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高校德育理念与行为实现的生态化思考

2016-03-03梁健惠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道德德育

梁健惠

(广州美术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260 )



现代高校德育理念与行为实现的生态化思考

梁健惠

(广州美术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260 )

与传统高校德育相比,现代高校德育有着新的内涵,并且表现出整体性、生命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现代高校德育需要将生态化的理念运用到自身的行为中,关注与社会中其他领域德育工作的关系,关注自身内部各种因素相互间的关系,关注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高校生态化德育的系统性、公平性和协调性。

高校德育生态化实现途径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14

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功能决定了现代高校德育的理念与行为必须与之相适应。传统德育往往只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各种关系,而被称为“人际德育”,主要研究“人与人”、“人与人所构成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主。现代德育应把“自然”这一因素融入到“人与人的社会”这一生态系统中,要研究这一大系统中各组成因子的相互平衡与和谐统一关系,实现由传统的“人际德育”向“生态德育”的转变。由此,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教育理念和行为生态化,由社会人际德育向生态德育转轨的新要求。

一、高校德育中“生态化”理念的内涵诠释

在生态学中, “生态”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1]。高校德育的“生态化”理念有其特殊的内涵。

首先,高校德育中的“生态化”作为一种新德育观,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视角,一种在德育观念上的革新。在人际德育视角下,在习惯中常常容易被忽略的道德问题往往得到生态德育的关注。如人际德育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或者人类与动植物等异类之间的纷争与攫取,即使呈现出过于残酷、残忍、甚至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属于“非道德范畴”,无须承担道德责任。而生态化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却以天地自然间包括人类在内的各因素之间都应取得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平衡这一生态观为出发点,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以一种相生共赢的方式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的生态保护意识、道德理念以及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2]。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维系生态平衡。

其次,高校生态化德育更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活动。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高校德育中,以生态世界观为理论基础,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及方法来剖析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路径。从生态世界观中的整体论观点出发,高校德育自身就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需要协调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如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目标等。同时,高校德育又作为一个因子与社会大环境及其中的其他因子构成了一个不可侵害又交互作用与广泛联系的更大的生态系统。因此,其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因子也必须与整个大生态系统相适应、相切合。现代高校德育需要根据教育对象自身的特点、德育活动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影响高校德育的诸多要素间开展良性互动,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健康人格,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的特征

1.整体性。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系统要打破原有的单一、封闭的道德教育格局,建立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相互合作,同时各要素间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系统内部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等都处在德育这个有机生态整体之内。它们与系统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组成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任何一种要素、一个环节、一处链条都是紧密相联的,不能被孤立或割裂。在多元价值共生的当代社会,只有高校德育系统内外各方面共同努力并产生有效的整体合力,才能有效推动学校德育的发展进程,使学校德育真正走出低谷,发挥出实效。

2.生命性。生态的本质体现在生态主客体内在的自我生长的生命力。高校德育生态中的各因子以及各因子之间的关系集合都表现出浓重的生命色彩。生态化的高校德育的生命性体现在它对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全面关注上,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生命,也关注教师的生命;不仅关注个体的智慧生命,同时也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价值生命、超越生命与智慧生命之间的和谐发展[3];不仅关注个体生命现实存在时体现出来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同时也关注如何实现个体生命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主客体的生命价值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重视生命性正是高校德育生态化研究的意义及追求之所在。

3.动态性。生命和发展都是动态的,高校生态化德育也应是动态的。在生态化的理念下,影响高校德育实践过程中顺利进展的各种因素都是动态的、敏感的、微妙的,甚至还可能是复杂多变的,具有时间和空间上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特性。高校德育工作者事前预想的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以及最终所演绎的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高校德育生态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点。

4.开放性。在生态化的视角下,高校德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沟通与互动;另一方面,德育系统本身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的其他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部的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等等,不断地向高校德育生态系统输入诸如建筑、设施、教材以及其他图书资料等有形的物质元素,同时也输入诸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社会价值观、社会人才观等无形的元素,对学校德育生态系统施加着不同的影响。高校德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也不断地向外部生态系统输出着各种能量,其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的自然生命、智慧生命、价值生命以及超越生命的发展变化上。从未间断的各种输入或输出在不停地影响着高校局部“小”生态系统、社会教育“中”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社会“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呈现出的这一内外开放性的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与之相对应,对各种源源不断的信息输入有足够的认识、分析与重视,重视教育对象个体心理的变化与发展,重视对高校德育生态系统内外各因素的具体分析,对德育进程随时作出及时和适当的调整,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实际功效。

三、高校德育理念与行为的生态化实现

高校生态化德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也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其重点在于育人的过程,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中实现生命实体和生命历程的建构,以各具特色的生态形式焕发德育的力量,诱发和唤醒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生态化的观念需要被运用到德育内容之中。

1.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应彻底改变“人类中心论”这一传统的德育与历史观念,而代之以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高校德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中心论”是造成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思想根源,已严重影响着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已对长期以来基于“人类中心论”而展开的对大自然的无度开采和过度攫取表现了强有力的报复性的回应,全球性的自然生态的恶化甚至已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极其普通渺小的一员,只有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才能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地之道,获得与天地长存[4]。高校德育应以新的理念教育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化的人生观和自然观。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起对自然的一种自觉认识: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自身谋福利,但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人类的一切对自然而开展的行动均应建立在顺从于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样,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学会利用外来自然来满足内在自然,实现彼此的长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应表现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自然——人——社会”这一生态系统中各因子整体平衡与和谐统一的重要。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与自然以及与社会的交往中超越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浅近认识,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处理好当前与未来、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高校德育需要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生态观念,在行动上践行生态文明, 最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自觉。如:用生态观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重新认识代际之间、种族之间、性别之间相互差异却又生态共生的关系,自觉防止人类社会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恐怖与仇杀。用生态观审视历代或当代人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及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的威胁, 逐步培养出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而自觉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智慧、意识与能力。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需要实现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统一,以及道德责任和生态责任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其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高校通过生态学知识的传授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使生态学的准则成为一种思想上的观念以及行为上的规范;另一方面,将这一观念及规范应用于“人—自然”的道德教育以及“人-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并且进一步赋予道德、伦理学的意义,唤起学生的道德良心、道德良知与道德信念,并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形成一种道德的自觉,使其自觉与道德责任紧密结合[5],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个人行为及社会行为,最终实现自身道德水准和境界的提升。

3.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应被作为一个整体、动态的复合生态系统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在特定的氛围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熏陶、感染。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本身是一个整体、动态的复合生态系统,高校德育又与家庭德育、社区德育联成一个和谐有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的大德育体系。现代媒体的繁荣,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更加促使学校与其所在的多元化环境融为一体,高校德育再也无法保持独立的自我实验状态,必须与家庭、与社会建构起一种整体的、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才能真正地发挥出高校德育应有的功效[6]。

4.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寻求生命的和谐发展。高校德育的核心在于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与核心,一切从人出发,寻求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即尊重和了解,解读和关注,关怀和呵护每一个个体生命,以主体性原则贯穿教育过程始终。所有的德育活动均应充分体现生命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体生命的整体、和谐发展,最终以建构和丰富个体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作为高校德育的目的[7]。高校德育不是为了禁锢人和束缚人,而应是以教育对象为本,帮助他们构筑精神支柱,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人格提升和全面发展,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塑造。主体性原则是以人本为内涵,承认和尊重作为人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体现着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结合。为此,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育,在尊重他们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亲和力及独立人格。任何德育活动如果忽视主体性,把道德视为约束人行为的手段, 把人的自主、自觉从道德中抽离出来,就成为了不代表主体意志的行为,当然也就无法参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评价。主体性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5.生态化视角下高校德育应关注个体生态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健全的生态人格的培养过程也就是生态心理健康和生态心理成熟的过程。为真正实现生态人格的健全与完善,高校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平衡,还需要关注学生自我与环境的平衡,即个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的高校德育系统通过对学生个体生态心理健康的强调和关注,促使个体道德行为向有利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实现自我生态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1]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1(8):3-7.

[2] 罗聘.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8):43-45.

[3]刘济良.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J].南都学动,2001(1):102-106.

[4] 孙银苹,许国彬.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导向及实践路径[J].2014(8):52-54.

[5] 刘惊铎.由多样性模式而来的德育新格局[J].中国德育,2014(5):17-22.

[6] 王云涛.论大学德育生态环境之建构[J].学术交流,2014(3):202-205.

[7] 张宏宝.生态世界观视阈下高校德育的路径选择[J].保定学院学报,2008(4):90-92.

(责任编辑:向欣)

Ecological Thinking about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dea and Behavior in the Mod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ANG Jianghui

(GuangzhouAcademyofArts,Guangzhou,Guangdong510260,Chin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ity, life, dynamic and openness. Moder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put ecological concept with their own behavior together, pay attention to its internal factors between the rel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so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mphasize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fairness and harmo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ecological; realization path

2015-04-11

广州美术学院2016本科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艺术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XGG201615)。

梁健惠(1969-),女,广东电白人,硕士,广州美术学院德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

A

1005-5843(2016)07-0074-04

猜你喜欢

生态化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