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春天”隐喻特征的角度谈谈《祝福》一文的教学突破口

2016-03-03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付蓉蓉

学苑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隐喻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 付蓉蓉

从“春天”隐喻特征的角度谈谈《祝福》一文的教学突破口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付蓉蓉

鲁迅先生《祝福》一文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之作,解读者众多但因文章创作时代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学生不易理解。但若从“春天”隐喻特征的角度进行教学突破,课堂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天隐喻特征 《祝福》

五四以来,鲁迅先生的文章陪伴了几代人成长。遗憾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如今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遭遇了“滑铁卢”。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三篇,甚至部分老师也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生涩难懂,与学生有“时代隔膜”,讲解起来费时费力。但如果老师能够恰当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找准文章突破口,鲁迅先生的文章同样会收获精彩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试着从“春天”隐喻特征的角度来谈谈《祝福》一文的教学突破口。

春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草长莺飞、生机盎然,常常触发诗人的灵感与诗兴。但在《祝福》中,祥林嫂的生命却始终与春天无缘。当我们细读文本后,可将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描述为“春天伊始,丈夫去世;孟春之时,被迫改嫁;暮春之初,痛失独子;迎春之际,油尽灯枯”。为何本应温暖明媚的春天始终与祥林嫂的生命无缘?这涉及到文中“春天”的隐喻性特征。现代文学批评家认为,隐喻是对日常语言和观念的偏离。因此,“春天”在《祝福》一文中不应只简单理解为季节,它已经成为祥林嫂悲剧人生的见证者和参照物。它的隐喻性特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营造小说的氛围。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一直都处于黎明的前夜,就在这样的一个黑暗萧索的年代,祥林嫂度过了她人生的第一个春季——少年时期。没有歌声,没有快乐,在来不及漏进几丝温暖阳光的年龄,祥林嫂便迎来一段本来就不般配的婚姻(丈夫小她十岁),异常短命的丈夫在春天匆匆早逝,让她过早地打上了寡妇的耻辱印记。面对婆婆及夫家的打骂折磨。她唯有对族权低首屈服。这是她生命中的寒风凛冽的春天。当不堪婆家凌辱的祥林嫂逃出家门,在鲁镇帮工,在鲁四老爷家“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成了一个比男子还勤快的劳力。可惜“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的自由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家,做主卖给深山中的贺老六,再次成为夫权的牺牲品。万幸的是嫁到贺家坳的祥林嫂,过上了两年安稳的日子,可惜造化弄人,丈夫与儿子在春天先后离世,夫家大伯又赶着收屋,祥林嫂无家可归,为了谋生她只有再次为仆。祥林嫂本以为自己无罪,可是周围的人视她为不贞不洁的罪人。鲁四不让她碰祭祀时用的神品,柳妈甚至认为她当初本应碰死了事,劝她去土地庙捐门槛;街上人异样的眼神,听故事般品味她儿子阿毛的死,咀嚼她的痛苦。可当她用一年的辛苦捐献一条门槛后,鲁四等人依然视她为不洁的人,似乎还要承受死后下地狱的灾难。这一系列的打击终于击垮了她,最终在春天即将来临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说中,作者将祥林嫂一系列的人生变故集中在“春天”发生,并安排祥林嫂在万物复苏、生命萌动、合家团聚,甚至还来不及享受片刻暖意时走向毁灭,凸显了“吃人的礼教”对传统妇女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使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二,借助“春天”的隐喻特征进行议论及抒发情感。正是基于这点作用,在学生通读和掌握文章内容后,可以“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这一话题为切入,进行分析、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祥林嫂在她的一生中每逢春天总会有厄运降临?”经过讨论分析,可从文本中得出结论:在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毒害的旧社会,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封建妇女的生命里断然不会出现春天。无情的事实一次又一次表明,祥林嫂想从夫权,却守寡不得;丧夫失子,族权不容;忍辱赎罪,神权不容。守节不成,却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和损害。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叼走阿毛的是狼,夺走贺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春天”的隐喻特征帮助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向读者传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对祥林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惜之情。

按照常规教学模式,文本分析可告一段落。但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继续挖掘文本,可继续从春天的隐喻特征中反思作品中批判社会现实的意义,这也是鲁迅先生在本文所要表现的主旨——对国民劣根性的改造。钱理群教授曾说过,鲁迅先生的小说有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看与被看,这一主题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冷漠源于封建礼教,也源于人性的弱点。作品中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人们起初听到这故事,只是为了“咀嚼鉴赏她的悲哀”,求得满足后便露出冷漠无情、尖酸刻薄的面目。鲁迅先生特意将这一场景穿插于春天中进行,代表着新生的春天寄托着先生对“吃人礼教”旧时代最无情的鞭鞑和对未来最热忱的期盼。先生希望祥林嫂这个生命中“无春的女人”能在自我毁灭中带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无春女人”更多警醒,能够去争取真正属于自己的“春天”。

文章分析至此,教师能够清晰且轻松地以“春天”为主线,帮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和全面的认识,也能够传递给学生更多批判性思维和反思精神。

猜你喜欢

祝福祥林嫂隐喻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