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族源探微
2016-03-03李秀莲
李秀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土族族源探微
李秀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摘要:土族族源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而且诸种观点纷争不已。族源是根本所出,是唯一的。土族源于吐谷浑,学术论证比较充分,但吐谷浑本身还有自己的族源,吐谷浑是土族的近源。土族旧称“土人”“土民”,土人与吐谷浑同源于杂种胡,又称九姓胡、西域胡等,他们出于粟特胡,土族的族源是粟特胡。
关键词:土族;吐谷浑;土人;九姓胡;粟特
土族族源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学术界对土族族源大概有四说:其一吐谷浑说;其二沙陀突厥说;其三蒙古说;其四匈奴遬濮说。产生学术纷争或是资料解读不同,或是研究方法、路径分歧所致。族源是指相对较早的源出族群,即根本所出,强调唯一性。流是加入者,可以是多元的。研究土族的族源与研究土族的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族源是向上寻找根本所出。四种族源说相对而言,吐谷浑作为土族的近源,其历史脉络比较清晰,而且学者论证也比较充分,从土族的传说中亦可以论证土人是从东北迁出的。吐谷浑作为土族近源已经基本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问题是吐谷浑又出于鲜卑,鲜卑又是诸多部落的联合体,已知的有东胡人,匈奴残部十万余落等,未知的可能还有很多。所以说,土族的近源可以说是吐谷浑,其远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土族与“土人”
土族在称土族之前,称土人、土民等,这是探索土族族源的重要线索。在东北民族历史中,渤海国,辽金时期仍有称“土人”者。也就是说,隋唐以降,甚至更早,与土族先民吐谷浑同源的人仍有生活在东北者,他们称“土人”,不是西迁的吐谷浑,而是留居东北的与吐谷浑有着共同族源关系的族群。
渤海国有称“土人”者。据《类聚国史》载:
渤海国者,高丽之故地也。天命开别天皇七年,高丽王高氏为唐所灭也。后以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二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和同六年(713),受唐册立。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馆驿,处处有村里,皆靺鞨部落。其百姓者,靺鞨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大村曰都督,次曰刺史,其下百姓皆曰首领。土地极寒,不宜水田。俗颇知书。自高氏以来,朝贡不绝。*[日]菅原道真:《类聚国史》卷193《殊俗·渤海上》:“后以天之真宗丰祖火天皇二年”;《日本逸史》卷5《康王致日本桓武天皇报嗣位书(正历元年795年)》:“后以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二年。”李彦新,孙泓等编:《东北古史资料丛编》(三) 唐卷,辽宁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71页、第590页。
渤海国史研究中,“土人”族源问题颇有争议,很多学者尝试解开“土人”之谜,结果是徒劳的。在渤海国史范围内,仅见《类聚国史》中提到“土人”, “土人”在没有其他资料限定的情况下,土人可以主观地附会在高句丽、靺鞨等人身上,或者视之为“土著”,归根结底没有说服力,也不可信。
“土人”在渤海国作为一个很有地位的群体,应该有源、有流,辽金时期,仍有土人活动的记载,这里的“土人”应该是与渤海国“土人”一脉相承者。据《金史》记载:
欢都,完颜部人。祖石鲁,与昭祖同时同部同名,交相得,誓曰:“生则同川居,死则同谷葬。”土人呼昭祖为勇石鲁,呼石鲁为贤石鲁。*[元]脱脱:《金史》卷68《欢都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591页。
谩都诃在米里迷石罕城下,石土门未到,土人欲执谩都诃以与敌,使来告急,遇太祖于斜堆甸。*《金史》卷2《太祖本纪》,第23页。
宗干择土人之材干者,以诏书谕之。于是女固、脾室四部及渤海人皆降。*《金史》卷76《宗干传》,第1742页。
《金史》中所记载的土人,应该源于在渤海国时期的“土人”,这些被称为“土人”的族群应该属于同一族群,很特殊的、不太容易完成民族融合的族群。从东北地域民族融合的历史跨度看,相同人种的前提下,所谓“土著”不会独立存在四百余年(从渤海建国到女真建国698—1115年),这里进一步说明“土人”不是“土著”指代,是特指,指民族,或族群。
《金史》中所记载的土人呼贤石鲁与勇石鲁,这里的土人不是完颜部人,应该与贤石鲁家族有关,贤石鲁很可能是土人。其子欢都、孙完颜希尹也属于土人。据《大金国志》记载:完颜希尹“为人深密多智,目睛黄而夜有光,顾视如虎。”*[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卷27《兀室传》,中华书局,1986 年,第385 页。《三朝北盟会编》也记载“长而身长七尺余,音如巨钟,面貌长而黄色,少须髯,常闭目坐,怒睁如环。”*[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97,绍兴九年七月《引神麓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页。希尹的容貌透露出他的族属,“目睛黄而夜有光” “面貌长而黄色”是判断族属的重要特征。据《旧五代史》记载:“张彦泽,其先出于突厥……目睛黄而夜有光色,顾视若鸷兽焉。”*[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98《晋书》,中华书局,1976年,第1305页。张彦泽的先人不是突厥人,而是出于突厥汗国的胡人,他还保留胡人的容貌特征,希尹属于这样的杂种胡。
在希尹及其家族的身上留下了探索土人源流的一丝线索,在研究中原王朝历史的学者看来这是孤证,或者说证据不足。但对研究民族历史来说,这就是民族历史研究的特点,它不可能像中原王朝历史那样,保留了丰富的文献记载,可以通过罗列资料加以考证。民族历史被记载的偶然性、无意识性很突出,偶然、无意识地留下的资料的真实性比较强,所以,有关民族历史的偶然、无意识留下的“蛛丝马迹”对于研究民族历史至关重要,诚如贾敬颜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撰文《记游牧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总结道:
游牧民族有它的历史继续性,只是这种继续性若隐若现,不似定居的农耕民族那样显著,那样直接,那样脉络分明,甚而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些耐人寻味的蛛丝马迹。*贾敬颜:《记游牧民族的文化传承》,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58页。
通过辽金之交留下的有关土人的“蛛丝马迹”,推断“土人”很可能是杂种胡。杂种胡又称西域胡,九姓胡。九姓胡源自中亚的粟特人,即粟特商胡。隋唐时期,对建立在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的九国,统称九姓胡。
二、土族与九姓胡
出自西域的九姓胡与出于所谓“东胡鲜卑”的吐谷浑在时间上、空间上难以看出他们的联系。土族源于吐谷浑,这是目前学术界有一定共识的观点。
顾颉刚在《古史辨自序》中写道:“吐谷浑族最后迁到灵州和河东的 ,自称为‘退浑’,而唐以后的吐谷浑,记载多称为‘吐浑’,同是省音。恰好和‘土谷’、‘土户’相似 。这也是现今青海的土人为吐谷浑遗裔的一个旁证。”*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第146页。其后,周伟洲在《吐谷浑史》中指出:“今天的土族与古代吐谷浑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吐谷浑是土族的主要族源。”*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7页。吕建福在《土族史》中称:土族旧称“土人”“土民”, “‘土人’显然是‘吐谷浑人’的简化。”*吕建福:《土族史·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学术界多数学者认同土族源于吐谷浑,接下来的问题是吐谷浑还有自己的源出,只能说吐谷浑是近源。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认识,吐谷浑出于慕容鲜卑,鲜卑又出于东胡,土族应该出于东胡,但吕建福、周伟洲等先生都不提土族出于东胡,他们没有解释“为什么”,但其中肯定有“什么”阻碍他们把土族的族源推到东胡身上。土人与东胡人联系不到一起,最明显的是土人的容貌与东胡后裔长得不一样,所以,土族的族源不敢提鲜卑,不敢提东胡,到吐谷浑戛然而止。其实,土族的族源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渤海、辽金时期的“土人”可以追溯到九姓胡,甚至是粟特商胡,但土族的族源止于吐谷浑,土族是否与渤海、辽金时期的土人同源,关键是土族、吐谷浑与九姓胡是否存在源流关系。
首先是吐谷浑音转的还原。吐谷浑,tuy(g)uhun,在今突厥语族中“雅库特语的h与其他亲族语言中的š相对应”*提甫·托乎提主编:《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也就是说,古突厥语族中,读h音可变读为š,吐谷浑tuguhun在突厥语中即是通古斯tonggusun。通古斯,突厥语为“九”,“通古斯”即九姓胡的指代。吐谷浑音转为通古斯,通古斯即是九姓胡,吐谷浑在音转关系中已表明是九姓胡。
其次,吐谷浑,出于鲜卑慕容部,此部又称白部。慕容,即今蒙古语中读“伯颜”,汉译“富人”,从这里既可验证他们可能是善于经商的粟特商胡的后裔,又说明“慕容”之部名的来历。称白部,是因为慕容鲜卑中的主体出自鲜卑人中的素和部,素和,汉译“白”。这也是出于吐谷浑的土族先民曾称“察汗蒙古”的原因,察汗、查干(湖)的发音仍存在于蒙古语中,白色。素和部亦称白部,源于其族群属于白种人的命名。
其三,吐谷浑出于鲜卑,鲜卑是否源于东胡有待研究。李志敏先生撰文《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鲜卑发祥地问题》提出:“鄂尔多斯高原乃拓跋鲜卑实际的发祥地。”*李志敏:《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鲜卑发祥地问题》,载《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59页。不管这一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至少打破了传统的东胡说。再有,有研究者提出鲜卑Seinpi族,即通古斯Tungus种*刘伯骥:《中西文化交通小史》(第三版),台湾正中书局,1974年,第99页。。虽然没有论证过程,但鲜卑的族源多被视为东胡,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88年,第2986页。《三国志》也记载:“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晋]陈寿:《三国志》卷30《乌桓鲜卑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832页。藉此资料,还不能简单地说是东胡与鲜卑存在源流关系,东胡为匈奴所破,一部分随匈奴西进,一部分北迁,“远窜辽东塞外”,驻牧于鲜卑山下,适时,鲜卑山已经得名,不是东胡人命名的鲜卑山,可定有人群先于东胡人来到鲜卑山,这个给鲜卑山命名的人群才是鲜卑的主源。由于史书记载的错乱,再加上后来的研究者不问究竟,将错就错所致。鲜卑族称、族源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之相关联的问题也就不能水落石出。
早于东胡人来到鲜卑山的人群,文献缺乏记载,只能探索“蛛丝马迹”。2014年8月,黑龙江省考古队在大兴安岭北山遗址中,考古发现玻璃珠等物件,考古断代范围在旧石器至东汉鲜卑时期,另据文献记载:与鲜卑关系比较密切的乌洛侯人“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北齐]魏收:《魏书》卷100《乌洛侯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24页。。“箜篌”来自波斯,玻璃珠可能来自中亚,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同时指向中亚,已经不是巧合,说明鲜卑山在秦汉前后,有来自中亚的人群,他们就应该是鲜卑山的命名者。鲜卑山与来自中亚的粟特人相联系,粟特人与鲜卑山的命名有一种可能:即根据粟特商队首领的名称“萨薄”命名了这座大山,或者说,因为粟特商队首领居于此山,长期以商队首领“萨薄”称代此山,长此以往,此山就有了发音为sabo的命名,被中原史籍记作“鲜卑”。
这样看来,所谓“鲜卑”族群是个联合体,是人数众多的东胡与人数较少的西域商胡联合而成。出于鲜卑的慕容部也是西域商胡与东胡的联合体,吐谷浑(人名)是慕容部首领涉归的庶长子,与其弟、涉归嫡子慕容廆,亦号奕洛环裂部自立并西迁。关于“吐谷浑”,是部落名称呼首领,还是以首领名称呼部落,就当时的氏族部落社会而言,族群的地位是突出的,以部落名称指代首领的名称是符合历史逻辑的。《晋书》记载: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廆嗣位,而二部马斗,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遣其长史史那楼冯及父时耆旧追还之。吐谷浑曰:“先公称卜筮之言,当有二子克昌,祚流后裔。我卑庶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所启乎!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矣。”楼冯遣从者二千骑,拥马东出数百步,辄悲呜西走。如是者十余辈,楼冯跪而言曰:“此非人事也!”遂止。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唐]房玄龄:《晋书》卷97《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537页。
吐谷浑是涉归庶长子,其个人与东胡鲜卑有血胤关系没问题,但其所统部人不一定全是东胡。首先追究吐谷浑庶长子的身份,慕容部涉归时期是氏族部落阶段,不会有嫡庶的划分,所谓嫡庶是中原载籍者按中原的制度标准衡量慕容部的书写。在鲜卑人中“子以母贵”,即母族势力决定他在部落中的地位,吐谷浑被视为庶出地位是其母家的势力不如慕容廆母家的势力,所谓兄弟之间的争斗实际上是两个母族势力的争斗,吐谷浑的母家可能是人数较少的粟特商胡,慕容廆的母家可能是人数众多的东胡。在此基础上分析吐谷浑率部西迁的原因,就不会是史载所载二部马斗和马群欲西行的问题。
吐谷浑庶出地位的实质是实力问题,实力不如慕容廆,已经决定他所率部必须开辟新的牧场。至于选择西迁,完全是人的意志所决定。在吐谷浑部中有素和氏,素和氏本西域商胡*[唐]李百药:《北齐书》卷50《和士开传》:“和士开,字彦通,清都临漳人也。其先西域商胡,本姓素和氏。”中华书局,1972年,第686页。,以素和氏为代表的西域商胡的意志决定吐谷浑的西迁,直至迁到鄯善等地。
慕容鲜卑,亦号白部鲜卑。鲜卑素和部,素和氏在慕容鲜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能影响到部落的称谓。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部中有相当多的素和部人,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吐谷浑汗国大臣素和贵投奔吐蕃,向其尽告虚实,吐蕃遂出兵亡吐谷浑。《北齐书》记载出于素和部的和士开:“字彦通,清都临漳人也。其先西域商胡,本姓素和氏。”*《北齐书》卷50《和士开传》,第686页。鲜卑人中的素和氏、素和部是西域商胡,吐谷浑汗国的势力能进入鄯善等地,说明汗国中有相当多的西域商胡,即九姓胡,他们是吐谷浑进入鄯善等地的决定因素。
三、土族与粟特商胡
“土人”之称较早见于西域历史文献中,多见“土人是胡”的记载。慧超在《往五天竺古国传》记载:建驮罗国“此王及兵马。惣[总]是突厥。土人是胡。”罽宾国,“此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突厥”。谢飓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即是胡。”*慧超著,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古国传笺释》,中华书局,1994年,第71、91、93页。王国维概括说:“慧超《行传》于西域诸国屡言土人是胡,王是突厥;或言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并是突厥,凡东方民族侵入西域者殆无不然。”*王国维:《西胡考下》,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二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2页。由此看来,王国维把土人理解成西域的土著。
欲寻求土人与胡的关系,在另一则资料中可进一步澄清。发现于敦煌的唐光启元年(885)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斯字0367号)内,“纳职县下”云:
东去州一百廿里。公廨二百一十五千,户六百三十二,乡一。右唐初有土人鄯伏陁,属东突厥,以征税繁重,率城人入碛奔鄯善,至并吐(谷)浑居住,历焉耆,又投高昌,不安而归,胡人呼鄯善为纳职,既从鄯善而归,逐(遂)以为号耳。*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中华书局,1987年,第17页。
土人鄯伏陁活动于唐初,率城人摆脱东突厥的统治,历焉耆、高昌,逃归鄯善。按《宋云惠生行记》记载:“从吐谷浑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其城自立王,为吐谷浑所吞。今城(内主)是吐谷浑第二息(子)宁西将军,总部落二千,以御西胡。”*[北魏]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本:《洛阳伽蓝记》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52页。高僧宋云、惠生途经鄯善是518年(北魏神龟元年)。是时,鄯善在吐谷浑统治下,鄯伏陀逃归鄯善,投奔吐谷浑,认同吐谷浑的统治。鄯善,唐初根据胡人的称呼置纳职县,《旧唐书·地理志》载:“纳职,贞观四年,于鄯善胡所筑之城置纳职县。”*[后晋]刘煦:《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4页。鄯善,《说文》言:“西胡国也。”居于鄯善的胡人称鄯善胡,亦称西胡、九姓胡等。鄯伏陁是鄯善胡、西胡、九姓胡。所以他称土人是因为他是九姓胡,“土人是胡”指的是九姓胡,西域胡,源于粟特商胡。
“土人是胡”,基于“胡”的称谓,对居于青海东部的土人,又译写成“霍尔”。有人认为“霍尔” 即胡儿一词的同音同语的另一写法,是有历史根据的。据藏文的《佑宁寺创建记》载:
蒙古成吉思汗率部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后 ,其部将格日利特及其部属在今互助县一带居留下来,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 。成吉思汗率兵进入的时间是公元1227年,格日利特及其部属与霍尔人通婚后繁衍成土族,土族人民现在还流传着他们的祖先一部分来自蒙古族以及霍尔人和蒙古人通婚的说法。在土族人民当中,至今也广泛流传着霍尔人和吐蕃人打仗的故事 ,认为霍尔人是自己的祖先。现在互助县还有一些地名,如“贺尔郡”“贺尔屯”“贺尔川”等,据称就是因为住过霍尔人而得名。*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9页。
粟特商胡四处迁徙,族名多变。鲜卑联盟南迁的过程中,有匈奴十万余落加盟,其中匈奴遬濮人(曾作为土族族源一说)应该是适时加入鲜卑人中的流。遬濮supu音近sog po,另据杨铭先生研究:“《蕃汉对照语汇》以[胡]对sog po, sog po是指包括粟特人在内的西域胡人。”*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 香港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第242页。又在阿尔泰语系中P与M存在对应关系,sog po与sog mo是近音,sog mo即魏晋至隋唐时的粟末。正是粟末部人与居于营州的杂种胡进入渤海国,被称作“土人”。沙陀突厥也与土人、土族同源,沙陀,即粟特,是唐代附属于突厥汗国的粟特人,在归降唐朝后与与之同源的吐谷浑有一定联系,被误视为源出关系。
总括起来看,在隋唐之后,称“土人”的族群遍布西迄中亚,东至东北亚,驻牧阴山的后称察汗蒙古的土人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察汗蒙古中的一部分再转徙到青海,成了今天的土族。
(责任编辑蒋成德)
On the Origin of Tu Nationality
LI Xiu-li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the origin of Tu Nationality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with endless disputes. Origin is the root of the nationality and thus it should be the only one. Some academic arguments have fully proved that Tu Nationality stems from Tuguhun, but Tuguhun has its own ethnic origin. Tu was formerly known as Tu Ren or Tu Ming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source called Za Zhong Hu or Jiu Xing Hu or Xi Yu Hu who came from Sogdian. So the origin of Tu Nationality is Sogdian.
Key words:Tu Nationality; Tuguhun; Tu Ren; Jiu Xing Hu; Sogdian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6)03-0065-05
作者简介:李秀莲(1964-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金朝开国史研究”(10YJA770027)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渤海、金源、满洲历史文化传承关系研究”(15ZSA01)
收稿日期: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