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03韩钢钢
韩钢钢
(山西省临汾市第二中学校)
创新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韩钢钢
(山西省临汾市第二中学校)
创新一直是人们强调的时代精神和学习之法,在教学教育方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创新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创造力、思考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要求。目前,虽然创新的口号已经提出,但是实践的办法却不多,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多是因为老师还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未曾找到真正的变更之法。也是因为学生还不能完全脱离老师,适应创新的独立精神。
创新教育;高中生物;创造力;思考力;实践力
高中生物除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内容之外,还是一门实践应用课程。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高中生物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而且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可以独立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此时实施创新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刺激他们的学习思维,开放学习思路,完整学习体系,将生物学习变成一种科学的探索和实践。而在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和实践力,这也是本文创新教育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要求。
一、用网络资源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创造力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教育就要与时俱进,突出信息化的特点。在传统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课本和老师。而一些知识都是经过老师的理解和“咀嚼”再到学生耳中的,所以,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很可能也只是“一家之言”。这样不利于他们广读博览,吸收多方面的知识。
巧妙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老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论坛,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博客中,可以详细剖析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下再次进行理解或者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搜索到答案。还可以提供各个知识点的视频,在学生想要复习或是出现遗忘时,可以进行回顾。(2)老师可以建立生物学习论坛,学生在里面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可以回答,促进思想的交流和学习。较难的问题由老师及时解答,让生物学习变得及时。这样的两种利用网络的形式,开阔了学生生物学习的视野,而且也解决了他们平时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其影响下,知识得以积累,视野得以开阔,创造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师生转换身份的教学之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思考力
高中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在预习教材的时候,一定会各有所得,而这些所得再转换成教学的语言和知识,就又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正是培养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在创新课堂中,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更具思考能力。
在课堂之前,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随机点名让学生对自己预习的内容进行介绍,要求不可“照本宣科”,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在一位同学发表意见完成之后,由其他同学来进行补充和纠正。重要的是每一位“讲课”的同学,都要留下一个问题,让接下来的同学解决。这样是一种思维传递,是对思考力的一种考验,因为要进行实时的思考,而且还不是在资料充足的条件下。学生对某知识点的不了解也可以通过第一种教学方法从老师的博客中获得,这样会提高他们“教学”的自信心,更愿意学习和思考。
三、小组合作实践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实践力
生物是一门和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科学,它需要“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思考”。因此,创新教学之法,要求老师将生物知识实践摆在重要的位置,并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中有所突出。高中生物不像是初中生物那样简单直观,而是更加重视生物的内在原理,学习难度也有所上升,所以,除了要重视一些生物实验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相互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抢答、辩论、讨论、总结评价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四、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理解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有利于生物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因为一些生物实验和生物现象,我们并不能一一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展示出来。通过一些神奇的生物变化和有趣的生物实验,让学生发现生物的乐趣,发现生物学习的魅力,也指导他们的生物学习方法。例如“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实验及微观领域的理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豌豆植株、豌豆花的结构的视频,以及植物的闭花传粉、异花传粉的动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吸取知识,让实践的面变得更加广泛,就会让生物实践的意义倍增。
总之,创新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要以创造力、思考力和实践力为标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更加宽广的实践和信息交流平台,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1]王惠娟.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2]朱宏辉.浅析高中生物学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的必要性[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53).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