿童习作教学要回归写作的本位,必须让儿童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由此凸显儿童习作的意义和价值。
1.激发儿童的“习作动机”,还儿童的“习作动力”。
习作教学首先要让儿童明白写作的目的,即“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写作不是为了“外在的要求”,写作就是为了敞亮自我。一如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为什么要创作,因为我知道的必得流露出来。”同时,写作也是为了交流。教育儿童不能像现代著名作家卡夫卡那样,将自己的作品锁起来,幽闭起来。唯有在与他者的习作交流中,写作才能得到尊重和认可。唯有将自己敞亮出来、发掘出来,写作才有着价值与意义。
2.激活儿童的“习作想象”,还儿童的“创作能力”。
儿童在习作过程中,唯有心中装着读者,他们才会更加在乎自己创作的文本。儿童才能不断地对自己的文本进行“打磨”,不断地想象“怎样写”“怎样写得更好”。如此,不断激发儿童的写作想象力,开掘儿童的写作创造力,增进了儿童多层面、多视角地审视自己创作文本的能力。
3.唤起儿童的“交流需要”,还儿童的“展示动力”。
儿童的习作是儿童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儿童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在习作中,要让孩子们明晰,自己和他人都是习作的读者。在习作交流中,自己既是自我习作的展示者,也是他人文本的阅读者、鉴赏者。要分享写作经验,交流写作心得,让儿童对彼此创作的文本进行“互阅”“互批”“互改”。在交流中实现儿童“双重读者”的身份确证。
三、读者意识:儿童习作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当儿童心中装着“读者”后,儿童的写作就获得了动力支持。儿童在文本中就会吐露“胸中的积蓄”,儿童的创作思路就不会堵塞,就会“不吐不快”。如此,儿童的创作就不再是外在的胁迫,写作就不是一种“奴役”,而是儿童本质力量的解放与舒展,是儿童的一种“诗意地表达”。
1.对话情境,唤醒儿童“读者意识”。
儿童的写作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罗杰斯语)。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素材引入课堂,唤醒儿童对生活中丰富的人、景、物、事的关注,让儿童读懂生活这部“无字书”,让儿童捕捉“生活”中和“书籍”中的“习作点”。引领儿童有意识地观察,让儿童主动地看、听。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习作1”,这是一次写“春游建议”的习作。教学时,笔者首先和孩子们谈话,让孩子们说说到家乡的哪个地方去春游;其次让孩子们学习例文,领悟写法。有同学认为,写“建议性”之类的文章要用上“我建议”“我希望”之类的话语;有孩子认为,写“建议性”的文章要把建议的理由陈述清楚;有孩子认为,在撰写“建议性”理由时要详略得当;有孩子认为,“建议性”理由可以是“条文介绍式”,也可以是“方位介绍式”……在对范文的品读中,孩子们写作的方向、方式、方法渐渐明晰。
2.对话读者,激活儿童“读者意识”。
儿童的写作是儿童快乐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必须让儿童彼此分享。在儿童的习作中,要引领儿童对“习作主题”“习作要点”进行讨论。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习作1”,这是一篇“二八月,看巧云”的习作。由于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云”的观察比较零散,因此,习作有一点难度。基于此,笔者在课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八月”云的风采多姿。引领儿童彼此交流,孩子们纷纷认为,要着力表现“云的变幻”,特别是造型和色彩。但是怎么表达。笔者再次让孩子们讨论,经过对话,有的认为要抓住云的变幻顺序;有的认为要抓住云的变幻过程;有的认为要抓住云的变幻特点……在写作方式上,有的认为要多用比喻手法;有的认为拟人手法才能凸显云的“婀娜多姿”。最后,孩子们在对话中写作。
3.对话文本,运用儿童“读者意识”。
儿童的习作创作完毕后,就需要展示,进而让儿童的创作得到认可。在这里,教师要引领儿童对彼此的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文本中生成儿童的习作反思、习作修改、习作评价、习作批判、习作鉴赏能力。可以说,对话习作文本赋予了“儿童习作”的交往功能。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7册“习作2”,该习作的主题是介绍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本领。在孩子们完成了习作后,笔者让孩子们从以下诸方面进行文本评析:自我介绍的本领是否详实具体?自我介绍的层次性是否清晰?介绍的词语是否准确?介绍的语句是否顺畅?孩子们在对习作的评价中沟通见解,达成共识。
“读者意识”的存在,让儿童的写作获得了最持久的习作动力,最丰富的习作资源,最持久的习作指导。在习作创作过程中,儿童经常有意识地打量自己的文本、反省自己的文本,将自己假想到“读者位置”,审视自己的创作。由此,儿童发现并生成了写作的丰富性可能。“读者意识”是儿童习作教学的新概念,它孕育着儿童的精神底蕴,让习作充满着童真、童趣。饱含“读者意识”的儿童习作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可持续性的习作创作,是儿童自我的一种朴素而真切的习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