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师生共情策略探究
2016-03-03冀东升
◎冀东升
语文课堂师生共情策略探究
◎冀东升
共情是指个人被一件外在事物所吸引时其投入状态,由美学家Theodor Lips在1903年提出。语文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梯级养成有明确要求,并具有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信任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互动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发展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共情理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涉及的内容更为丰富,方法更为多样,也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信任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除家长之外接触最多的人,与之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师生在相互依存,相互理解中打开合作的大门。师生课堂信任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不确定事件时预期对方会对自己作出合作行为的期待。师生信任有利于师生共情的和谐发展,从而建立起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教育气氛,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公正的课堂管理氛围和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地给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机会。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才能让教师成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钱梦龙先生在讲授《故乡》一课时,学生突然发问:“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钱先生不慌不忙,顺着学生的思维说:“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接着把问题甩给课堂中其他学生,师生共同讨论文本,最后师生得出结论: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闰土见多识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趣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矣。”钱梦龙先生在此节课中巧妙运用共情鼓励学生有好奇心,加上老师的帮助和信任,课堂生成效果比较好。
二、互动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
互动是和谐师生共情的本质所在。对课堂而言,师生互动是一种师与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包容,对师生施加影响,分享师生共情的过程。同时,师生互动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教育中来,给师生发展的空间,达到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融合,最终实现师生教育达标,促进教学效果的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是个性化的人,单纯用受教育者这个名词来描述学生,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对学生内涵的阐释。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心智发展,这是教育人性化的选择趋向。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当下需要,从而与学生进行共情交流,这既是一个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师生双方间的共情活动,形成师生互动性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能够进行信息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的双向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结合体。
李镇西先生执教《荷塘月色》时,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但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我却认为,原来的教材删得对。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意李老师观点的学生与反对的学生展开了热烈地辩论,大家辩论时共同分析了文章第一句,最后达成认识,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一种惆怅的心情。描写采莲场面能够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不能删去。这一节课堂讨论说明:不在于教师给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情对话”对课文“悟”了多少。课堂中,李镇西先生善于用关键性提问作为突破口,创设共情的情境,引导学生深究。同时,从这个片段中也能看出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共情关系。
三、发展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
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全面提升应该包括学生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利用自身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具体情境中重新建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程。教师要与学生共情,就要不断深化对学生的认识,在对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重构的过程中也在实现着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正是这种交互式共情方式,使得师生之间实现各自的价值,获得共同发展,这就是共情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帮助学生,提供前进的指导方向,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揭示人间至孝之情的《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呈给晋武帝的奏章。李密从幼年的不幸遭遇开始,委婉叙述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除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外又倾诉自己不能命从的苦衷,言辞恳切,真情流露,富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故而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种共情合作活动:
背景:李密正在金銮殿面圣。
人物:李密和晋武帝,其他角色可灵活增添。
表演内容:请用现代白话文将李密“辞不复命”的缘由以及祖孙深情讲述给晋武帝,要求情真意切,力求打动晋武帝恩准李密回乡奉老。
要求:两人或者多人一组剧情演绎,一人饰演李密,教师饰演晋武帝,其他角色可灵活增添,自主设计对话和台词,尽量做到真情动人。
时间限制:十分钟思考、设计、练习,十分钟课堂展示。
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将文本的语言表达得生活化、立体化、形象化,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悟,从师生共情上达到共鸣和颤动。通过尝试,笔者发现这样的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又提升学生对此段文字的鉴赏力,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到了作者的本质情感,师生生发了相同的情感体验。《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二字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于师生共同创造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须从生命的层次切入,用动态达成的观念,构建共情课堂,让课堂涌动生命。生命,因师生共情而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宏武.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章敏.创新教育——情境教学十二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6.
[4]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冀东升甘肃兰州市第十四中学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