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英译的“生态”定位
——以湖南省的高校校训为例
2016-03-03张睿思
□张睿思
大学校训英译的“生态”定位
——以湖南省的高校校训为例
□张睿思
校训蕴藏着大学的教育理念、校园历史和文化,是大学思想灵魂的宣示,在学校对外宣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以湖南省高校的校训英译为例,结合西方大学校训的平行文本,探讨在翻译生态大环境中,如何结合翻译生态学中的整体观和多维视角适应论等观点探讨中国校训的英译问题,确定校训英译的“生态”定位。
校训大学校训生态
一、引言
中国古代校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书院时期。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无锡东林书院的“依德之行、庸人之谨”等都是现代校训的雏形。根据《辞源》的解释,校训是“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大学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的沉淀,蕴涵着大学的精神文化。现代的大学校训不仅肩负着传递大学的境界和追求的重任,还有对外宣传的功能,高质量的校训译文能以此提升学校形象,加强国际范围的校际合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最终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二、研究概况
关于校训翻译的英译研究,国内起步晚,研究成果少,但近年来越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笔者以“校训翻译”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2008~2016年间,共检索到65篇文章,其中上海翻译1篇,中国科技翻译1篇。研究角度包括目的论、文化视角、广告传播视角、适应选择论、功能对等理论、等效理论、互文性、接受美学、生态学等。周永模(2008)认为翻译时必须遵循校训翻译的“三原则”:互文性原则、传意性原则、简洁性原则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并结合译入语校训的用词与结构特点,简洁而地道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范武邱、范头姣(2008)从美感磨蚀、赘述、中式英语等层面列举并分析中国大学校训英译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解决办法。曾利沙(2013)通过对一则典型校训英译的剖析,说明主-客观理据论是拓展功能——目的论的重要理论范畴,对应用翻译研究具有可阐释和可证性的方法论意义。接下来,笔者以“校训翻译”“生态”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只有1篇论文。蒋红红(2011)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阐释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方法来指导大学校训的翻译,提高和优化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体现新兴的生态翻译学的应用性价值。以上数据表明,“校训翻译”与“生态”的新兴结合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是其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拟以湖南省高校的校训英译为例,结合西方大学校训的平行文本,探讨在翻译生态大环境中,如何结合翻译生态学中的整体观,多维视角适应论等观点来剖析中国校训的英译问题。
三、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经典思想为依托。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生态翻译、文本生态,关注“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影响和联系。生态翻译学注重整体关联、讲求动态平衡、体现生态美学、关照“翻译群落”、昭示翻译伦理和倡导多样统一的生态理性特征。
(一)整体——关联
校训是大学价值核心的体现,整合了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校训翻译的生态环境不仅包括校训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而且还应该考虑到学校特色、校史,地理时代背景等因素。译者要依据校训翻译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来使译文和原文之间产生最佳关联。中南大学的校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Create knowledge and serve society”。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指出“要切合中南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积累的办学特色;与中南大学所秉承的湖湘文化精神底蕴相契合。”湖南大学校训经历了一个从“忠孝廉节”—“实事求是”—“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发展演变过程。湖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译为“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daring to be pioneers。”“Seeking truth from facts”,指立足现实,夯实基础,追求真理,脚踏实地。“Daring to be pioneers”,指着眼于未来和长远,敢于竞争、敢于创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二者互为关联,用“and”连接成一个整体。
(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语言、文化、交际
1.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语言维的转换主要体现在译者对文字特点、修辞风格、文体风格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中国校训在语言上呈现以下特点:字数对等、结构相称、音韵和谐、整齐匀称。形式上主要以四言八字,二言八字为主,结构均衡工整。“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博学笃行,盛德日新”均为四言八字,词性相当、平仄相谐,体现出汉语语言形式上的对称美。英文校训也讲究对仗美,名词并列,如麻省理工学院校训:Mind and Hand;耶鲁大学校训:Truth and Light;杜克大学校校训:Knowledge and Religion;佐治亚理工学院校:Progress and Service;塔夫斯大学校校训:Peace and Light;印第安纳大学训:Light and Truth;西点军校校训:Duty,honor and country。英语具有静态倾向,多用名词化表达法如名词、形容词、介词等,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爱荷华州立大学校训:Science with practice.汉语具有动态倾向,多用动词化表达法,如动词、副词、动词短语等,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应该把汉语的动词化表达法转化为英语的名词化表达法。“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把原文改成非动词短语“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daring to be pioneers”,“仁爱精勤”的翻译把原文的形容词改成了“be+adj”形式:“Be humane,caring,excellent and industrious”“知行合一、经世致用”“Create knowledge and serve society”仍为动词短语,不合英文表达的要求,可以改成“To create and to serve”。
2.文化维
林为连(2005)认为,在文化方面,国内的校训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国外的校训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体现着宗教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国内的校训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而国外的校训则主要是对学术和自由的追求。我国现代多数校训为取自典籍的成语,用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强调道德修养和精神世界,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中南大学的校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远承先秦诸子“备物致用”的为学之道和宋明理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近效湖湘学派务实践行的优良传统。湖南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原文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将“敢为人先”列为校训,体现了湖南大学对优秀传统的弘扬。湖南师范大学的“仁爱精勤”,此古已有之。《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三国志·蜀志》(卷十三):“幹于事精勤,继踵在忠后,其威风称绩皆不及忠。”《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湘潭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选自《中庸》《周易》。“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盛德日新”转语《周易·系辞》之“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西方大学的校训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体现的是宗教思想文化,强调对真理与学术自由的追求。校训的内容主要取自《圣经》,或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典故。如艾莫利大学的校训“The prudent heart will possess knowledge”,摘自于旧约圣经的箴言第18章15节。西北大学的校训“Whatsoever things are true”,摘自新约圣经的腓利比书第4章8节。瓦尔帕莱索大学的校训“In thy light we see light”摘自于旧约圣经的诗篇第36篇9节。约翰。斯坦福大学的校训“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出自16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乌尔里克·哈顿的作品。由于中外校训文化差异太大,在传递意义与保留文化内涵方面,二者很少能兼顾,文化内涵经常会出现选择性缺失的情况。不过有个不错的例证,如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而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语出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4章13节。译者巧妙地选择了《圣经》中译语读者熟悉的表达,不仅使译文地道,而且能实现文化内涵的对等。
3.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把选择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校训作为大学的外宣手段,具有劝勉和感召的交际功能。中国大学校训强调道德、集体荣誉、奉献,如“仁爱精勤”“盛德日新”,《尚书》中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生需要不断地修养身心、完善品格、学习发展,最终臻于“盛德”“至善”的境界。而西方的大学突出知识、真理、权利和自由。斯坦福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耶鲁大学的校训是“光明与真理(Truth and Light)”,在理念上他们始终坚持真理至上,尊重科学,具有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是“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职责,荣誉,国家(Duty,honor and country)”。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的英译分别以4个形容词来描述:“Learned,practical,virtuous and progressing”,在句式特点上体现出译者遵循英语的特点,但是“progressing”使用不当,“creative”能更好地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可以跳出原文的字面限制,精简成“Pursuing truth and being pioneers”,“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译为“Create knowledge and serve society”,动态的表达方式使得译文如同命令般指示,生硬晦涩、丧失了激励呼唤的功能,缺乏一种精神,一种灵魂深处的感召力,无法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四、结语
大学校训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宗旨、大学的生命。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爵士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指出,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校训体现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和追求真理。校训处于知识、精神、道德、社会服务的生态环境中,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不断整合适应选择度,确定“生态”定位,最终实现校训的外宣功能。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适者生存——外宣翻译生态过程研究”[项目编号:14C0319]的部分研究成果。)
[1]周永模.大学校训的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8,(2):51-53.
[2]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2008,(2):41-44.
[3]曾利沙.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校训英译的主—客观理据论——以“明德尚行”“学贯中西”英译剖析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5):60-64.
[4]蒋红红.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大学校训的翻译[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1-85.
[5]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林为连.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129-136.
[7]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藤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张睿思湖南衡阳 湖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4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