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策略
2016-03-03胡忠梅
胡忠梅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策略
胡忠梅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公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公民知识教育、公民能力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学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公民教育,能够为公民教育的实施架设完整框架,使公民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公民意识及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一、营造民主生活课堂,培养公民意识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实施民主教育塑造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注重“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与新课程提出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有高度的一致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力争构建民主课堂,改变传统的学生唯师是从的教学模式,开展师生平等双向、多向对话的互动教学。
如,在开学初第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让学生自己制订思想品德课的上课、作业、纪律等要求,规定好具体的惩罚、奖励措施,并依此贯彻执行。在期末的评优评先活动中,按照学生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考核分数,挑选出前5名优秀学生作为候选人,让学生结合这些候选人平时的政治学习、作业、同学合作等情况,选出自己认为的“优秀学生”。所有的评选过程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强调学生的平等、合作、公平竞争,学生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参与等方式共享民主发展成果,强化学生的“民主、平等、合作”等公民理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等公民意识。
二、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资源,提高公民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为此,可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综合探究等课程资源,特别是“道德推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提高公民能力。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课的探究活动:
在意大利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重病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挽救她的生命……制造这种药的费用很大,而药商又将药的售价定为成本的10倍。海因茨想了各种办法,也只筹到了药价一半的钱。他向药剂师恳求把药便宜卖给他或允许他以后将药钱补上。但药剂师拒绝了,因为他的药是用来赚钱的。
课本设计了一个“两难选择”:海因茨该不该去偷药呢?为什么?其实偷还是不偷都有合理的理由,教师的重点应该在明确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懂得,海因茨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是法律的权威不容侵犯。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人道德上的“可怜”就去纵容违法犯罪。身为社会公民,要增强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把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放在首位,维护社会的规则和秩序。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形,人的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这两种选择,对人的行为的判断,也不能仅仅用对和错加以概括。
人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没有定论的,采用这种“道德推理”法,让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讨论,经过价值判断、价值澄清、道德推理等过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公民意识的形成,从而指导以后的行为。
三、借助社会热点开展社会实践,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而必须开放教学模式,让学生由“思想走向社会”升华为“行为走向社会”。
为在未成年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4年春季开始,江苏在全省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以此为契机,我们政治组教师在学生中开展“八礼四仪”相关的公民教育活动。通过选题、调查、采访、听证会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游览之礼”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比如,在远足、社会实践等活动中,针对师生中、校园中存在的“游览之礼”问题,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及采访稿,走出校园走向街头,走进相关职能部门,了解常州“游览之礼”现状,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析,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听证会,将形成的建议书向有关部门递交。学生在与社会的亲身参与中,在课堂上学到的死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到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上,从中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公民的光荣与责任。
总之,公民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应用到具体的行动中,不能只关注课堂、学校的公民教育,而应该将公民教育推广到社会,深入每一位公民的灵魂。
刘淑嫒.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