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方可读对
——人教版《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2016-03-03蔡家美
◎蔡家美
“对读”方可读对
——人教版《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蔡家美
教学设想
《琵琶行并序》作为一篇入选多个版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经典诗篇,是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不可多得的好例子。那如此经典的文本,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这些都很是值得我们思量几番的。在教学这一课之前,笔者就在反复琢磨,曾经无数次地深情诵读,无数次地遐想,无数次地在文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查阅相关资料,越来越感觉有无数个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但是,课堂的时间、学生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怎么让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呢?冥思苦想之后突然发现:原来“对读”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所谓“对读”就是对比阅读,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等放在一起,采用多种方式对比着进行阅读,对比的内容可以是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同一主题的文章,或者是同一文章内部的不同段落,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因笔者所教的学生在语文学习基础方面相对扎实,无论是语文学习习惯还是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都比较好,为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让他们的认识更趋深刻,进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据此做出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序”“文”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
2.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积累让学生感知音乐描写的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3.通过关于主(作者)客(琵琶女)之间的对比探究作者写这篇诗歌的真正目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背书与抄书
我们知道,古人学习语文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背诵与抄书。于是课前我们充分利用早读课让学生进行完全意义上的“死记硬背”或者说“裸背”,因为没有任何提示,哪怕就是一些字的读音。但是学生背诵功夫着实让笔者佩服之极,一个星期三节早读课,学生基本完成背诵任务。这样一来,在进行课文学习的时候就相对容易多了,虽然学生没有理解,但是说到诗歌的哪个地方几乎可以随口就说上来。
除了背书之外,笔者还尝试让学生抄书,即让学生把课文分行工整地抄写在语文课堂笔记本上,这样一来,既可以练学生的定力,又让学生熟悉了一遍课文,另外这对学生进行分组翻译等预习任务也有很大帮助。
接下来,就是跟学生一起去发现《琵琶行并序》的美妙了。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白居易的哪些作品吗?能否为我们当场背诵一篇或者吟诵几句?
明确:《钱塘湖春行》《观刈麦》。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乐天先生的七言长诗——《琵琶行并序》。(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之前已经让大家背诵并抄写了这首诗,并且还布置了预习任务,接下来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有谁为我们来读一读或者背一背?
学生诵读或者背诵,教师提示相关字的正确读音。
紧接着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分组翻译,本组同学只需说明重点字词即可,其他组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重点字词等文言知识的记录。
三、序诗对读,知内容
同学们只要将《琵琶行》的序言和诗文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二者在内容上大致有一种对应关系,可以说一说是如何对应的吗?
师生讨论明确:
小序部分“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大概跟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声停欲语迟”的内容相对应;
小序部分“问其人……委身为贾人妇”“曲罢悯然……转徙于江湖间”大概跟诗的第三节相对应;
小序部分“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大概跟诗的第二节中“移船相近邀相见……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内容相对应;
小序部分“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大概跟诗的第四节相对应。
这样一对比,同学们能够告诉老师这首诗说了什么内容吗?尝试着用简洁的话语说一说。
明确:《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白居易记叙了自己左迁九江郡时,夜晚送客湓浦口,遇见了从京都流落此地的琵琶女这件事。诗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为琵琶女,另一个乃作者自己。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把序言与诗文对读,这样做比较容易让学生把握住整首诗的内容。)
四、言曲对读,明技法
诗中琵琶女弹奏了几次琵琶?分别在哪里?试着找出来。
明确:三次琵琶弹奏。第一次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之前的弹奏,第二次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之前的弹奏,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前的弹奏。
(一)探究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术
我们知道琵琶女是本诗的一位核心人物,她弹奏的琵琶曲让“满座”“掩泣”,为她而作的《琵琶行》令我们伤心流泪。在我们为她悲惨命运叹惋之时,同学们能否从琵琶曲调的抑扬顿挫中搜寻到琵琶女前半生的一丝轨迹呢?她的琵琶声能告诉我们哪些“无限事”?同学们试着把第2段与第3段对比着读一读,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讨论后明确:按照琵琶曲的抑扬顿挫,第二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而且也正好与第三段琵琶女的诉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整个琵琶曲的“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孤独一人矗立在浔阳江头,凄冷的月,刺骨的风,此时的她定是无比的伤心落寞,此时的琵琶曲也定是低沉抑郁。
第二部分可以看成是整个琵琶曲的“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此刻,琵琶女的思绪已经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以说是才貌双全,名震长安,而且还有诗为证——“十三学得琵琶成,……血色罗裙翻酒污”,无上的荣耀与醉酒欢歌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彼时彼景,怎不令她留念?怎不让她心里荡起涟漪?所以此时的琵琶曲应该是轻快舒缓、珠圆玉润。
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时光飞逝,接下来的琵琶女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加上“年长色衰”,来听她弹奏琵琶曲的人越来越少。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委身为贾人妇”。而她的梦想可能是嫁给“五陵年少”,她是多么不情愿,可是自己也丝毫没有办法。此时的她,我们不难想象出,定是肝肠寸断、涕泗横流?她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切都倾注在了琵琶曲里!所以琵琶曲就进入了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曲突然“冷涩”“凝绝”起来,琵琶之声也“暂歇”。
最后一部分可以看成是整个琵琶曲调的“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一部分的音乐绝不是琵琶女看到了自己的幸福未来与希望,而是用一种更加急促的节奏表达了她内心的不平与愤慨。苦命的琵琶女知道命运已经无法抗拒,故退而求其次,“商人妇”就“商人妇”吧,她倍受打击的心灵还在幻想能够在爱情上得到一丝抚慰,但她那不知爱情为何物的“贾人”丈夫却为了钱而“前夜浮梁买茶去”,让她时常独守空船。这样的现实谁能够接受得了?即使接受得了,又得需要多强大的内心呢?因此她此刻弹奏出的琵琶声就犹如“水浆迸““刀枪鸣”。如此高亢激越的琵琶曲不正是她对重色轻才的世人和重利薄情的丈夫的愤怒控诉吗?最后,收拨一画,“如裂帛”,弹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哀号,更是对命运的抗争!
(二)探究白居易描摹琵琶曲的高超技术
我们知道,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用文字描摹,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描写音乐的典范,那么诗人是怎样把无形的琵琶曲展现出来,从而展现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段中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相关诗句,并分组讨论。同学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课后练习二)
分组讨论之后明确:
1.善用比喻(通感),以形写声。比如“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刀枪鸣”、“如裂帛”,这一系列生动的比喻,不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琵琶曲,还调动了读者的感觉器官,激发读者尽可能的去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具体可敢的美的享受。
2.善用拟声、叠韵等词描写琵琶声,例如“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词语,不但使人感到乐曲声如在耳畔,而且也增添了诗歌语言本身的音乐美。
3.善用侧面烘托,即对琵琶女演奏前后的描写。演奏前,作者先写了她的调弦动作,“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说明她已基本进入琵琶曲中的境界;而“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弹奏技艺的高超,正是这些铺垫性的文字把作者、听者以及读者拉进了琵琶曲的美妙意境中。第二次弹奏结束的时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恰好又从侧面突出了琵琶曲的勾人心魄,让所有人回味无穷。
总之,诗人白居易不但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抑扬顿挫表达出弹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听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自己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把琵琶女的“自言”与琵琶曲对读,主要是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和遭遇,为接下来对“诗眼”的理解探究做铺垫。)
五、主客对读,悟衷情
读到这里,同学们能否说一说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那么诗人为什么说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呢?请同学们把诗的第三、四两节对照着读,并结合老师的补充,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课后练习三)
教师补充白居易相关简介:
九岁,谙识声韵
十八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十九岁,以第四名中进士第
三十二岁,授校书郎
四十四岁,贬为江州司马
讨论之后明确:
客“本是京城女”,主“去年辞帝京”,皆为从帝京长安来到“地僻”“低湿”的江州;
客为“曾教善才服”的名艺人,主乃十八岁便写就《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大诗人,皆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客因年长色衰而“委身为贾人妇”,主因犯颜直谏而“左迁九江郡司马”,人生皆有由峰顶跌至谷底的不幸遭遇;
客有“平生不得志”之怨,主有“取酒还独倾”之愁,内心深处皆怀有一肚子的“忧愁暗恨”。
由此观之,诗人之所以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是因为他在官场上已经难觅知音,只能在“沦落人”中寻觅知己。这两句诗不仅精准地概括了主客自身的不幸遭遇,而且为我们传达出两个境况相似的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意,更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有力控诉。
(设计意图:学生对白居易虽然有一些了解,但是具体细节可能不是特别清楚,所以笔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联系到白居易的生平而“知人论世”,这样学生便可能理解为什么这一句是“诗眼”,也就比较顺利地领悟了全诗的主旨。)
六、结语
今天,我们一同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学习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记得在我们刚刚学习过的《咏怀古迹(其三)》里有这样一句:“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然而就在半个世纪后,依旧是千载的琵琶,依旧是满腔的怨恨,可不同的是,杜诗为借王昭君抒怀才不遇之悲,白诗为借琵琶曲悼迁谪沦落之苦。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尝试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美感体验。
七、版本对读,练本领
同学们想知道江苏省高中语文书上的《琵琶行并序》是什么样的吗?下发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并序》课文。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两个版本的内容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江苏省这样安排的道理,并写在随笔上。(苏教版《琵琶行并序》原文略)
(设计意图:安排这个对读环节,笔者主要是想尝试着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
(蔡家美安徽省霍山文峰学校23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