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关键语句的解读方法
2016-03-03张婧瑜
◎张婧瑜
小学语文关键语句的解读方法
◎张婧瑜
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关注关键语句的教学。文章借助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后习题的提示,梳理出第二学段极具代表性的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即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对关键语句的解读能帮助学生有效积累语言材料,为语言文字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关键语句的赏析训练,能促进学生思考、品读能力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方面对此有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可见,第二学段是学生学习解读课文关键语句的重要时期。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后习题的提示为着眼点,搜集第二学段课文的关键语句,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疏理分析,归纳出关键语句的解读方法,为关键语句教学提供帮助。
一、练习朗读,揣摩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的主要方法,通过朗读不仅能领略字里行间的内涵,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丰富审美体验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不应以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标准解读代替学生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小学语文对学生朗读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学生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一定要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当然,在解读关键语句时,重视学生独特的朗读体验与发挥教师的作用并不矛盾,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教师的引导必须是清晰、可操作的。类似于“同学们要读出感情来、注意语气语调”这样含糊不明的引导是不可取的。同样,教师的评价也应明确具体并尽量采用积极性评价。在朗读形式上,教师应基于关键语句的特点选择多样的朗读形式,如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更深入地解读关键语句。例如:《小摄影师》(三年级上册)一文,课后习题提醒我们,体现列宁对小男孩喜爱的语句是本文的关键语句,而列宁对小男孩的关怀爱护、和蔼可亲主要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表现的,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来读出人物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立足原文,联系生活
立足原文即解读关键语句时,要结合关键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语句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关键语句存在于文本当中,故在分析语句时不能孤立分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阅读”方面均有“联系上下文”的要求。而学生在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读关键语句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的同时,还关注到了关键语句运用的语境,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例如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有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解读时,如果能联系上文,学生就会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漓江水的静、清、绿与桂林山的奇、秀、险交相辉映,更好地领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赞叹,既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又与首句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
同时,一些关键语句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表达含蓄凝练,发人深省。但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将关键语句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赋予语文课堂生命的活力,提高学习效率。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生活中寻找教育,为了生活而进行教育”的教学理论,由此可看出生活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源泉和方法。所以学生在解读这些关键语句时不仅要联系上下文,还要结合生活实际。例如在解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这句话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历经磨难,但他们身残志坚,不向厄运低头,仍然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而我们拥有健全的体魄,就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
三、结合背景,深入理解
我们常说做人要“将心比心”,阅读文章也是一样,我们要站在作者、时代角度去分析文章,这样理解才会更准确深入。解读关键语句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将语句所渗透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充分内化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可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从而增强对文本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就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句表达效果奠定了基础。
然而不少教师常常忽略写作背景对解读关键语句的重要作用。从写作背景的内容看,他们对写作背景的提炼往往不到位,不能筛选出对学生解读关键语句有用的写作背景;从时机看,他们往往将背景介绍放在阅读教学之前,机械呆板地为了介绍背景而介绍背景,使教学僵化枯燥,效率低下;从形式看,他们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介绍形式的多样性,把背景介绍当做自己一个人的汇报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避免走入背景介绍的误区。在内容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文本特点提炼出对学生最有价值的写作背景;在时机上,讲解关键语句时,适时插入背景介绍,或提醒学生回想之前介绍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意识到了解写作背景不单单是为了补充历史文化知识,它也是解读关键语句的重要学习方法;在形式上,教师可以自己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参考书、网络等工具,自己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总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背景知识解读关键语句。例如: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文体现了作者林杏子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而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去感悟生命的意义有一定难度,而文章的一些关键语句蕴含了文章主旨,在教学时应重点解读。如“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是作者在静听自己心跳后对生命的体悟。当教学进行到此处时,学生通过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静听心跳三件小事已对生命有了一定感悟,此时教师可插入作者的个人简介,当学生了解到作者林杏子竟是一位残疾人时,会震撼于作者的坚强不屈、热爱生命,会更加深刻地体会这句话背后蕴含的生命的可贵。
毛主席在《实践论》里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通过对课后习题中关键语句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关键语句的解读价值,并探索出了解读关键语句的学习方法。我们要通过方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读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读出语句的表达技巧,最终在理解关键语句的基础上将关键语句真正内化为自己可运用的语言材料,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云态.高效阅读要抓住关键句段[J].学周刊,2012,(33).
[2]邹春才.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S2).
[3]姜勇军.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3,(05).
(张婧瑜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