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幼师学校如何发挥语文培育健康人格的功能
2016-03-03张冬梅
◎张冬梅
试析幼师学校如何发挥语文培育健康人格的功能
◎张冬梅
幼师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此活动涵盖面非常广泛,途径也多种多样。作为教育的主要部门——学校应担负着重要的责任。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幼师语文教学培养“人”的终极目标,作为教育的主导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我们知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教育家们历来也都非常重视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无不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因此,作为育人场所的校园,环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在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风尚和人格。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基础,主要指各种教学设施、校园的绿化美化等。这些自然景观中如果体现不出人文精神的因子,缺少文化教育的内涵,那么就无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失去其育人的价值。而校园人文环境,是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通过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对人的心理有辐射作用,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包括学生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实践证明,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校园环境越优美宜人,越能激发学生规范自己的文明行为,陶冶自己的性情,完善自身的人格。因此只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在鼓舞着自己,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心智,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师语文教学培养健康人格这一目标,我们应将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同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相结合,使幼师生在校园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人格的熏陶和教育。
校园人文环境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它带给学生的是精神上的熏陶和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它的这一育人功能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一些载体来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比如学校良好校风的建立,学生活动场所的创设,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的开展等。
(一)建立良好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的总体风貌,是这所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可的并共同遵守的思想行为规范,它是学校精神文明发展的总和。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法规和教育力量,它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时时镌刻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和思想。因此,学生在良好的校风中长期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然而这种良好校风的建立,需要依靠学校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形成文明规范的教育管理,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才能逐步形成。首先,健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渗透人性化管理思想,营造一种人性化的氛围。其次,树立良好的班风,制定相关的班规班训,布置教室文化墙,张贴名人名言或名人画像等。比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中张贴了“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升华一种品德,改变一生命运”、“把握人生路,常怀自律心”等励志名言,并定期开展各种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人格。再者,还要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作为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身先士卒,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乐于奉献,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二)创设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活场所
校园中的各种资源都是教育学生的极好素材,大到校园建筑,小到校徽、作业本、墙壁走廊等。如歌德所说:“建筑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可以利用学校建筑风格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观赏美景时,学习建筑上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在活动场所,如:学生教室、图书馆、宿舍、餐厅、校园宣传栏等进行文化创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因此,作为学校,要把学校人文精神融于时时处处,让墙壁说话,让花草赋诗,让格言警句时时处处显现出来,启迪学生智慧,美化学生心灵,充分体现活动场所给学生的教育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哈佛大学校长曾说,要让金子闪闪发光,就必须给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舞台。人格教育主要靠学生的自我建构和环境的熏陶影响。因此,幼师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效资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铺设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幼师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能,提升自信心,不断完善人格。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可在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特点基础上,开展如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学术讲座、社会调查、献爱心等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课余时间自主地去探索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幼师生第二课堂的开辟必将给学生营造一个全面的人格熏陶的氛围,让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幼儿师范学校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那就要把语文学科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幼师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内容,营造良好的人格教育氛围。
二、重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报告《学会生存》中称教育的目的是“完人”, “完人”也就是全面发展的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完善人格的基础。因此,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育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应将其语文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幼儿师范学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将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高度重视起来,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管理,重新确立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改变传统的重专业、轻人文的做法。必须把语文教学放在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面向全体学生,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正确定位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来实现,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强调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又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幼师语文教学也应以此为目标,但也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不再为考试升学而死教死学,这就为幼师生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本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后,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新一轮学前教育改革开始试点,因此新时期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六颗心”,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从而成为一位幸福快乐的教师。因此幼儿师范教育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幼儿教育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幼师生在校所受的教育直接决定其自身综合素质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将来所从事的幼儿职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幼师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幼师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凸显学生主体,关注人的发展
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理想的教学追求的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教育界也提出学校教育应遵循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的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应全面关注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课堂的大舞台上充分地发挥、表演,以真正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主演,从而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这是学生健康人格完善的前提。因此,在确定幼师语文课程目标时,教师应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结合学生的发展,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二)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力和需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幼师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适应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总之,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凸显人文教育,提高职业素养
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高职语文教学的素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施人文关怀。对于幼儿师范学校来说,这无疑也是它的语文教学目标地位的核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顾振彪老师也曾强调要让语文教学能真正培养人,培养人的个性和人格。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里确实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比如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舍身为国,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魅力等等。作为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引导他们汲取其人性之精华,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和精神境界,拥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养成民族观念、大局意识,形成诚信、敬业、合作、勤奋等职业道德。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幼师生必须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和人格。
总之,幼师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宏观调控和决策。因此,幼师学校应关注语文教学培养幼师生健康人格的现状,重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正确定位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使幼师生在校园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人格的熏陶和教育。
(张冬梅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