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6-03-03侯仕军
侯仕军
(华东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 20024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侯仕军
(华东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200241)
摘要: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和遵循了企业战略管理、政策体制建设两种基本视角。这些研究视角分别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战略管理学、政策科学方面的分析框架。考虑到“中国创造”地位日益提升却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屡受围剿,理论界亟需将研究的侧重点从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转向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以实质性地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地位。文章还建议从政企联动、法商协同的视角深入探索,提升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绩效的研究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产权运营;政策体制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及中国一系列知识产权战略的颁布实施是推进国内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背景与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经营化、经营联盟化”的国际“软实力”竞争环境下,关键企业创造、保护与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水平将决定其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为寻求有利市场竞争地位而运用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特点总体谋划并采取一系列策略与手段[1]。其研究视角则至少涉及知识产权的管理学分析和政策科学分析[2]。尽管二十多年前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就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战略并产生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文献,但是这些文献一般主要囿于专利技术与法律角度关注专利类型特点、专利申请决策、专利适用条件、专利许可、专利诉讼等单个环节的问题及静态环境下的专利战略,缺少针对专利战略的框架整合性、内部互动性、发展动态性分析,尤其缺乏对动态环境下更广义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其形成过程的系统探讨,因而对企业实践界的指导相对有限,对后续相关研究的铺垫意义也有待加强。
为此,本文主要旨在回顾管理学分析和政策科学分析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勾勒研究脉络,以期为后续研究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提供启示。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言,提出研究问题、说明论文结构;第二、三部分分别从企业战略管理、政策体制建设两个视角综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现状;第四部分综合评价研究现状并就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二、研究视角Ⅰ: 企业战略管理
研究视角Ⅰ主要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厘析知识产权战略概念、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支撑、探究企业知识产权来源、分析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并评价知识产权战略绩效。
1.厘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管理措施进行确权、保护与运用从而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和手段。学界已从多个角度厘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
第一,界定知识产权战略内涵。总体上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技术、市场、法律信息,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在市场中建立持久、有利竞争地位的一种长远、全局性的总体规划和策略[3]。孙伟、姜彦福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影响要素、核心要素和产出要素,建立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模型(TMR模型)[4]。而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核心组成部分的企业专利战略包括以下内涵[5]:保护、开发、利用和挖掘创造发明价值,提升企业形象、增强自身在技术合作中的“话语权”是企业专利战略的主要目的;专利统计数据、公司专利组合及其经济实效是专利战略的综合描述;何时、何地、为什么和怎样获取专利是专利战略的技术性环节。进一步地,可以基于专利情报分析建立高技术企业专利战略框架体系,构建基于案例推理的企业专利战略制定模型,并在详细叙述案例特征信息基础上提出基于专利情报分析和SWOT分析的企业专利战略制定方案[6]。
第二,划分知识产权战略类型。基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知识产权战略存在多种类型。例如,郭晓鸣按照知识产权运作过程可将其分为人力资源、信息、申请、制度、管理、经营、保护、诉讼、涉外战略九大子战略[7];孙伟、姜彦福根据知识产权客体可将其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版权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4]。针对专利战略的细分则最为深入。例如,Rahn以技术空间和以时间演变为纬度,将专利战略归类为“特设阻挡”和“周边发明战略”、专利检索战略与“洪水式”等战略,以及零星专利战略和连续专利战略或重复专利战略[8]。王宪云、徐福缘根据专利法律状态将专利战略划分为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排除战略,根据专利取得方式分为专利技术研发、专利技术引进战略,根据专利利用方式分为专利实施、专利许可、专利转让,根据市场竞争战略实施方式分为进攻型和防御型战略[9]。
第三,探究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从国外来看,日本东京大学的儿玉文雄等学者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定性(经营、技术、信息、国际、法律业务五个战略方向)和定量(100项指标)评价指标[4],V.K.Narayanan等学者则从“产品市场措施”“持续创新”“法律政策”三方面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一般机制[10]。而国内学者则更深入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体选择。例如,梁正、朱雪祎以135家跨国公司20年间在华专利申请数据为出发点,并结合对其中43家跨国公司的访谈调研,从专利申请和专利运用两个角度来考察其在华专利战略[11]。宋亚非以企业竞争力和专利价值为标准,运用SWOT和波士顿矩阵分析,揭示跨国企业大多处于企业竞争力强、拥有专利价值高的区域,跨国企业多采用以专利网策略和主动提起专利诉讼策略为核心的进攻型专利战略[12]。王芳、梁小威、侯宇根据专利价值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波士顿矩阵并确认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下企业专利战略选择。孔令兵则指出中国企业应用最为频繁的是专利信息、专利开发、专利申请、专利贸易、专利诉讼几种战略。
第四,分析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刘平、鲁卿等学者提出以SWOT分析指导企业专利战略实践、提升企业专利战略工作管理水平。杨端光、冯晓青等学者则指出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应注意的关键环节和问题。例如,刘艳、牟晓宏研究认为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存在专利情报搜集、专利分析、专利战略制定、专利纠纷监管、专利申请与维护、专利贸易、专利联盟七个职能环节,并分析了这些环节与研发部门间的网络关系[13]。另外,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还需处理好“专利与商业秘密、数量与质量、基本专利与外围专利、主业经营与专利经营”间的矛盾。*郭建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矛盾冲突管理》,《知识产权》,2014年第11期,第64-68页。
第五,讨论知识产权战略变革。专利战略形成关键阶段、各阶段主要内容及如何迅速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新的专利战略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是一个反复实践、不断调整匹配和学习的过程[14]。为此,周勇涛、朱雪忠、文家春在借鉴专利战略和战略变化现有理论成果基础上探索专利战略变化内涵、作用时空范围及呈现类型。周勇涛、朱雪忠、詹映在战略转换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及其他有关战略转换过程模型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建构专利战略转换过程模型,并阐释模型建构的各个要素及其内在运行机理。周勇涛、黎运智还进一步地探讨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转换作用机理,指导企业成功进行专利战略转换。王宪云、徐福缘则基于系统思考企业应实施专利战略的协同战略,建立健全相适应的专利战略的保障体系,并依据企业及其环境变化适当控制和调整企业专利战略[9]。
2.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支撑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作为企业对知识产权开发、保护、运营的综合管理,需要得到相应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撑。鉴于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相关,国内不少学者主张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从研究开发到转移、扩散和市场推广的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例如,叶治明、周寄中通过对海峡两岸28位专家学者的德尔菲法调研初步论证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应用等因素及32个因子是两岸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因素。为建设所需的企业支撑环境,冯晓青提出可以从知识产权意识培养、文化氛围、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人力资源保障、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六个方面着手[1]。更特定地,尹航、李柏洲、季晓明还结合自主创新的过程和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独特性构建了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并基于产权战略管理、产权创造管理、产权保护管理、产权应用管理和产权机构管理五个系统模块提出提升军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知识产权管理改进对策[15]。
3.探究企业知识产权来源
企业知识产权的来源主要涉及知识产权的开发。综合而言,在动力要素互动作用机制[16]驱动之下,内部开发、外部并购是企业知识产权的两大基本来源。
首先,内部开发方面。这主要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布局。一部分学者从总体上重点分析在华外资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布局。例如,刘云、夏民、武晓明系统研究在华外商投资企业500强及其母公司专利申请的演变、结构、垄断倾向的行业分布,以及专利申请对外商在华FDI、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外商投资效益的影响。宋河发以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为总体,统计分析在华申请专利的跨国公司所在国和该国跨国公司数量、专利申请趋势/比例/技术领域等情况。另一些学者则针对特定在华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进行分析。例如,吴世东、李茜华、丁伟、刘姝等分析谷歌和百度在华搜索引擎市场的专利申请情况发现,将技术与自有盈利模式相结合申请专利是一种抢占市场的有效战略。陈向阳、苏慧思结合2002年曝光的“花旗银行在华申请商业方法专利”事件分析美国及国内商业银行专利申请现状。
其次,外部并购方面。这主要涉及基于知识产权获取的国内外并购整合。一方面,获取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并购动因。例如,产业组织理论、速度经济学者、非生产性活动的规模经济理论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将国际并购动因归向知识产权。Yip及Baldwin和Caves等产业组织理论学者认为,跨国企业在最低经济规模、核心技术和政府管制等方面面临更高产业壁垒,只能采取并购投资而非新建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钱德勒(Chandler)等速度经济学者则提出国际并购可迅速获得目标公司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等资源。Wolf等规模经济理论学者则从集中化的研究开发、大规模销售网络等非生产性活动规模经济性角度解释国际并购动因。国内学者任声策、宣国良也指出,作为技术标准中的新进入者或后发企业,可通过专利收购等措施获得部分专利、进入标准,同时凭借专注和投入、积极学习和创新实现赶超。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整合成为获取知识产权的基本保障。企业并购为实施和完善自身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崭新思路。从国外来看,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将并购后的无形资源整合视为并购整合重要内容。同一时期,国内关于知识产权并购整合的研究也开始兴起。例如,王长征从企业能力论的角度提出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源自整合过程中的能力管理,并基于此提出一个包括能力保护、转移、扩散及发展在内的能力管理框架。侯汉坡、刘峰更特定地针对并购后技术创新能力的整合提出管理策略、步骤及重点,钟耕深、徐宁研究并购整合中隐性知识的转移机制、学习机制、缓冲机制、沟通机制及其共享平台,关涛、胡峰针对并购整合中的隐性知识学习机制提出通过“嵌入活动”和以“故事”为载体进行共同叙述的根本机制,谢学军、吉鸿荣等则更综合地从知识转移的角度构建并购整合中知识转移的概念性模型[16]。
4.分析企业知识产权运营
知识产权运营是在确权基础上保护、实现和挖掘知识产权价值的基本途径。陈伟、于丽艳就从知识产权评估与价值实现两个方面系统研究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机制并分析知识产权开发与运营机制之间的互动机理[17]。知识产权运营是指以品牌文化为底蕴,以新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和经营创意为后盾,建立技术专利、技术标准和材料标准,用出售、转让、租赁、授权等方式综合运用知识产权并实现盈利的经营模式。知识产权运营主要涉及企业在国内外保护与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模式及体系。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诉讼维权、“337调查”以及海关和展会保护三方面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不断,不少国内学者已经提出加强国际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例如,王莲峰、王欢从加强开发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域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等四个方面提出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18]。叶小梁、王艳霞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产权类型及其特点,提炼出该行业所采用的IPR、保密、锁定策略、领先市场策略、复杂设计和公开发表六种主要保护方法,并建立这些保护方法与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之间的关系框架[19]。
第二,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知识产权运用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软实力竞争和盈利的主要手段。国外跨国企业非常重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谋划自身快速、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争夺世界市场、谋求更大利润的重要工具。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一般性探讨。例如,张锐提到跨国企业通过商品与资本输出“蚕食”和垄断区域或全球市场在受到来自新兴市场国家低成本型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的阻击与干扰情况下,运用储备丰富且开发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成为跨国公司封堵后来市场进入者的不二法门[20]。任声策、宣国良特别指出,技术标准中的主要专利持有者可充分挖掘专利直接/间接价值,在保证市场份额的同时延续技术优势。宋明顺、赵志强、张勇、熊明华也指出,结合专利技术和标准化扩张市场成为国际上知识产权运营战略新动向。特别是,邹彩芬、罗忠玲、王雅鹏分析指出,跨国种业集团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强大的资本营运能力垄断发展中国家农业化工业、种植业乃至饲料与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一些学者则更关注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知识产权是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和手段,也是国际贸易领域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手段和政策工具。例如,洪静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滥用表现及规制其滥用行为的对策。王渊、马治国综述知识产权滥用概念、表现及影响、原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反思知识产权制度、根本应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思路。
第三,知识产权联盟化。知识产权联盟拓展了知识产权运营外延。对此,国外学者如Arai,Masashi分析发现,联盟中的审查标准化有利于促进技术尽快商业化过程的合作,但是不利于成员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专利塑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21]。另一些国外学者如Kim,Young Jun与Clarke,George则针对欧盟地区分析影响专利联盟许可的国别因素,发现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经济自由化程度、国家风险水平、在所在国所获授权专利数量是影响这种联盟许可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且那些独立许可经验丰富和公开上市的公司倾向于进行更多的联盟许可[22]。就其具体运作而言,王宇红、冶刚、周音提到,知识产权联盟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包括“知识产权评估、归属、共享、转让、收益分配及纠纷解决机制”,并从“完善成员间知识产权管理的合同约定、健全联盟共享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陕西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契约安排的对策建议*王宇红,冶刚,周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契约安排——以陕西省实践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8期,第133-138页。。
第四,知识产权国际化。前述海外知识产权并购及其运营是知识产权国际化的重要内涵。在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进行软价值竞争和盈利的背景下,结合企业国际化战略视角的知识产权运营研究成果纷呈。例如,Minyuan Zhao研究认为,那些内部知识结构紧密和内部创新组织完善的跨国公司仍然可以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东道国(地区)开展大量研发以充分发挥当地人力资本的价值[23]。这预示着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东道国(地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化利用国外制度差异蕴含的机会,当地政策制定者也需要认识到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全球战略应对各国政策之间的溢出效应从而对自身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保持动态的观察。对于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孙瑶建议结合国际化进程在“形成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并根据企业所处行业、技术特点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设计专利、商业秘密、商标、版权等具体保护策略*孙瑶:《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如何从知识产权资产管理中获益更多》,《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8期,第89-94页。。国内学者陈伟、赵富洋、于丽艳从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与企业国际化经营融合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战略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视角基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完善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24],漆苏、朱雪忠结合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分析投资境外知识产权的风险与对策[25]。国际学者Xiao,Yangao,Tylecote,Andrew与Liu, Jiajia则开发了一个理解和预测发展中经济体“后来者公司”为塑造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具有不同技术密集度的三家中国公司解释了“中国高科技行业追赶程度非常有限而中等科技行业追赶程度比较有限”的现象[26]。
5.评价知识产权战略绩效
实现战略绩效是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根本目的。国内学者针对知识产权战略绩效的综合评价进行了一定探讨。例如,易玉、胡忠君、王艳提出用一个标准监测与评估专利战略的实施效果,并从建立专利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入手,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数据的收集与计算、体系的分类和框架、指标解释和数据来源[27]。唐杰、周勇涛在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指标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信度、效度优先的原则和知识产权活动过程的特点,构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评价模型[28]。吴红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实施、绩效三个部分考虑,在问卷调查分析与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灵活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全面评判。孙伟、姜彦福则基于大样本企业调研的实证显示,行业环境与技术战略、企业资源与技术能力、技术战略和技术能力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战略绩效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因果关系[4]。
6.研究简评
该战略管理的视角主要从概念厘析、支撑构建、来源探究、运营分析以及绩效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提供了最为完整和系统的战略管理学分析框架。主要贡献在于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强可视性和操作性的系统框架,但不足在于还是相对忽视了同知识产权法等政策法律体制之间的紧密衔接。企业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是立足于知识产权竞争之列的根本保障。但是,在走向崇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以及这些国家的跨国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中狂舞知识产权法律“大棒”的新形势下,缺乏企业战略和政策法律手段之间有效协同的企业将日益势单力薄,局限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成果实用性将备受挑战。
三、研究视角Ⅱ:政策体制建设
研究视角Ⅱ侧重从政策体制建设等在内的环境角度研究政府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1.政府主导论
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环境塑造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例如,刘雪凤指出,政府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并从政策过程的角度论证政府的主导角色[29]。冯晓青则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引导和保障、知识产权政策和立法支持等四方面的因素列为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所需的政府支撑[4]。厉宁、周笑足建议亟需从战略高度设计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制,并基于依法行政,创新行政管理模式,集成有效资源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协调能力*厉宁,周笑足:《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制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11期,第36-40页。。特别是刘艳、张光宇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将知识产权管理拓展为包括“知识产权愿景管理、学习管理、网络管理、市场培育管理与市场保护管理”在内的技术发展全过程*刘艳,张光宇:《高新区知识产权战略生态位管理研究——以广东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9期,第34-37页。。陈明媛从经济基础需求、从政府职能新的目标模式、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及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四个视角重新定位并转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能*陈明媛:《论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知识产权》,2015年第1期,第67-72页。。傅钰、彭洁、赵辉针对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提到“分解政策要求形成政策元件,参照相关研究进行元件重组,构成以项目研究前、项目进行中、项目验收和成果管理4步骤为主的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体系”*傅钰,彭洁,赵辉:《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基于政策解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6期,第120-124页。。
尽管知识产权保护逐步成为发达国家限制进口和进行行业垄断的重要手段,但不少学者研究发现,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可能存在不少变数。例如,国外学者Zheng Liang与LanXue就分析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演进及其对在华跨国企业专利行为和战略的影响。按照Peng,Mike W的观点,一个国家只有在自身知识产权真正受到大量严重剽窃和威胁时才会真正改善知识产权保护。而Zimmerman、Alan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假冒伪劣现象根源过程中发现,与快速膨胀的经济规模以及迅速推进的市场化进程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在政治历史和文化上对集体利益和审查制度的重视远甚于对个体所有权和版权的重视,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因此在华经营的企业只能自己前瞻性地采取措施确保知识产权的安全。
另一些学者还认为,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创造的促进作用可能并不明确。例如,盛辉提出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紧密相关、互相促进的双向作用机制,技术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但是,刘和东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短期内显著、长期内并不显著。董涛就针对中国“大片泛滥”“汉芯事件”“垃圾专利”、驰名商标认定混乱等现象,需要深刻反思中国目前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政策措施并提出改进建议。从引进国外技术方面看,张国强基于垄断势力的视角看,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于跨国研发和本国技术进步,但过于严格甚至接近于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文礼朋也从发展中国家角度出发指出,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也并不一定能促进发达国家转让技术。而且余长林、王瑞芳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FDI引致的技术转移的影响并不确定,而对技术许可引致的技术转移的影响则相对明确。
2.政企互动论
另外一些学者则高度关注政府与企业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互动机制。尽管企业是竞争和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但在外国跨国企业专利围剿下亟需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在这个互动机制中,政府需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企业则要健全内部机制,积极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例如,柴金艳以华为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为例,培育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的支撑[30]。冯晓青也提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需要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从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应用方面全方位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4]。不过,国外学者Shultz II,Clifford J.andNill,Alexander在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s)框架下分析专利侵权现象之后却提出,如果要建设一套服务于全球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和实践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31]。
3.研究简评
该政策体制视角尤其被一些具有知识产权法律专业背景的国内学者普遍重视和采用,他们主要从本国生产者尤其是本国知识产权生产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减少知识产权侵权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套政策科学分析框架。该研究视角的论点表面上看无懈可击、合情合理,但是仍然囿于对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封闭性、垄断性、保护性导向的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迷恋”,缺乏与相关企业微观层面的直接关联。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相关国家、地区和企业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创造未必有利。其实,在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过度、过滥的保护,不仅日益无理与无力,而且日益成为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对人类进步的阻碍。尤其是对以促进创新为目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越严格、保护范围越宽、时间越长,所有者获得的激励却将越小,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阻碍创新进步的力量。尽管这样,这些研究还是为本领域的后续研究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政策体制建设方面的背景支持。
四、研究总结及研究展望
1.研究总结
综合看来,目前国内针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比较稳定的分析框架。目前已经形成和遵循的企业战略管理、政策体制建设两种基本视角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分别提供了战略管理学和政策科学方面的分析思路。但是,本领域的大多数研究在研究对象上还未聚焦到不同来源、不同细分行业和不同地区(市场)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例如,目前针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主要还是针对一般的企业知识产权泛泛而谈,没有区分中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殊性,也没有针对日益普遍存在的海外并购及其中的资源类、普通制造类、高新技术类、消费类等特定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关注知识产权的创造(专利申请和注册)和被动保护(法律诉讼和应诉),较少关注知识产权运用问题,从而总体上有关知识产权运营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明显不利于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在研究视角上没能在企业层面上整合对企业战略管理和政策体制建设两种视角形成系统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框架。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研究主要以现状分析——差距比较(对照国内外经验)——政策解读——政策建议为范式,基于理论的规范研究、基于系统数据的实证分析都很缺乏,对策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也有待强化。
2.研究展望
考虑到两种基本的研究视角各有不足,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指导意义,还需依托既有研究基础、进一步拓展和探索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增强特定适用性和相互对比性。一是增强研究对象的特定适用性。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来源已经日益从内部创新拓展到国内外并购、联盟创新等更加广泛和多元的领域,不同细分行业和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各有不同,针对特定来源、领域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进行研究,可望为特定来源、领域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供更有针对价值的成果。二是增强研究对象的相互对比性。考虑到先天的诸多进入壁垒,创造后天优势的知识产权领域是中国大中型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外资都更有平等参与机会的竞争领域,而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以及大型和中小型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敏感性差异及其知识产权管理措施的差异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研究。知识产权运营是指以知识产权文化为引领,以新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和经营创意为后盾,以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和著作权等为载体,主动布局和被动维护知识产权基础,促进知识产权的实用化、商品化、市场化、标准化和许可化,并使用内部化(自己使用)、契约化(租赁/授权)、外部化(出售/转让)等方式综合运用知识产权实现赢利并增强市场地位的经营活动。由此可见,知识产权运营不仅涉及知识产权的主动保护(为卡位而布局)、被动保护(为掌控而维权),还包括知识产权的运用,而内部化、契约化、外部化则是运用知识产权的基本方式。中国企业为提升全球知识产权竞争的实力和地位,不仅要在知识产权的布局(创造)和维权上下功夫,更要在知识产权的运用上加力度。而目前该领域的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的研究还亟需加强,以便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支持。
最后,在研究视角上注重采取综合性视角。也就是要摆脱分割研究的局限性,综合企业战略管理和政策体制建设以及管理学和法律等政策科学视角,政企联动、法商协同,系统全面地探讨提升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绩效的路径和对策。一方面,综合企业战略管理和政策体制建设两种视角,注重建立政企联动机制。笔者在针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调研访谈中发现,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识产权布局、维权以及运用方面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形单影薄,来自政府的支持基本上仅限于道义上的安抚。既然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到了国家级战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政企联动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路径就很有必要。另一方面综合战略管理学和政策科学视角,注重企业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的研发、市场和法务协同。知识产权方面的研发、市场和法务工作都十分关键,但是目前不论是理论上研究、还是实践中的操作,大量存在三方面工作分兵作战而非协同作战的现象,这为内部创造和外部并购的知识产权运营失败埋下大量隐患。
参考文献:
[1]冯晓青.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视野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6-123.
[2]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1(10):39-45.
[3]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
[4]孙伟,姜彦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架构及其选择模型——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23-29.
[5]黄庆,曹津燕.专利评价体系——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2004(5):25-28.
[6]赖院根,朱东华,郭颖.基于案例推理的企业专利战略制定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132-135.
[7]郭晓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模型[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3):62-65.
[8]RAHN.Patent Strategy of Japanese Enterprise [J].Gewerblicher property and copyright(international),1994(5):377-382.
[9]王宪云,徐福缘.基于系统思考的企业专利战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1):28-31.
[10]NARAYANAN.KM.anaging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M].Prentice-Hall,2000.
[11]梁正,朱雪祎.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运用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7(1):55-61.
[12]宋亚非.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分析及其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8(7):95-102.
[13]刘艳,牟晓宏.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网状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218-221.[14]FEURER R,CHAHARBAGHI K.Strategy Formulation:a Iearning Methodology[J].Benchmarking for Quality Management&Technology,1995,l2(1):38-55.
[15]尹航,李柏洲,季晓明.基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56-62.
[16]谢学军,吉鸿荣,陈婧.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杂志,2009(12):52-55.
[17]陈伟,于丽艳.企业知识产权开发与市场运营机制研究及其互动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206-208.
[18]王莲峰,王欢.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法律,2008(4):43-46.
[19]叶小梁,王艳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法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503-505.
[20]张锐.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之痛[J].企业管理,2007(6):12-17.
[21]ARAI,MASASHI.Cooperative Technology Management for Consensus Standardization: Dram Standards and IP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Mar2010,10(1):16-29.
[22]KIM,YOUNG JUN,CLARKE,GEORGE.Determinants of Inter-firm Technology Licensing in the EU[J].Applied Economics,Feb2013,45(5):651-661.
[23]MINYUAN ZHAO.Doing R&D in Countries with Weak IPR Protection:Can Corporate Management Substitute for Legal Institutions?[C].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2004.
[24]陈伟,赵富洋,于丽艳.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39-341.
[25]漆苏,朱雪忠.金融危机下中国投资境外知识产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4-9.
[26]XIAO YANGAO,TYLECOTE ANDREW,LIU JIAJIA.Why not Greater Catch-up by Chinese Firms? The Impact of IPR,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Intensity on Late-comer Strategies[J].Research Policy,Apr2013,42(3):749-764.
[27]易玉,胡忠君,王艳.关于构建专利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12):122-125.
[28]唐杰,周勇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9(7):55-60.
[29]刘雪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分析——从政策过程视角[J].理论探讨,2009(2):140-144.
[30]柴金艳.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培育——以华为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53-56.
[31]SHULTZ II,CLIFFORD J,NILL ALEXANDER.The societal conundru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 game-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equitabl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IPR[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36(5/6):667-688.
(责任编辑刘自强)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HOU Shi-jun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Research on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an be witnessed from such two basic perspectives as corporate strategy management, policy and institutions construction. Such two kinds of perspectives provide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thinking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olicy sciences.As far as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Created by China" with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utilization in the siege,it is urgent for Chinese theoretical circles to place more emphasis on promot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eation rather than operation in order to substantially enhance China's enterprise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chain.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it should be explored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nd between Law and Business to propose fundamental study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hancing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China's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Key words: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rporate Strategy Management;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Policy and Institution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6)03-0070-08
作者简介:侯仕军(1974-),男,四川仪陇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国企业经营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整合与运营研究”(10YJC630079)
收稿日期: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