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战争片中的英雄构想
2016-03-03吴李媛
吴李媛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成都 610068)
好莱坞战争片中的英雄构想
吴李媛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成都610068)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英雄形象往往与一个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密不可分,透过战争片的影像,我们可以透视美国人对于英雄文化的构想: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
好莱坞;战争片;英雄
美国作为历史短暂的移民国家,他们崇尚英雄却缺少英雄,所以喜欢在电影中塑造英雄。所谓英雄,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其定义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是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英雄形象往往与一个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密不可分,透过战争片的影像,我们可以透视美国人对于英雄文化的构想:个人英雄主义和人文主义情怀。
个人英雄主义,源于美国的移民文化。旧大陆的人为了冲破政治、宗教、经济等藩篱追求自由,横渡大西洋来到新大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意识形态基础上建立的美国,自由和人权是第一位的。因此美国好莱坞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中,个人英雄主义比比皆是,而战争片表现尤甚。
人文主义主要从好莱坞战争片的意识形态发展来看。美国战争片的意识形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即一战、二战期间,好莱坞战争片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以宣传和报道作用为主。第三阶段,即二战结束末至冷战,战争片主题呈复杂化、多元化趋势,除了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敌我位置的重新审视以及反苏反共反核的几类片子外,开始大量出现反思、反战的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好莱坞战争片进入第四个阶段,此阶段在反战、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代战争进行反思,通过影片中“英雄”的人文主义品质体现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形象,也是今天美国想要展现给世界的一种看似人道主义的立场和身份。当然,这里的人文主义并不单指影片中的反思和反战,还表现在“英雄”价值的体现,通过“英雄”的遭遇或对“英雄”的塑造,抑或是通过“英雄”的视角来肯定人、重视人,表现人身上积极的强大的精神品质。
一、个人主义
好莱坞的个人主义主要体现为个人英雄主义。虽然个人英雄主义在一些其他类型的电影中诸如超级英雄片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美国队长》《钢铁侠》等,但在战争片中,英雄形象与其有着明显的差异,更加倡导个性化,具备独特的艺术和审美。战争片中英雄的个人主义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暴制暴。“英雄”在影片中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映衬,反过来促使其以更强大的暴力行动来以暴制暴,从而完成个体到“英雄”转化的过程,因此影片中免不了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影像。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斯皮尔伯格用26分钟登陆诺曼底来表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其真实血腥的暴力场面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其中一个场面,遭到一场轰炸侥幸逃脱的士兵,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自己断掉的胳膊在枪林弹雨中无望的嘶吼,战争的恐怖暴力被展现到极致。之后,影片重点讲述了被作为“英雄”人物来塑造的米勒上尉穿越布防最严密的敌区去拯救瑞恩的经过,而这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暴力对抗在前面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映衬下,都显得正义而合情合理。同理《兵临城下》中瓦西里成为一个英雄神枪手的重要标志,就是他除掉了对方的狙击手康尼。因此,好莱坞的战争片并不探讨暴力本身是否有意义,而是利用英雄对立面的暴力残酷在情感上给观众一个接受英雄暴力的合理性借口,让主人公通过以暴制暴来完成其英雄形象。
第二,身处逆境。战争可以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和困境集中起来并且展现到极致。战争的残酷消解了以往我们对人性、情感、伦理等的认知,战争过后,我们需要建构的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更要重新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战争打破常规,打掉人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战争需要一个“英雄”去冲破逆境克服困难,重建我们备受摧残的精神家园。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美国越战失败,苏联入侵阿富汗,美伊人质事件后美伊断交,这一系列事件都重创了美国的军事大佬地位。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经济衰退,且“水门事件”和“洛克希德行贿案”等又使美国陷入舆论压力,内忧外困的危机使美国政府和民众信心大失,他们迫切需要一位英雄来带领他们走出困局,给予美国政府和民众走出阴霾的积极助力,因此战争片非常重视对英雄所处困境的描述。在影片《猎鹿者》《现代启示录》等一些反映越战的影片,对困境的描述尤其明显,例如通过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示神秘广阔的热带丛林、危机四伏的环境、无处不在的越共,让穿行其中的美国大兵显得格外渺小脆弱。
第三,平民英雄。时势造英雄,在好莱坞的战争世界里,混乱时必有英雄出而平之,且这样的英雄往往是出身平凡的平民英雄。美国的主流社会强调个体和自由,人权大于主权,强调个人主义、正义感和使命感。所以,好莱坞的英雄绝对不是国家利益的代表,代表的是普通民众。例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米勒上尉,《珍珠港》中的雷夫,《兵临城下》中的狙击手瓦西里,都是平民英雄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平民英雄,很好地缩短了普通民众与英雄之间的距离,突显了英雄在困境中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体现和作用,而非出身或者其他先决条件。
第四,情感依托。好莱坞战争片中的英雄无论经受多少磨难和战争的洗礼,内心依然怀有一份美好的情感依托,这情感可以是对亲人、国家、美好生活乃至敌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欲望、情感和人性,战争打破了伦理、道德等一切社会规则,将人从社会规范中解放出来,使人回归到兽性,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英雄”的标杆对这一切行为作出对抗。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为了避免一个美国母亲承受五子俱丧的痛苦,美国政府下达了“一个对八个”的荒谬行动。在这场行动中,每一个丧生的队员临死前还在呼唤妈妈或爱人,米勒上尉也也缅怀了自己过去当教师的宁静岁月。这些片段都体现了英雄在战争中的情感寄托,也是英雄与困境对抗的最有力的支撑。
第五,自我蜕变。战争的强大可以使其颠覆整个物质和精神世界,深处其中的英雄也不例外。战争片中,一场战争的结束往往是一个英雄诞生的最佳仪式。好莱坞习惯致力于贫民英雄的想象,所以影片中的“英雄”起初不一定是正义的、优秀的或是强大的,它可以是茫然的、笨拙的,甚至是怯懦的。英雄透过整场战争,在经历枪林弹雨和生死离别后对生存、死亡、人性等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定义,通过战争这样残酷的仪式,完成从平民到英雄的完美升级。例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完成了从教师到烈士的升级;《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完成了从少年新兵到神枪狙击手的升级。所以,对于英雄而言,战争不仅仅是灾难,更是一种自我蜕变的华丽仪式。
二、人文主义
好莱坞由于其全球化的受众市场,所以十分注重挖掘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心理诉求和人文关怀,因此好莱坞战争片的英雄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文主义。这里的人文主义一方面体现在英雄的反战、反思的思想,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人的肯定和重视,强调人的价值。
关于反战、反思,好莱坞习惯通过英雄的视角去思考和质问战争的意义,当然这里的“英雄”不是狭义的,他可以是退伍军人,可以是普通民众,也可以是一般的士兵。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盟军登陆诺曼底后,米勒上尉率领八人小分队穿越布防严密的敌区寻找大兵瑞恩,并将其安全带回母亲身边。由此也引发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八个对一个是否值得?这种强调个体生命价值的命题无疑是对战争的一种严肃否定。在电影《现代启示录》中,导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以威尔德上尉为代表的在越南战场上作战的美军士兵们困惑、痛苦与恐惧的内心世界以及麻木变异的嗜杀行为,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的异化和摧残,同样鲜明地表现了其反战的主题。纵观好莱坞战争片历史,二战后,战争片都是以反战、反思为主题,这不仅宣扬了当今世界美国所扮演的人道主义形象,也迎合了其全球性受众的审美。
另一方面,好莱坞战争片重视肯定人,强调个体命运。因此影片中的英雄通常都是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出现,观众跟随他们感受历史,与主人公一并融入其中,以个人观点阐释历史,引发感受和思考,而非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地指点众生评判历史。这从多数战争片对英雄人物的选择和塑造中就可以看出,例如《兵临城下》《野战排》等都是从一个渺小的个体视角去审视整个战争,重视个人的作用和价值。此外,好莱坞战争片还强调英雄在战争中的个体命运,这也是一种重视人、肯定人的人文主义体现。《珍珠港》中为了体现英雄的个人命运,除了战争场面外,还用大量笔墨来表现主人公雷夫和丹尼、伊芙琳的三角恋、兄弟情,不仅表现了英雄在战争中身体饱受的蹂躏摧残,也表现了其个体情感的颠沛流离,强调了英雄为“人”的特质。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战争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在票房为王的大环境下,导演更关注的不是如何反思战争带给人的残酷,而是怎样让这部电影好玩好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观众的认可。所以好莱坞战争片在对英雄的塑造上更趋向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及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态度。当然,人文主义也是好莱坞战争片中不可或缺的英雄品质,对于习惯扮演人道主义形象的美国来说,塑造一个具备人文关怀的英雄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诺芬尼所说:如果牛也有上帝的话,那个上帝一定也是牛的模样。
[1]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12.
[2]吴艾玲.美国战争片中的意识形态[J].艺术百家,2009,(7):46-49.
[3]徐海龙.困境、权威与上帝[J].艺术广角,2005,(6):66-69.
[4]毕耕.战争历史的追忆与反思——论好莱坞的“两战片”[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8-41.
[5]刘静.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研究[J].电影文学,2014,(24):39-42.
[责任编辑兰一斐]
Image of Heroes in Hollywood War Movies
WU Li-yuan
(SchoolofFilm,TVSeriesandCommunication,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8,China)
Fil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 country’s culture and the image of heroe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deology of a nation or country. Studies on the war movies indicate Americans’ image of heroes, ie. individualism and humanism.
Hollywood; war movie; hero
2016-05-18
吴李媛(1991—),女,陕西西安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与传媒研究。
J971.4
A
1008-777X(2016)04-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