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
2016-03-03郭现军
郭 现 军
(许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哲学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
郭 现 军
(许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文化软实力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力量,即超越自然有限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文化软实力源于人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属人”性,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对世界进行能动认识的能力、从事实践创造的能力、建构价值世界的能力、规范社会秩序的能力、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等。在国家战略层面,文化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
文化软实力;哲学;人的本质;社会功能
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重点,也是当前国内外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探讨文化软实力问题,使得这一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然而,不可否认,国内外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还存在着偏重应用研究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不足。理论研究方面往往就文化论文化,多局限于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围绕外在于人的物态化的文化资源探讨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要素等,而较少从哲学层面,从作为文化存在的人本身出发探讨文化软实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哲学视角对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试图为推动文化软实力理论研究尽绵薄之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本质
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文化软实力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力量,即超越自然有限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文化软实力是人在理性(知识、经验、科技)和非理性(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伦理价值)等因素支撑下,借助一定客观物质条件,通过实践发挥出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来源
文化软实力源于人的实践,即在人的实践中形成。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其知识、经验、技术、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伦理价值等精神要素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离开实践,人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人积极发挥知、情、意等精神要素的能动作用,借助一定客观物质条件,按照一定目的和计划,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自我,确证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57。
文化软实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人不仅发挥和确证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而且也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软实力。知、情、意等精神要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客观物质条件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从事实践的目的和计划也在不断修正、完善,人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从而推动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实践发展的尺度。文化软实力与实践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实践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也是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因。或者说,文化软实力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常,我们借助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者借助科技发展水平来衡量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发展水平。事实上,无论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科技发展水平,其本质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显现,因为文化软实力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能力。
(二)文化软实力的“属人”性
文化软实力是人所特有的。作为能动的存在物,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主体性。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运用精神力量,借助客观物质条件去超越自然有限性,去“人化”自然。而这种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即文化软实力是动物所没有的。正如马克思所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58
文化软实力是人的本质力量。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力量包括自然力量、社会力量和精神力量。其中,自然力量相当于物质化的硬实力,社会力量和精神力量相当于文化软实力。人之所以为人,根本在于人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万物主宰,人的强大就在于文化软实力,而不是硬实力。当然,与人相反,动物的优势则在于其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既然我们把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那么,从根本上反映人发展尺度的毫无疑问就是文化软实力。从人学的角度看,人的发展史事实上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史。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把历史看作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说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史。
(三)文化软实力的相对独立性
如前所述,文化软实力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但是正如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样,文化软实力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实践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在某些特定时空条件下,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可能滞后于或超前于实践发展水平。比如,在遭遇战争、政治动乱或重大自然灾害时,一个国家或民族可能会遭遇生产力发展水平急剧滑坡、社会发展水平一落千丈的厄运,但是其文化软实力水平比如科技发展水平、道德水平、宗教信仰等并不会发生相应的剧变。
其次,文化软实力在随着实践而发展的同时,主要经由社会文化遗传而累进发展。比如,人的观念、知识、理论、科学等,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累积传承。再比如,人的意志、情感、信仰等,不仅可以通过教育而传承,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濡染而传承。
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对世界进行能动认识的能力、从事实践创造的能力、建构价值世界的能力、规范社会秩序的能力、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等。
(一)认识能力
认识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和特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能动反映。
就其本质来说,认识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是人以观念方式对自身和世界的把握。在认识过程中,人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加工处理和观念建构,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认识居主导方面,起制导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284。就其来源和发展看,认识归根结底是由人的实践所决定的。首先,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系统的发生。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所特有的程序,形成了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又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认识在生物遗传之外又获得了独特的社会性文化遗传方式。其次,认识发展的动力源自实践。人通过实践创造,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手段和条件,并且使认识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转化为现实。再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理,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指导实践。
认识具有时间、空间和内容相统一的特点。就认识的空间特性而言,人类认识不断向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各个领域全方位拓展;就认识的时间特性而言,人类认识向历史回溯、未来前瞻和现状追踪多向度展开;就认识的具体功能而言,人类认识在日常心理、阐释理论、决策规划等多层面同时展开;就认识的形式而言,人类认识通过认知、评价与建构等多种形式全面展开。
认识具有解释、反思与批判相统一的功能。解释是认识世界的具体形式,任何认识都致力于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做出解释,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反思既是对认识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认识自身的反复思考,是对象认识和自我认识的辩证统一。批判是对历史和现实事物的审视、审查和评判,是认识世界的特殊形式。而解释、反思和批判都是在实践基础上或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并是在指导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和引领功能的。
(二)实践创造能力
实践创造能力即人从事物质生活和生产实践、“人化”自然的能力。人通过实践,首先对自然进行了“人化”,创造出了“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而且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自然界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化。
实践活动同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类通过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一方面积极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由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由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另一方面也在能动地改造着人类社会,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实践,人们不断发展着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
(三)价值建构能力
价值建构能力,就是人关怀自我、追求生存意义、建构真善美价值体系的能力。
需要是人的现实活动的原动力。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295而人的需要,除了肉体的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的本质内涵即是追求生存的意义,构建真善美的价值体系。
在精神需要的推动下,人们不仅要进行精神生产,发展神学、道德、哲学、艺术、文学、理论等精神形式,而且将真善美等价值目标赋予这些精神形式和精神产品,借以实现人生意义,提升精神境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的世界不断超越自然界,摆脱外在必然性的制约,不断走向自由、丰富和高贵的境界。
(四)社会规范能力
社会规范能力即人们根据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公平、正义、文明、和谐以及真、善、美等价值为指向,借助礼俗、道德、法律、信仰等规范社会秩序的能力。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人的存在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人类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合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效规范人的行为。而这些都必须依靠相应的社会规范,以确保社会秩序。这里所说的社会规范,不光是为了调整人际关系,而且也是为了调整人与自身的关系。
首先,社会规范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形成或确立的行为规矩,比如道德、纪律、法律、规章、制度等,这些规范具有外在约束力和强制力。其次,社会规范还包括一些理想化的规范,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某种总体精神或基本理念。这种理想化的社会规范,就其约束力来说是一种软规范,即主要通过人们对这些规范的自觉认同,并将这些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意识,然后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换句话说,理想化的社会规范主要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信仰、信念及意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规范,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现代价值理念,就属于理想化的社会规范。这种理想化的社会规范,通常又是道德、法律、制度等行为规矩的内在依据和价值范导。
各种社会规范体现了人对自我有限性的超越,人们借助这些社会规范,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五)自我发展能力
人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并使之统一起来,使人不断趋向自由和完善的能力。
作为实践主体,人通过实践改造和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首先是一种生物属性,通过实践,人不断改变着既有的生物属性,赋予人的自然属性更多的属人性,使人不断超越自然有限性。
在实践中,人的社会属性不断生成和发展。实践是人的社会活动,人们在实践中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不断发展其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确证着人的社会属性,并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属性,使人的社会本质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人真正成为社会存在物。
通过实践,人的精神属性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就其来源来说,人的知识、观念、心理和精神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和发展的。人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通过实践,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日益深入,不断超越自然有限性,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文化软实力的社会功能
在国家战略层面,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推动创新创造,提升国家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首先是人所特有的实践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软实力通过推动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推动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对外竞争力。
作为人所特有的实践创造能力,文化软实力首先是观念创新能力。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要改变现状,创新实践,首先必须进行观念创新。观念创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人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源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动力,以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为着力点,不断吸收新经验、新思想,不断修正现有的思想和理论,形成新认识的过程。“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5]23。理论创新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实践的知识、方法和手段,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能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创新通过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制度创新能力是人对政治、经济领域的社会规范进行能动调整、促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的重要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有效激发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有效协调社会关系,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二)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文化软实力内在地包含着社会成员共同的文化认同,包含着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及道德、法律、制度等规范的认同,具有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以文化认同为前提。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都是在特定文化土壤中产生的,都以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心理乃至宗教信仰为核心,人们只有对社会规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给予充分认同,才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一方面,人们只有自觉认同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自觉以这些价值理念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最终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另一方面,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多元价值观进行合理调试和规范,引导人们按照正确的原则和方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协调人际关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规范是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借助社会规范可以对人的欲望进行合理的控制,达到抑恶扬善的目的,将人的行为控制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以维护秩序,促进和谐。同时,社会规范有利于培育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高尚情操和道德精神。当人们的精神情操和道德境界达到较高水平,真善美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价值标准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融洽了。
(三)协调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谐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软实力内在地包含着国际社会对于平等、正义、和平、互利等价值的广泛认同,世界各国只要秉承共同安全的新安全观、共同发展的互利合作观、和谐相处的文明包容观,根据国际关系普遍准则,不断增进交往,就一定能积极协调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谐。
秉承促进共同安全的新安全观。世界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开展平等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加强沟通和协商,积极构建促进共同安全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6],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秉持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利合作观。国际社会应以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坚持公平原则,优先关注发展中国家,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当然,根据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利合作观,发达国家应为共同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实现世界和谐,就必须坚持文明包容观,正确处理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每一文明体都应正视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尊重不同的文明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通过积极的交流推动共同发展,丰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四)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81。文化软实力的社会功能最终体现为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自由个性的发展。
实践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文化软实力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并通过知识、观念、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和社会制度、技术、劳动工具等物质性、制度性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实践能力。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的协同发展,“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的统一,潜力和现实能力的发展,体力和智力的协同发展。
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的对象性关系全面生成,即人同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系得到全面发展,社会最终发展成为“自由人联合体”。其二,个人社会关系高度丰富和发展,人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日益扩大,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三,人对社会关系自由度的提高,人占有和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其成为人发展的条件和标志。
人的个性发展,其最重要的就是人自主性的发展,同时还体现在人超越自然和外在必然性的束缚,不仅不受人的束缚,而且不受物的束缚,按照人的本质和意愿,自由自在地从事实践活动,展现和丰富自己的本质力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9-17(2).
责任编辑:师连枝
Cultural Soft Power within the Horizon of Philosophy
GUO Xian-ju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is the essential power of human beings. This power transcends the natural limits, enriches and develops human power without a stop.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derives from human practice, therefore distinctly belongs to human beings.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power includes the ability of active knowledge, the ability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the ability of constructing values, the ability of putting the society into order and the ability of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oneself. I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the following social functions: it contributes to facilitat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promoting both social and worldly harmony, motivating people’s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cultural soft power; philosophy;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 the social functions
2016-04-01
201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哲学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2013BZX014)。
郭现军(1969—),男,河南汝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问题。
G02
A
1671-9824(2016)04-0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