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仓储

2016-03-03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魏晋时期粮食

张 宏 慧

(许昌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仓储

张 宏 慧

(许昌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在前代仓储思想影响下,秉承汉代遗风,以政府行为为主,通过兴建粮仓、筹措粮源、加强仓储管理等措施,以期实现社会保障。这些仓储措施的实行,对平抑粮价、赈济灾荒、供养军队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魏晋南北朝;粮食;仓储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仓储事业的曲折发展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粮食仓储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颇多成果。通史方面有施峰的《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施峰:《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8期。,刘伟的《浅谈中国古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刘伟:《浅谈中国古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农业发展与金融》2002年第4期。,王军的《古代粮食仓储制度》*王军:《古代粮食仓储制度》,《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1期。,吴宾、冯炜的《中国古代粮食仓储制度与粮食安全研究》*吴宾、冯炜:《中国古代粮食仓储制度与粮食安全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第4期。;断代史方面有吴忠起的《中国古代仓储史概要(三)中国古代仓储事业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的仓储》*吴忠起:《中国古代仓储史概要(三)中国古代仓储事业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的仓储》,《中国储运》1992年第2期。,张兴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粮食的水运与仓储研究》*张兴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粮食的水运与仓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28期。,李辉、魏克威的《北朝时期国家救灾粮食管理初探》*李辉、魏克威:《北朝时期国家救灾粮食管理初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这些成果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历朝历代的粮食仓储制度,对我国古代粮食仓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作了一些总结和概括,揭示了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的内在联系。但上述研究只是分析了古代粮食仓储的功能、形式,对魏晋南北朝仓储管理的方式与特点关注不够,特别是对该时期仓储事业的思想渊源所论不详。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通盘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仓储作一探究,以期为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与完善提供历史借鉴。

一、魏晋南北朝实施粮食仓储的原因

在以农业为第一产业的中国古代,粮食是关乎社稷民生、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的重大事宜。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大分裂时期,仓储事业虽然发展缓慢,但仍然受到各朝统治者的重视。这一时期实施粮食仓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政局动荡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朱大渭在《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云:“从建安年间(196—219年)算起,至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止,前后近400年。在这约4个世纪中,除了西晋曾实现过短暂(约37年)统一外,全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先后共建立过35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各政权间或争夺势力范围,或欲实现全国的统一,群雄角逐,战乱不已,政治风云变幻多端,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1]1-2频繁的政权更迭,打破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使整个社会粮食短缺,造成市场上粮价上涨。据《晋书·孝愍帝纪》载,建兴四年(316年)“冬十月,京师饥甚,米斗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2]83《晋书·成帝纪》称,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城中大饥,米斗万钱”[2]112。后凉吕隆在位时(401—403年),后凉都城“姑臧谷价踊贵,斗直钱五千文,人相食,饿死者十余万口。城门昼闭,樵采路绝,百姓请出城乞为夷虏奴婢者日有数百”[2]2063。《梁书·刘季连传》也载:“蜀中丧乱已二年矣,城中食尽,升米三千,亦无所籴,饿死者相枕。”[3]211与此同时,世家大族中饱私囊,商人和地主又于丧乱之际囤积居奇,对粮价的飞涨更是推波助澜。据《宋书·沈亮传》记载:“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4]1633总之,政局的持续动荡,使整个社会粮食供应极端困难,大量民众因饥饿而死亡,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有储备足够的粮食,才能维持粮食供需的平衡,从而稳定政局。

(二)战争连绵

由于封建政权更迭频繁,割据因素加重,民族关系复杂,因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时期。朱大渭在《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写道:“根据大略的统计,这个时期共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约500余次(指战争双方兵力在万余人以上者)。”[1]7频繁的战争,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军粮供应极端困难。如袁绍军人“仰食桑椹”[5]10,袁术军人“取给蒲蠃”[5]10,曹操军粮“颇杂以人脯”[5]324,刘备军队“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5]651。西晋八王之乱时,张方从洛阳退还长安,“于是军中大馁,人相食”[2]65。前秦时苻登(后为秦主)举兵征伐,“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暮便饱肉,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2]1975。军队用人肉作军粮,将领鼓励士兵勇敢作战,以战死者充饥,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现象。

为此,早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毛玠就曾谏曹操屯田储粮,以备军用。据《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记载:“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5]28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的另一谋士枣袛建议曹操在许下屯田,后将其大规模推广,结果“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5]369。北魏时期薛虎子曾向孝文帝上表:“臣闻金汤之固,非粟不守;韩白之勇,非粮不战。故自用兵以来,莫不先积聚,然后图兼并者也。”[6]673以上材料说明粮食对于军队和人民的重要性,粮食保障能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士气和民心,进而影响到战争的胜负和统一大业。可见,军粮的旺盛需求是屯田储粮的重要推动力。

(三)灾害频发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邓拓《中国灾荒史》指出:“终魏晋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二百年中,遇灾凡三百零四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举凡地震、水、旱、风、冰雹、蝗螟、霜雪、疾疫之灾,无不纷至沓来,一时俱见。”[7]105这一时期自然灾害不仅次数多,而且为害严重。如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2]75。咸康元年(335年)大旱,“会稽余姚尤甚,米斗五百价,人相卖”[2]115。(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东诸郡大旱,甚者米一升数百,京邑亦至百余,饿死者十有六七”[4]94。在北朝,自然灾害不仅发生频繁,而且规模大。如北魏高祖延兴三年(473年)“州镇十一水旱,……相州人饿死者二千八百四十五人”[8]59。北魏世宗永平三年(510年)“夏四月,平阳郡之禽昌、襄陵二县大疫,自正月至此月,死者二千七百三十人”[8]90。北魏肃宗神龟元年(518年)春正月,“幽州大饥,民死者三千七百九十九人”[6]153。(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年)秋,“山东大水,人饥,僵尸满道”[9]67。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民众的生活和农业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它常使草木、稼禾尽绝,家畜、人口伤亡。更为严重的是,水旱疾疫的流行往往还会造成饥民的大量出现,如果政府举措不当,饥民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流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在赈灾救荒制度不完善的中国古代,统治者救助灾民最好的办法就是储粮备荒。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时谷贱而布帛贵,帝欲立平籴法,用布帛市谷,以为粮储。”[2]509又据《魏书·李彪传》载,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大臣李彪向孝文帝奏议:

臣闻国本黎元,人资粒食,是以昔之哲王莫不勤劝稼穑,盈蓄仓廪。故尧汤水旱,人无菜色者,盖由备之有渐,积之有素。……光武以一亩不实,罪及牧守。圣人之忧世重谷,殷勤如彼;明君之恤人劝农,相切若此。顷年山东饥,去岁京师俭,内外人庶出入就丰,既废营产,疲而乃达,又于国体实有虚损。若先多积谷,安而给之,岂有驱督老弱餬餬口千里之外?以今况古,诚可惧也。臣以为宜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都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籴积于仓,时俭则加私之二,粜之于人。如此,民必力田以买官绢,又务贮财以取官粟,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又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相水陆之宜,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馀财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蠲其正课并征戍杂役。行此二事,数年之中,则谷积而人足,虽灾不为害。[6]934

由此观之,设立仓储制度对救济灾荒、稳定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四)前代仓储思想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仓储事业受前代仓储思想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许多史籍对储粮问题进行过较为详细的描述。如《诗经》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礼记·王制》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另外,《管子》一书在谈到积储的作用时,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秦汉时期尤以贾谊对贮粮重要性的论述最为深刻:“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10]952贾谊认为粮食积储是关系到天下安危的重大问题。国家有无积储和积储多少,事关政权的稳定与否。特别是在战争中,只有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军队才能攻则取、守则固、战则胜、招则附。并进一步指出古代善治天下者,必定重视粮食生产和贮备。以上这些著述无不体现了历代政论家的“重储”思想,它们都是魏晋南北朝仓储事业的思想渊源。

二、魏晋南北朝粮食仓储的措施

(一)兴建粮仓

粮仓是粮食储备的实体,具有籴粜、赈灾、转漕等功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该时期诸政权设立的粮仓主要有太仓、常平仓、水次仓、义仓等,特别是义仓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仓储史上的重大进步。

太仓是中央直接管辖的粮仓,在全国粮仓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太仓位于都城之内以及周边地区,负责接纳天下租谷。西晋时期晋武帝在京师设立太仓。《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二年(276年)九月,“丁未,起太仓于城东”[2]44。东晋草创,军国乏用,乃于京都广置粮仓。据《隋书·食货志》记:“其仓,京都有龙首仓,即石头津仓也,台城内仓……东、西太仓,东宫仓,所贮总不过五十余万。”[11]457可见,两晋在京师周围均设有政府管辖的粮仓,且仓储的粮食数量不少。在北朝,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新都洛阳建立了太仓。据《洛阳伽蓝记·城内》载:“今太仓在东阳门内。”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迁都于邺,出粟一百三十万石,以振贫人”[11]458,可能是用京师太仓的储粮。

常平仓创立于西汉宣帝时期。五凤四年(前154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向汉宣帝建议:“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10]959宣帝接受了这一建议,其后不久被废除。西晋建立后,晋武帝于泰始四年(268年)“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2]510。北魏在孝文帝统治时期也设立常平仓。据《魏书·食货志》载,太和十二年孝文帝下诏向群臣求安民之术,秘书丞李彪上言:“请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都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籴积于仓,时俭则加私之二,粜之于民。”[6]934孝文帝采纳了李彪的建议,遂置常平仓。北魏的常平仓制度对其后的诸政权影响较大,设立常平仓基本被各朝各代奉为圭臬。

水次仓又叫中转仓、转运仓、转输仓、转搬仓,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为转运存储漕粮,在运河沿岸设立的国家专有粮食仓库。早在秦代就出现了水次仓的雏形——敖仓,魏晋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多在河流沿线交通要地选择适宜的地点建立仓储设施,发展起水次仓储。如《晋书·食货志》中杜预上疏言“得运水次成谷七百万斛”[2]511;北魏后期,“有司又请于水运之次,随便置仓,乃于小平、石门、白马津、漳涯、黑水、济州、陈郡、大梁凡八所,各立邸阁,每军国有须,应机漕引”[6]1909。另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的司农寺“掌仓市薪菜,园池果实。统平准、太仓、钩盾、典农、导官、梁州水次仓、石济水次仓、籍田等署令、丞”[11]512。可见,北齐时期国家不仅在水上交通便利之处兴建有水次仓,而且还设置了管理水次仓的专门机构——司农寺,其职责不仅仅是存储、转运粮食,还承担救济、平抑粮价的功能。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诸政权纷纷广置水次仓,其初期主要是为了存储、转运粮食,但随着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到南北朝时,水次仓还兼有赈灾、救荒、平抑粮价、填补漕粮缺额、解决工程用粮的作用。

创设义仓是这一时期仓储制度的重要举措。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北齐河清三年(564年)武成帝令“诸州郡皆别置富人仓。初立之日,准所领中下户口数,得支一年之粮,逐当州谷价贱时,斟量割当年义租充入。谷贵,下价粜之;贱则还用所粜之物,依价籴贮”[11]459-460。它是在正税之外通过征集义租的形式储存粮食,专门用于灾荒赈济,这是义仓的起源。同书又载:“率人一床,调绢一匹,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垦租送台,义租纳郡,以备水旱。”[11]456义仓采用“劝课”的形式征募粮食,百姓自愿出纳,存丰补欠。可见,义仓的性质是一种全民性的粮食积贮,它是由国家出面承办,由社会各界负担仓谷,赈济面向社会大众。

(二)筹措粮源

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诸政权筹措粮源的途径虽然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1.征收赋税。征收赋税是该时期统治者筹措库粮常用的方法。据《晋书·食货志》载,曹操初平袁氏,定都邺城,“令收田租亩粟四升,户绢二匹而绵二斤,馀皆不得擅兴,藏强赋弱”[2]507。西晋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占田课田制。所谓“占田”,就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所谓“课田”,就是国家征收田租的亩数。据《初学记》卷27《宝器部·绢第九》引《晋故事》:“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锦三斤。”东晋前期田租大致沿袭西晋制度,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政府将亩税改为口税。据《晋书·孝武帝纪》载,“增百姓税米,口五石”[2]149。南朝的赋役大体同于东晋。在北朝,北魏于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并实行定额租税制,规定:“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6]1907其后的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均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征收变化不大。总之,赋税收入乃是魏晋南北朝仓储粮食的主要来源。

2.屯田积谷。屯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取得粮食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安元年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5]10蜀汉偏居西南,诸葛亮北伐,“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5]687。另外,孙吴也时常在江北屯田。据《三国志·魏书·满宠传》载,青龙三年(235年)孙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5]539。东晋南朝统治者因内部争权夺利,加之江南各地农业发展较快,故没能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仓储的粮食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征税。

3.和籴筹粮。和籴是指官府出资向百姓公平购买粮食,始见于北魏孝明帝时期。史载,“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6]1909。“和籴法”本身不能增加全国粮食的总量,但却不失为筹措粮源的有利之举。北魏后期政府为了保障军队的正常运转,经常向民间购买粮食。《魏书·鹿悆传》载:“州有兵粮和籴,和籴者靡不润屋。”[6]1190鹿悆在梁州时,州中有兵粮购买,购买的人无不大发其财,唯独鹿悆不取。这说明北魏后期,政府经常通过和籴方法筹集军粮,而且购粮者能从其中大获其利。在南朝,政府也经常用此法筹集谷物。如南齐永明五年(487年)九月诏:“京师及四方出钱亿万,籴米谷丝绵之属,其和价以优黔首。远邦尝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12]36南朝的商品经济水平较高,当时政府购买的物资种类较多,主要有米谷丝绵等,其和籴对百姓很是优惠。可见,和籴成为南北朝时期除征税、屯田之外解决粮食储备的又一重要措施。它不仅满足了政府储粮的需求,对平稳市场上的粮价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是魏晋南北朝粮食仓储制度的重要环节,加强仓储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设置仓储管理职官。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乱不断,国家四分五裂,仓储管理较前代有了较大变化。曹魏代汉后,中央首置度支尚书管理全国财政,其属官仓部郎、度支郎、金部郎、库部郎负责管理国家仓储。此外,曹魏还专门设置典农中郎将和田官,负责管理屯田事宜。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大司农一职依然存在,只是其职权较两汉大为削弱,仅管国家钱谷之事。两晋南朝基本沿用曹魏制度,虽然各朝尚书郎设置的数目有多有少,但度支尚书作为国家财政首脑在仓储管理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方上,魏晋时州刺史之下设治中、祭酒,史载:“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之属。”[4]826郡太守之下设主簿、录事史及众曹掾。南朝刺史、太守领将军号而开府者并置之,简称录事,常常负责后勤物资供给事宜。据《陈书·华皎传》载,“文帝为吴兴太守,以皎为都录事,军府谷帛,多以委之。皎聪慧,勤于簿领”[13]187。北朝仓储分京师和地方两种。京师为太仓,设有太仓尚书、司农寺、导官等官署。太仓尚书分管各部,督收各地的租谷运输到仓。州、郡仓储有仓曹、诸令史、仓督等官员进行管理。

2.加强仓储具体环节的管理。加强仓储的管理不仅体现在仓储职官的设立上,还体现在具体管理细节上。西晋的王戎在计算仓储财富时,使用了“牙筹”这一计算工具。《晋书·王戎传》载,王戎“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2]812。南朝萧宏的仓储,使用了“聚”和“库”两个不同的单位。据《南史·临川靖惠王宏传》记:“宏性爱钱,百万一聚,黄牓标之,千万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余间。”[14]851“榜”和“标”分别使用不同的颜色,据此能快速地理清仓储的数量。

三、魏晋南北朝粮食仓储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粮食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的粮食仓储,除了为皇室贵族提供粮食消费、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外,其积极作用还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调控市场,保持粮价平稳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扮演的社会角色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市场上粮食短缺,粮价上涨迅速,故建立粮食仓储对于稳定粮价、保障市场粮食供应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一时期对市场粮价的调控主要依赖于常平仓制度。通过此制度,可以防止丰年谷贱伤农,灾年谷贵伤民,从而达到调剂粮价、稳定市场的作用。正如《太平御览》卷35《时序部二十·凶荒》所载:“汉世谷贵,官贱粜,使价不超越,谓之平准。今虽无此,可出邸阁米万斛,使三分减一,以平其价,令贫困者悉得足以全秋也。”

(二)赈灾备荒,维护社会安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频发,开仓放粮成了赈灾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曹魏黄初三年(222年)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赈之”[5]59。《晋书·食货志》记,元帝太兴二年(319年)“三吴大饥,死者以百数,吴郡太守邓攸辄开仓廪赈之”[2]513。《宋书·孝武帝纪》载,大明七年十一月,孝武帝诏:“东诸郡大旱,壬寅,遣使开仓贷恤。”[4]89《北史·魏本纪》云:“是岁,郡镇十八水旱,人饥,诏开仓振恤。”[8]63从史料记载可看出,这一时期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规模大,而且发生频繁。它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建仓储粮、开仓赈济是该时期统治者常用的办法。这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三)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论贵粟疏》云:“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10]954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当时交战双方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无不重视军粮储备。《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建兴)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5]668《三国志·吴书·周鲂传》载:“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5]1024邸阁是专门屯储军粮的仓库,一般设置在战略要地。当时的蜀汉和东吴政权,为了能在战争中取胜,纷纷建造邸阁储备军用粮食。另据《梁书·庾域传》记载:“长沙宣武王为梁州,以为录事参军,带华阳大守。时魏军攻围南郑,州有空仓数十所,域封题指示将士云:‘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坚守’。”[3]141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充足的粮食储备不仅是战争取胜的保障,而且还能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仓储事业秉承前代遗风,总体上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由于受社会环境制约,该时期的仓储业正常发展进程被打乱,粮食仓储变得尤为艰难。尽管如此,在战乱频仍、灾害多发的动荡年代,统治者千方百计兴仓储粮,这对救助贫穷、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1]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罗 操

Grain Storage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ZHANG Hong-hu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another disruption period after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society was unstable, wars remained continuous, and disasters occurred frequently, thus it was quite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grain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orage thoughts, absorbing the advantages of Han Dynasty, some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barns, collecting grain supply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were carried out so as to realize the social security.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storage measures produced a positive effect on stabilizing grain prices, relieving famine and paying the army etc.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grain; storage

2016-03-01

张宏慧(1971—),女,河南光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K235

A

1671-9824(2016)04-0014-05

猜你喜欢

魏晋时期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我的粮食梦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