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科技社团筹建和运作的困难和对策
2016-03-03蒋刘义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胡 静 蒋刘义(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科技社团筹建和运作的困难和对策
胡静蒋刘义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分析了高职院校科技社团在筹建和运作中常遇到的三大类困难及其成因,包括学校历史因素、制度性因素和指导能力因素,并相应的提出了几条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社团;困难;对策
在高等教育转型、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成立大学生科技社团,承担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其中有些社团的活动内容与全国竞赛有关,因而受到格外重视,至少赛期是如此。然而,与四年制、五年制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科技社团筹建和运作有自身特点,遇到的困难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以下简述并浅析之。
第一大类困难主要与学校历史因素有关
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高职生源基本上属于本科挑剩下的,而很多学校办高职的历史还比较短,遗留有不少中等职业教育的痕迹,不能很好地掌握生源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以因材施教,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科研意识也普遍较弱,指导学生的能力不足。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储备量较小,知识系统性差,在逻辑思维需要调用知识模块的时候效率较低,特别是理论知识常不能满足引导思维方向的基本要求,导致无从提问、无处下手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即使是数理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常不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更不懂得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自己的科技实践活动。而学生之间的异质性又很大,长短各不相似,无论是认知还是情绪上,想统一指导实为难事,在社团里有目的地组成小组共同解决问题更难。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低,对身边问题产生兴趣的随机性、偶然性大,甚至直接说明某个问题是生产中亟须解决的,某件事在生活中是很不方便的,都无动于衷,似乎事不关己,社团筹建时受此影响较大。由于缺少具体事例的逻辑思维训练,普遍存在思维监控能力低,想问题缺少统筹观念,想到哪里算哪里,对多个变量无法兼顾,也不善于变换视角看问题等情况。上述能力也是科技社团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完善的,本不应苛求,然而起点过低,活动即难以开展。而学生动机、意志方面的特点,又多表现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解决问题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试探两次不见成效而放弃的特别多,更有学生幻想能找到现成的答案。指导教师常因此误以为学生不能吃苦、不愿付出,千方百计想提高学生的坚持性而难以奏效。如以利诱之,竞赛期间或可奏效,长期来看,势必进一步损害内在动机,导致日常参与度更低。绝大多数学生都抱有不能拿奖或没有机会拿奖就干脆不参加为好的态度,认为参加这类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就算做出点小东西,就业单位也不看,无助于就业,这种现象不能不说与过度强调竞赛成绩、忽略基本素质培养有关。
第二大类困难属于制度性因素
首先,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多长时间做多大事,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两到三年,其中还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要用在技能训练上,用于课余科技活动的时间对大多数本科院校可以开展的活动类型来说都过短,而过于简单的活动学生兴趣不大,训练价值也不高。如果学生选择涉足的领域刚好又需要大量的辅导,时间上就更吃紧了。其次,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绝大多数教师首先是把大多数精力投入教学中,导致教学研究投入不足,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要想精简教学时间匀给学生自主练习尚且困难,更遑论让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教务管理制度也不允许,担心会导致散漫、“放羊”。这种管理制度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过于强调参加竞赛和出成绩,教学可以为参加竞赛让路,但是训练只能围绕竞赛展开,忽略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甚至是除了竞赛训练以外其他科技活动都不同意开展,或者不许成立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社团,违背了社团旨在拓展素质的初衷。再次,在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多少继承过去中职的规定,课外活动时间受到严重压缩,且因学生组织纪律性差,管理制度只能日趋严密,以防不虞,乃至学生常抱怨事无巨细、管得太多。在此背景下,社团管理制度也趋于保守,学生会、团组织活动可以随意侵占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社团只能见缝插针,开展活动也只能步步跟着策划走。社团管理方式一刀切,不顾科技社团自身的特点,强制要求策划那些还不能确定的事,强制要求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有若干比例的成员参加,特别是经费方面,固定预算制度相当不合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缺乏风险防控机制,大部分活动因为交不出确定的预算,说不清到底需要买什么东西,只能设法个人承担所需费用,进一步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述各种困难的根源都在于管理制度本身欠妥,单凭少数有兴趣、有意向的学生勉力支撑,难以为继,甚至因为发起人数不够而不能批准成立社团,社团长期拿不出实物类型的成果,连纳新都难。
第三大类困难是指导能力不足
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自身战略规划能力就不强,不能坚持三五年支持某一类项目以便连续出成果,更不用提在学生流水进出的情况下坚持培养不断线,最后成果归属认定发生争议无法解决。社团本身也难以制定长期规划,主要是不确定因素太多,第一年可以推行的事第二年就未必能行,最终导致开展什么活动全凭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指导教师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打哪指哪”。日常辅导又难以计算报酬,除非比赛集训学校统一出文件确定工作量,否则就相当于义务劳动,非纯粹关心学生成长者不能担负此种任务。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讲,高职院校整体学术环境不够好,情报工作落后,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少,在这方面投入的经费也少,很少会举办学科前沿讲座,即使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案例也都远远不足,师生都难以获得大量的关于科技活动如何开展的直观感性认识。而缺少了具体研究案例的支撑,科技写作、文献检索等方法课就常常沦为就方法讲方法,难以学会,效果很差。只靠科技社团自身积累的活动案例,典型性不够,学生没有其他案例来对比,难以从中看出缺点和改进的方向,新开展的活动仍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吸取前车之鉴,指导教师本身也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提高指导能力。
以上三大类困难互有联系,比如师资受制于学校生源不好、名气不大,学生纪律性差导致学管工作不能松手、一放就乱的局面等等。从解决困难的对策上说,这三大类困难是相对独立的,各不相同,以下简述对策。
短时间内,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不会有太大变化,学校自身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第一大类问题,只宜搁置,在清楚现状的前提下,可以多照顾一下学生的身心特点,缓解矛盾,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从本校开发师资达到因材施教、个体化教学的目的。对第二大类问题,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重构,改正那些不符合教育、科研规律的规定。就科技社团管理而言,较为简便易行的办法是将社团管理的职责大部分下放给指导教师,只做原则性规定,不再逐一细致规定什么活动可以开展,什么活动不能开展,凡是活动必须提前报批等事宜,不过这种方法仍然难以解决经费预算上的困难,部分学生会采用去可能有需要的企业游说的方式,可以考虑。对第三大类问题,需要有计划地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专人研究竞赛项目的分布情况、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等,主动系统地收集情报资料。另外,也要加强交流,发挥学校科协组织的作用,与校外组织加强联系,借助其他高校、企业或社会团体的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促进本校科技社团的发展。
汪慧兰.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8(9).
·编辑李建军
G644
A
胡静(1983—),女,湖南长沙人,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规划处干事,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心理。
蒋刘义(1986—),男,河南项城人,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机电及机械设计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