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中国的生态环境
2016-03-03李德栓
李德栓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习近平论中国的生态环境
李德栓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在认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时,习近平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既看到各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乱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又发现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传统发展模式的延续、一些机制和法规的不健全,又有旧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的作用、生态文化的缺乏。对此,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省、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解决对策。习近平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论述对于我们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均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对策
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经历,加上自身拥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使习近平一方面能全面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中国生态环境成因,另一方面能站在时代和中国发展高度提出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很显然,习近平有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论述对于我们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均有指导意义。
一、生态环境问题
时下,我国学者大多是参照国外学者论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框架来归纳梳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当说,这种归纳和梳理能使我们从全球视野看到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从普遍性出发去看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虽能够看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但一定看不到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因为普遍性不可能完全包含特殊性。人类认识史已经向我们表明,只有从特殊性出发,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就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来说,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将局部认识和整体认识相结合,才能完整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为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奠定基础。
同国内大多数学者不同,习近平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善于将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局部性生态环境问题
从局部去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这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习近平从局部认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例外。
在陕北插队时,黄土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再次感受到我国北方因缺林而造成气候干旱少雨,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却还有人违法盗伐林木牟取暴利。在福建工作期间,仍然存在一些不法分子盗伐林木谋利现象,习近平开始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命题。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进一步探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看清了经济发展中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目前由于利益的驱使和认识上的滞后,人们仍然不能够自觉一致行动起来保护环境,这样一来,无论是在中国什么地方,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在现实生活中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乱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还时有发生[1]48。
从上述我们应当看到,习近平在认识中国生态环境时,在局部认识中已经包涵整体认识,这为认识由局部发展到整体提供了可能。
(二)整体性生态环境问题
中共十七大以后,习近平到中央工作。因为工作的变动,他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也随之由局部认识发展到了整体认识。在习近平看来,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缺林少绿。众所周知,远古的中国曾经森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但后来历经战乱,加上统治阶级大兴土木,中国逐渐变成缺林少绿、生态环境恶化的国家。建国以来,我们又进行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使本来就很少的森林又遭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继续向恶化方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但还是在一些林区时不时发生盗伐林木事件,森林和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2.生态环境脆弱。我国缺林少绿已经使我国生态环境变得相当脆弱,但在工业化中我们缺乏经验,延续着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有所加剧,加上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各种资源浪费严重,这样一来,发展中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较前更加脆弱。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发表谈话,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整体性论述,他说道:“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保护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2]207
二、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在西方社会,许多思想家只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去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此不同,在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成因时,习近平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展开了系统剖析。在他看来,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以下几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发展模式仍在延续
我们知道,近代资产阶级为了生产更多剩余价值,对内极度扩大生产规模,对外疯狂殖民扩张,从而逐步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支撑了西方近代的工业化,但是却使西方乃至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尽管西方社会在近几十年来转变着发展模式,但是传统发展模式仍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
建国后,在苏联帮助下我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们缺乏经验,又没有更多资金和技术,工业化中的污染问题已经出现,甚至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虽然我们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但是延续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使我国资源能源消耗过大,污染过重,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现,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忧思。
传统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追求经济增长,毫不顾及发展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习近平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已经在强调发展之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一致[3]113。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联系科学发展观,认为我们不能再延续传统发展模式,因为“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1]44。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也难以为继。在看清了传统发展模式前景后,习近平进一步分析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
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继续关注传统发展模式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习近平冷静地指出:“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2]120这种传统发展模式之所以不可持续,是因为“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2]120。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给本地乃至全球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为了促进人类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一些国际场合,习近平一方面认为传统发展模式不会持久,也得不偿失[2]350,另一方面呼吁各国通过结构改革和创新寻求发展新路子[2]335-336。
(二)一些机制和法规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我国社会活力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在有秩序基础上进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方说,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发展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93。需要转变发展模式,但为什么转变发展模式这么困难,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资源仍被过多消耗,而不能集约和节约使用。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一些机制和法规还不够健全。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要健全,就要形成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就价格机制来说,只有形成充分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才能达到对资源性产品的优化配置。“目前,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反映资源型产品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价值,价值规律不能正常发挥其调节资源性产品优化配置和使企业优胜劣汰的作用[1]172。
(三)旧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仍在发生作用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112由于我们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就必然使与之相适应的旧政绩观和旧发展观发生作用。而“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连。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1]73。在旧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彼此双重作用下,我们是取得了一些发展成绩,但也引发了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对此,习近平是有充分认识的,他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更反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1]73。一句话,为了推动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我们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革除旧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四)生态文化缺乏
近代社会以来,资产阶级为了生产和实现更多剩余价值,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不仅形成了传统发展模式,而且也产生了与传统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观念,这就是人们现在进行讨伐和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和主宰,自然是人征服和占有的对象。正是在这一观念驱使下,资产阶级对自然进行毫无顾忌地开发和掠夺,生产了巨大财富,但却导致人与自然的对抗,引发了全球生态危机。针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西方社会提出了生态中心主义观念,即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中心和主宰,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同自然界中的其他部分和谐相处,才能在确保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条件下维持自身存在。在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生态中心主义进一步认为,人应当承认自然的价值,确立自然在世界中的地位,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确立生态中心主义观念,在此基础上树立生态文化。
在延续传统发展模式情况下,我们要实现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生态中心主义,进而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化,这还需要作长期的努力。从现实来看,一些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足以说明,我国公民普遍还没有树立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更谈不上拥有生态文化观念。对此,习近平说道:“在现实生活中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乱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1]48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习近平看来,要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一)建设生态省
在自然经济社会,人们是在狭隘的地域和孤立的地点上从事生产的,旧的耕作方式会使人们破坏局部生态环境。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逐步扩大,特别是资本主义推行工业化以来,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过量消耗资源,而且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这说明,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是从局部开始的。因此,我们要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
首先,必须从局部开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由于我们推行工业化,延续着旧的发展模式,加上我们又实行市场经济,致使各地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改善和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需要从各地做起。早在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就亲自制止过乱砍滥伐、盗卖林木的违法行为。在主政福建和浙江期间,习近平提出了建设生态省主张。
建设生态省,就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即“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1]48,并使之体现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1]48。考虑到我们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发展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传统的发展观念,“因此,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1]48。
其次,要通过林权改革推进绿化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难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到绿化工作上来说,我们一直在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但因为林权不够清晰明确,护林管林就谈不上,这样一来,每年造林,林木成活率却低,且无人管护,绿化效率就大打折扣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习近平在主政福建时,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十多年努力,如今的长汀百万亩荒山重披绿衣,福建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2]434。
再次,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我们不能再仅仅追求GDP,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切切实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使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中国人,而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更不是为自己捞政绩。
最后,要准备打持久战。建设生态省,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病源很复杂”[1]49,且变现形式多种多样,“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1]49。因此,“只有认真分析生态省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才能面对困难不退缩,碰到矛盾不回避,真正沉下身子,痛下决心,真下决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49。
(二)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自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资产阶级盲目开发利用资源,疯狂扩张生产,虽然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却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威胁,并且“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1]118。因此,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虽然使西方少数国家富裕了,却使人类社会遭到生态危机威胁,绝大多数人过不上富裕生活,可见,西方工业文明“是人类的一个陷阱”[1]118,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针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习近平提出中国要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1]93。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只顾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不顾及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约使用,这不仅引起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而且消耗了过多资源,破坏和污染了环境,已经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为了使中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由原来粗放型发展转到集约型发展,由原来要素投入转向科技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投入,宁可放慢增长速度,“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2]337。具体来说,经济发展重点要“放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放在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放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放在资源集约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1]93,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1]93。当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发挥科技先导作用,这就要求人们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利用科技和创新使资源得到节约,环境得到保护。
2.建设双型社会
(1)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是我国的传统,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美德。但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下,节约仅仅被看作美德是不够的,必须采取一些得力措施,节约才能有效。
①节约不可再生资源
我国已经成为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大国,而石油、天然气储藏量又极少,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认为,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1]169
②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患上了超前消费或用完即扔等不良消费习惯,这是与节约型社会要求不相符合的。
在消费领域,我们“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1]170-171。
③建立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在城镇化中,目前房地产迅猛发展,交通运输业盲目跟进,已经使建设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我们应当按照节约型社会要求,在城乡建设领域,“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1]171。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习近平看来,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矛盾[1]118,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1]223。为了使人和经济均能持续发展,我们就要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在全社会普遍树立生态意识,确立生态环境观念,并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生态环境,就没有人的存在,更谈不上经济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209。我们也必须休止传统发展方式,通过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2]209。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对之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2]85-86。再者,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209。
只要我们变革观念,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212,我们就一定能够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2]212。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回顾历史,人类已经由农业社会走上工业社会,展望未来,人类将由工业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就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明。这种文明要求对传统工业文明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变革,同时又要把变革和环境治理相结合。在当今中国,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法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相对于思想上层建筑来说,政治上层建筑更为根本,有导向和约束作用。这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注意思想的变革,但也要发挥制度和法治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是确立了一些制度、规章,也开展了环境保护执法活动,但随着经济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加剧,制度需要完善,法治需要强化。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往往因为所有权不明晰而导致盲目开发、滥用和疏于保护,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2]85。同时,要强化法治,即“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209。
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210。同时,我们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2]210。
2、完善政绩考评体系
在变革旧的政绩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我们必须完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把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统一起来,对干部政绩进行综合考评,而且在考核方法上要把眼前和长远、经济与社会相结合,“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了”[2]419。在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过程中,“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210。
3.加强环境治理,着手推进水和大气污染治理
直到现在,我国仍在延续传统发展模式,而“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93。比如,我们的能源工业还是粗放型的,加上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违法排污,致使我国的江河、大气受到了严重污染。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扩张,加上农民缺乏生态意识,农村环境遭到了破坏。一句话,工业化和城镇化已使我国的水、土壤和大气发生了严重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江南水乡受到污染没水喝,要从这里调水从那里买水。近岸海域海水受到污染,赤潮频发”[1]141。农村环境的“这种破坏和忽视最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付出了很大代价”[1]193。在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待”[1]193。因此,“对于环境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1]141。
针对传统发展模式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习近平认为要实行循环经济。这就要求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研究开发相关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坚持循环再利用理念,积极倡导和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循环型社会[1]140。在农村,要通过各方面建设,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为广大农民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1]194。
然而,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新农村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治理污染。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从眼前看,“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要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2]209-21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自强)
Xi Jinping's Ideology on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I De-shuan
(School of Marxism,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In acknowledgm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Xi Jinping points out some illegal activities existed in the aspects of sewage, construction, deforestation, and excavation. The emergence of these problems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defective mechanisms and regulations, undeveloped viewpoints and the lack of ecological culture. To solve the problems, Xi propos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provinces, tak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with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se are very instructive for us to understand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Key words:Xi Jinp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6)03-0012-06
作者简介:李德栓(1965- ),男,陕西宝鸡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度项目“构建美丽中国视阈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FJ2015B008)
收稿日期: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