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兰亭集序》
——隽永的生命力

2016-03-03余旭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观照章法

余旭东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湖北武汉 430000)

浅论《兰亭集序》
——隽永的生命力

余旭东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湖北武汉 430000)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序,更是一个聚景、人、事、场、感、思、态、志、文、书、名等各方面都有千万亿共鸣者的载体和平台。千百年来《兰亭集序》像一个镌刻于时空中的丰碑一样永存人心,让后人在其心灵至性里感受其中至真、至善、至美的绵长意蕴,享受一种隽永的现实观照与文化觉醒。本文依据文内的率真、哲理、章法、语言以及“虚”“妄”所执定的隽永性,浅论《兰亭集序》之恒在的生命力。

《兰亭集序》 率真 哲理 章法 语言 隽永性 生命力

《兰亭集序》如一幅盛世绘图,将热闹的人群与幽静的山林搭配的刚刚好;又如承载大千于一体的和谐平台,在众贤畅叙幽情、享受自然风光无限好的感怀里,有对造物主之大的感慨,也有对生命之小的无奈感叹,更有那体察生死无常之后的文化觉醒,诠释了一种把握当下才是恒美的真谛![1]

一、率真可感的隽永性

“率真萧闲,不事琢磨”。这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给作者之文的至言评定。《兰亭集序》是一篇至情至性之文,王羲之①率真的襟怀无不挥洒在喜乐兴叹的字里行间,其清逸之风真切而可视,情致而可感。[2]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25字的开篇直言,就简明清楚的交代了兰亭之会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令人在言真意浓中明了“修禊事”而豁然开朗——原来这并非普通聚会,而是一次启迪生命的重要典礼。在接下来的句与景、动与静、素与雅的率性用语中,所有的轻忽世俗和欣然自在都轻快地流于笔端。这种质朴中的高雅、淡然中的追求,让一场风流盛会在“书圣”的笔下,陈述了那个时空点的儒雅才子们身心俱畅的心灵交会,使读者仿佛穿透时空感受到生命中最真实的和谐乐章和诗意人生。

纵观《兰亭集序》全文,正是通篇透露出的率真,构成了《兰亭集序》的首要特质,这种特质使作者从容到得心应手,而让率真里蕴含着匠至情逸趣取向,铸就了《兰亭集序》隽永性的生命力。

二、哲理蕴就的隽永性

中国的古圣先贤们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由此构建了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而魏晋是个觉醒的时代,士人对于自然的观感已带有显明的哲学意识。《兰亭集序》全文在对生活哲学的诠释和对生命哲学的聚焦中,借机宣泄的快然情感,随处都蕴含着自然无限的永恒性和人生有限的至性追求。

《兰亭集序》揭示真善美的和谐生活写照,其超然的文思无不重叠着生活的哲理。从开篇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到峻岭、修竹、清流、映带着的惠风和畅……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纯净澄明,再到“欣于所遇”之时的清醒而明白“老之将至”,转而在“情随事迁”中泰然释怀,又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了然中把握生活的恒常性。

应该说全文随处都是在高远的立意中,切契自然的呈示着独运的慧心。作者启示人的不仅是要带着理性的去活好每一天,还要在参悟“昔人”的精神需求时“能喻之于怀”的学会自然而自主的超越,从容而自在的享乐……。在忘情于“暂得”的欢愉中,将一种物我同在的生命意识渗透在深邃的自然宇宙与生命哲理之中,而“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生命文化的觉醒,是给人以对生命真谛和人生价值深刻感悟的隽永性生命之在的最好明证。

三、章法承载的隽永性

作为一篇诗序,《兰亭集序》的“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②自显其章法的隽永性:从脉络中的承传创新到变化中的起承转合,再到递进中的曲径通幽都自然成其互应的章法,文中承转起合通幽的优美,自然形成了整体章法的隽永生命力。

全文情注毫端的天趣自在,让笔法精严却变化天成的起承转合之神情兼具。尤其是末段“昔人”“今人”“后人”和“我”的互承相“见”,表现了《兰亭集序》任重而道远之变化的无限性。其中的反村章法,尽呈不着斧凿痕迹之能事,跌宕起伏而应机生化的隽永性。

文中笔触于第一层的“俯”“仰”虽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外物观照,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已化为对人生之精神意义的探寻,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中的“俯仰”却又是人对自体生命的瞬间顿悟。这层层递进的三层“俯仰”,在回环往复的文意韵律中,充溢着“ 悲生悯死”的“ 幽情”,承载涌动着强烈生命意识的深沉觉醒,让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生命的基本命题,在曲径通幽的递进中不断的增强厚度而终止章法所内蕴的无限生命力。

四、语言蕴藉的隽永性

俯仰古今,怅触万端,行文“以达意为主,不事采饰”(范文澜),《兰亭集序》文中或整或散的语言,旋律优美以整,错落有致而散, 整散相成相得之间各扬其长。首句的“永和九年……修禊事也。”显示了先整后散的庄重与自然,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韵律,散以乐耳动听般的和谐。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放浪形骸之外”则示以先散后整的自由与形象。其以整句和短句,又时在散句中参以偶句,自然有致的将语句之美通贯全文,以示语言之自由的生命力。

《兰亭集序》虽是一篇短文,但文中时见繁复之语,如前面所述“俯仰”二字的复繁。再如直抒情怀的“信可乐也”、“悲夫”等,其简约之至的感怀,是体味美的存在之后的真切无奈,而留下余味绵绵的隽永之在。

文中绘景感志、淳朴笃厚的语意随见,其善巧借喻的议论与抒情高雅脱俗,如“或取诸怀抱……放浪形骸之外”,并在自己由读体验昔人兴感之作时“若合一契……”等语,无不让人在蕴藉着的深沉里寻其余味。正因为全文用语的淳朴与高雅,其潜在的生命力,使《兰亭集序》注定成为滋润后人的不朽的文化遗产。

五、“虚”“妄”执定的生命力

《兰亭集序》作者在极尽张扬精神归隐的欢愉之时,以其对人类漫长历史的文化觉醒与现实观照,在聚散倏忽与死生悬惜中率性而议、真情而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谁识生死同等的荒诞,寿命长短的妄造,恰如今人看前人,后人看我们现在一样的荒谬虚妄可悲呢!而此时所记下的人及其诗赋,必因时代与世事的变迁,同样将人之思趣也如此次集会一般的留于后世……。

作为一篇诗序,《兰亭集序》是一个聚景、人、事、场、感、思、态、志、文、书、名等各方面都有千万亿共鸣者的载体和平台,这个平台将自然与人文至性里的——至真、至善、至美活脱脱的尽呈于当下,也正是这种凝聚各个意蕴隽永之点于一体的现实观照与文化觉醒,执定了《兰亭集序》之隽永的生命力。

[1]《兰亭集序》赏析 .福建基础教育网[引用日期2013-12-29]

[2]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三):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0-16

余旭东,女,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湖北武汉。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观照章法
王羲之:兰亭集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ТРИ ШЕДЕВРа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