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夫子”周立进

2016-03-03文/陶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22期
关键词:老夫子扬子重整

○ 文/陶 炎

“老夫子”周立进

○ 文/陶 炎

扬子石化副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周立进瞄准科技前沿,立足装置生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哪里出现难题,周立进就出现在哪里。摄影/莫文琦

“老周,这个难题你牵头解决吧!”

在扬子石化,遇到装置技术难题,公司常常会把任务交给老周,交给老周,公司放心。用公司领导的话说,“老周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老周出马,还能解决不了吗?”

老周是谁?老周就是扬子石化副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周立进。28年来,他始终瞄准科技前沿,立足装置生产,解决技术难题。他谦虚低调,埋头钻研,荣获了许多重磅级的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要科技论文10篇。2016年6月,周立进被评选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聚焦装置难题

用人当用长,挽弓当挽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周立进善于运用各种理论“武器”,从装置的原理出发,抓住要害,解决疑难杂症。

1988年,周立进从南京化工学院(现在的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进入扬子石化芳烃厂重整车间工作。进入重整后,周立进丰富的理论知识很快有了用武之地,迅速成长为车间技术组组长、技术主任。

1990年,扬子石化首套105万吨/年芳烃重整装置开车,该装置引进美国UOP公司先进技术,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连续重整装置。由于生产经验不足,装置经常出现一些疑难杂症。装置开车后不久,1号预加氢反应系统出现氯腐蚀,造成换热器泄漏、管线破裂,装置被迫停车。大家如热锅上的蚂蚁,焦灼万分。

既然有氯,中和掉行不行?添加氨水中和剂!周立进遇事冷静,解决问题从原理出发。装置添加了中和剂,但效果不佳。添加缓蚀剂、缓解腐蚀行不行?果然,缓解了氯腐蚀,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看来,只能脱除氯。国内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用什么脱除,如何脱除,用什么工艺,上什么设备,谁也不知道。

没有成功案例,创造成功案例。周立进的想法很简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他联系昔日的导师,虚心请教,探讨对策。他牵头,组成扬子石化和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攻关组,实施了高温脱氯剂攻关项目,彻底解决了氯腐蚀难题。如今,这个项目运行了将近25年,依然完好。并且,经验推广到天津石化等兄弟单位,解决了石化行业的一大难题。

一次春节前夕,重整装置再生系统窜入含氢气体。再生系统属于含氧系统,一旦达到爆炸极限,非常危险。尽管氢气含量较低,但上升的速度非常快。此时已经窜入10多个小时,为了安全起见,装置只有间歇式停车,来消除风险,查找隐患。

解决问题不能止步于表象。周立进喜欢从原理出发,追根溯源。他认真思索,窜入氢气,肯定是相关的阀门或管线发生了泄漏,与之相关的阀门有10多个,涉及的管道有五六根,究竟是哪个阀门和管线发生了泄漏?总不能一个一个拆下来检查吧。短暂的停车,时间也不允许。

周立进运用逻辑控制系统原理,一张一张地画逻辑图。通过逻辑图,逐一分析相关阀门和管道,找出最可能的“元凶”。因为这是最快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快,他的目光聚焦到一根含氢管线上,这是一根不起眼的管线。

“走,到现场去,很可能是这根管线堵塞,导致含氢气体窜到了再生系统!”人们半信半疑,但是用氮气吹扫后,管线很快就畅通了,再生系统恢复了正常,疑难杂症消除了。

此时,已是大年三十的下午一点半,午饭时间早过了。周立进才想起来,自己一直在埋头解决问题,还没吃午饭呢。“来,吃饭吧,给你留着呢!”当时的车间主任王净依送来了盒饭。

“废寝忘食”这个词用在周立进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一旦遇到技术难题,就是沉浸其中,不解决问题不罢休。

瞄准科技前沿

志当存高远,事须躬而为。周立进既眼睛向内,聚焦装置难题;又眼睛向外,瞄准科技前沿。

重整装置反应器内催化剂分为死区和流动区两部分,每次大修,催化剂都要被卸出来。催化剂是贵金属,价格昂贵。其中的死区催化剂完全可以被回收利用。然而,由于装置结构特点,卸出的催化剂被混在一起,分不清死区和流动区,只能全部废掉。

能不能研发出一种工艺和设备,把混有死区的催化剂分开装,这样死区的催化剂不就可以回收了吗?周立进陷入了沉思。

这是一个行业性的难题,老外都没有解决。但周立进不管,只要有想法,就会去实施。他牵头成立技术研发攻关小组,和科研院校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终研发出了一个催化剂分离器中试装置,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死区催化剂得到了回收利用,每次大修节约催化剂超过10吨,节约费用400多万元。而投资只有几十万元,运行20年来,收益超过几十倍。

甲醇制芳烃项目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大科研项目,是一种全新的芳烃生产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能够充分利用煤替代石油。该项目由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系统内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共同完成,并在扬子石化建成了世界首套2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

就是这个科研项目,遇到了一个棘手难题。科研中发现,某种微量物质对装置设备和下游工艺产生很大影响。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经验,课题组陷入了瓶颈。当时,作为扬子石化项目的负责人,周立进全程参与了该项目。他从工艺原理出发,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实验,确认方案有效可行。

最终,科研取得成功,形成了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套技术,成功申请了11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3项;并建成了全球首套工业示范装置,促进了该技术实现工业转化步伐。

培养后备人才

一人强不是强,百花齐放才是春。周立进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将自己的满身绝学传授给身边人。从芳烃厂,到科信部,再到技术部。周立进不仅传授技术,而且传授创意、技术攻关思路、科研开发方向。

陈国平是芳烃厂重整装置的一名技术员,1989年进厂,和周立进既是老同事、老朋友,也算是老师徒。1995年,陈国平调到了车间技术组成为技术员。很多装置技术难题一下子让他摸不着头脑。能像周立进那样该多好啊?逻辑图画一画就能解决疑难杂症,这本事学到家,工作就省心啦。企业一贯推行导师带徒制,顺理成章,他们结为师徒。

周立进倾囊相授,不仅传授他工艺技术,而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包括科研项目的可研、立项、项目总结,等等。周立进形成的一套套成熟经验均无私传授。一年后,周立进调到芳烃厂技术运行科担任科长,尽管离开了车间,但经验传授并没有终止。后来,周立进离开了芳烃厂,到了科信部,依然如此。

周立进将自己的满身绝学传授给身边的人。 摄影/李树鹏

一有难题,陈国平的第一反应就是请教周立进。在他眼里,周立进是师傅,更是芳烃重整的专家。有一次,重整再生系统粉尘较多,反应系统压降较大,影响了装置的生产,一直找不到原因。陈国平打电话向师傅请教。周立进到现场帮助指导,排查,很快解决了难题。如今的陈国平已经是装置的大拿,在装置上也小有名气。

不仅是对陈国平这个徒弟,其他的年轻人,他也是无私指导,甚至是包括论文写作、技术总结。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在技术总结中经常遇到难题。缺乏经验的他,常常是一着急,就带着资料跑到周立进家里,当面请教。不管是谁,周立进都是无私帮助,无私指导。当年这名年轻人,已经成为芳烃厂的副厂长。

不仅是芳烃厂,周立进走到哪里,技术就传授到哪里。他还常常喜欢去扬子研究院里,和博士们聊聊,聊科研、聊攻关。

“科研中的方向很重要,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关键!他对我们的指导非常大!”扬子石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建新博士说。科研立项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由下往上,科研人员关注一些领域,根据同行的进展,进行立项;一种是由上往下,根据公司的需求和技术难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立项,提高科研转化率。周立进不仅能为博士们的研究提供建设性方向,而且常常结合公司的装置难题,为博士们提出科研建议,使科研项目更加结合生产实际。

去年,扬子石化某种物料出现变色,需要进行脱色试验,找出真正的“症结”。周立进立即组织研究院,开展技术攻关。装置连续性生产,需要像医生那样快速准确地判断,才能实施“手术”。然而,如何找出“病因”,研究陷入难题。在科研中,周立进提出了自己的怀疑——可能是由于多环烯烃导致的变色,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诊断建议,需要用什么样的吸附剂,等等。在他的指导下,科研项目进展很顺利,最终筛选出了恰当的吸附剂,从立项到工业实施,仅用了2个月时间,效率高,效果好。

在周立进的指导下,扬子石化研究院结合装置生产难题,进行了很多科研项目,均取得了成功,不仅是脱色试验,包括高氯原油、中间料脱水,等等。

因为,公司领导常常对他委以重任,周立进赢得了“老夫子”的雅号!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猜你喜欢

老夫子扬子重整
朋友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我国预重整模式的选择
江苏扬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家有“老夫子”
2019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
【老夫子】
岔路失羊
老年人药物重整的应用效果分析
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