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农村初中“平民化”语文教学

2016-03-03◎崔

现代语文 2016年35期
关键词:平民化语文课堂环节

◎崔 健

构建农村初中“平民化”语文教学

◎崔 健

近年来,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实现“华丽”的转身,脱离平民学生实际需要,盲目地跟风“贵族化”发展趋势。教学形式异彩纷呈,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化建设促进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披上了一件华而不实的外衣,热衷于追求“高大上”。大容量、快节奏、技术化课堂样态频现,尤其在各类公开课上,以奢华博取眼球,一片“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但热闹过后,学生收获甚微,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从农村初中语文的奢华蜕变、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困境、“平民化”构建语文课堂三个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亟需“平民化”。

一、农村初中语文的奢华蜕变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泛人文化”影响下,逐渐失掉自己的阵地。语文教育好像必须承受德育之重任,肩负起一切人文精神教育,以塑造学生的灵魂为首要任务,为学生的生命教育负责。但语文教学陷入了难教的怪圈。教学设计“异彩纷呈”;课件制作“美轮美奂”;文本解读“曲高和寡”,形而上地追求诗意的栖居和情感的陶冶。语文课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但“语文味”却被遮蔽了。

(一)教学环节的华而不实

笔者奋斗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线多年,经历了课堂模式的多次更迭。今年学洋思、明年学杜郎口。不少教师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学得四不像。课堂模式硬性分为复习旧知、新知增长、拓展延伸、巩固检测、课堂小结等等环节,而在“新知增长”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精读文本、师生互动等等。每节课必有小组合作交流及课堂检测。课堂上设计自主学习单,周末设计预复习单。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复习检测,语文被搞得纷繁复杂。试想每节课都这样,老师和学生要消耗多少时间精力,授课思路要受到多少钳制?课堂目标不能完成,某些环节流于形式或匆匆过场就在所难免了。

在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众多名家的课例,但总觉得太“高大上”,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无福消受。诸多创新设计拿来农村初中教学,注定要失败的。农村学校有大量听觉障碍学生(听不懂老师的问题),存在游离课堂、一言不发的学生,甚至有一些学生连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都做不到,不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因而,进行创意的表达、精彩的互动实在是一种奢望。

(二)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媒体滥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农村教学设备有了较大改善,现代化媒体的普及使得语文课堂也跟着丰富多彩起来。声光电刺激学生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课堂节奏。但是现代化媒体亦是一把双刃剑,网上海量资源的便捷下载,使教师备课轻松的同时,也限制了师生的思考力、创造力。有时教师甚至不加任何思考完全借用现成课件,把语文课搞得不伦不类,语文味缺失。

例如在一次由农村初中举办的全市教研活动上,有老师执教朱自清《背影》,为全市老师讲课。他把课堂设计为三个板块:“父爱是一首诗”、“父爱是一副画”、“父爱是一首歌”。叫学生到文中找出相关描写,写成一首诗、画成一幅画、唱成一首歌。在声光电包围中,最后老师也秀一下文笔、画技,一展歌喉。最后在拓展延伸阶段,放映起自己制作成的“自家三代亲情微电影”,“着实”使台下观众大开眼界,感动了一把。

但是《背影》这样的文章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父慈子孝。而教师用PPT、音乐、绘画、电影来替代语言本身,固然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但遏制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学习、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样的课堂给学生印象深刻的,恐怕只是老师的多才及亲情的感动,跟文本、跟语文本身相距很远了。现代化媒体的滥用遮蔽了语文本身,反而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

(三)文本深挖的脱离学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文本的含义是多元的,解读是多层次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可以多种解读,但是文学作品解读与语文课堂解读不可同日而语。中小学语文课堂解读还是要根据学情,适可而止。

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幽径悲剧》一课,听课中发现往往有老师走入脱离学情的误区。要求学生通过对的把握,对句子的揣摩分析,探讨悲剧出现的深层原因。初二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根本不了解,有些积累少的农村孩子甚至没有听说过。学生一脸茫然,应者寥寥、课堂气氛死寂是必然的了。文本深挖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它能激发和引起处于最近发展区中成熟阶段的一系列功能。”教师无视学生实际水平,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解读文本,授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中学语文教学有别于社会中的文本解读,它应服从于语文教学的目标,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进行言语实践,因文悟道。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学生涌入城市。农村初中生源急剧萎缩、质量直降。再加上近来市区各校的生源大战,促使优秀生及有门路的学生流向市区各重点学校。剩下大部分属于中下等学生,导致与前些年学生水平差异巨大,全市所有农村初中考取四星级高中的总人数只相当于市区一所学校的考取人数。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要在农村初中语文课上运用新课改提出的学习方式仍然举步维艰。限时讲授、自主合作探究困难重重。

农村初中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留守孩子,其父母有一点文化,但都进城务工,孩子跟随老人生活。老人们只管孩子的吃穿,对学习成绩不怎么热心,或表现为无能为力。孩子们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较差,阅读积累较少。写作往往只要求言之有物,书写清晰,即便如此也有部分学生很难做到。孩子们又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变得冷漠霸道、不求上进。班级中“学困生”占据半壁江山,就连每天的硬性作业都不完成,更别提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后巩固了。

三、构建“平民化”语文课堂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扭转这股奢华之风,不哗众取宠,使语文课归于简洁;不一味依赖声色光影,避免语文学科迷失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从学情出发,以需要为本,为农村孩子建构“平民化”语文课堂。

(一)目标清晰、环节简化

鉴于农村初中学生底子薄、接受能力低的现实状况,要勇于放低姿态,摒弃“精英化”教学。敢于简化教学环节,使语文课堂亲近最一般水平的学生。平民化的授课方式是“一课一得,文道各一”,即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上所要达成的目标和学生人文培养上所要达成的目标各一。在每个课时中,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精读文本、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纷繁复杂的学程预设简化为四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阶段目标清晰明了,通过几个阶段目标达到该节课总目标。

(二)教学媒体由语文决定

王尚文先生曾说,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语文课不能演变成思想政治课,不能美化为艺术欣赏课,语文课应有自己浓重的语文味。不能陷于现代技术泥潭无法自拔,一味追求新颖刺激,纷繁复杂。教学时应预先考虑到运用传统媒体或现代化媒体的优缺点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教学的方式方法的运用都最终取决于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到读写听说能力的各个方面,选择何种媒体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必须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机会,不能以播放名家朗诵取而代之。培养学生书写及表达能力时,就要让学生上黑板演示或练笔,不可通过PPT展示而省略。所以教学媒体须由语文决定,合理恰当地使用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媒体。

(三)以学生“所得”为站立基点

农村初中学生群体,课堂上一言不发的大有人在,要么不愿意说,要么不敢说,要么不会说。甚至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都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让学生积极主动采取小组合作、主题讨论、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是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违背学情的教学方式才真正找不到回家的路,才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平民化语文关注学生所得,只有学生在文道双方都有所得的课才是好课,才是有意义的课。

以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执教的《七颗钻石》为例,把“文”的目标设置为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想象的表达方式;“道”的目标设置为体会文中浓浓的爱心,认识到爱心的巨大作用。以《水调歌头》中想象的导入,引导学生对执教老师的想象,对文章作者的想象,对文本中想象手法的解读,以及拓展延伸阶段,上挂下联《幼时记趣》及《天上的街市》想象部分,挖掘了已学课文的“剩余价值”。再让学生想象具有如此博大爱心的托尔斯泰的坟墓,课后作业及下节课预习环节都紧紧围绕想象手法的设计,一步步落实阶段目标,最终达成总目标。这样“平民化”的语文课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教学整体性强、语文味浓。学生确实有所得,而且学得扎实。假如脱离学情深挖文本或来一场视听感官盛宴,试想学生所得多少?语文能力发展几何?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的孩子需要的是“平民语文课堂”,是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目标清晰”、“简化环节”、“巧用媒体”、“深文浅教”、“关注所得”是重要的手段。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粉饰“华丽”课堂,不迎合所谓的创新教学方式,守住课堂的“语文味”,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需要为导向的高效理想课堂,行走在适合平民大众的语文学习之路上。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维果茨基.思维与言语.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钱理群.我对经典作品教学的一些看法[J].中学语文,2007,(24).

(崔健 江苏省海门市万年初级中学 226136)

猜你喜欢

平民化语文课堂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