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的财商教育
2016-03-02阿珏
阿珏
在成功学遍地的今天,中国似乎拥有着全世界最想发财的国民,但大部分国人其实缺乏系统的理财知识,反而让不少骗子乘机钻了空子,“财商”真是让人着急。而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却拥有一群“高财商”的国民,他们个个都是理财好手,哪怕是未成年的孩子,“财商”也绝不含糊!这究竟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曾旅居荷兰,她发现荷兰人财商高的秘诀竟然在教育上!
理财从娃娃抓起
先生曾在荷兰留学三年,对荷兰的风土人情一直念念不忘。一次公休,便带我前往荷兰旅游,在荷兰的大学同学波尔热情接待了我们。
未到荷兰之际,便已听说这个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国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也绝不掩藏自己的爱财之心和赚钱之道。果然,在波尔家居住的第一个晚上,一个全家出动的“算账聚会”便让我见识到了荷兰人的理财经。
波尔在一家外企上班,每月薪水可观,他的妻子莫妮卡在当地的中学当老师,二人收入算得上是小资水平,所以当晚,莫妮卡做了丰盛的晚餐招待我与先生。席间,先生与波尔相谈甚欢,从大学时光谈到工作现状,气氛十分融洽。晚餐结束后,莫妮卡便带着六岁大的儿子杰克在电脑前写写画画,起初我以为是莫妮卡正教孩子写作业,谁知凑近一看,却见桌前摆满了各类各样的账单,莫妮卡用笔将数目勾画出来,而杰克则有模有样地拿着计算机埋头苦算!
这一幕着实让我有些震惊,那大堆账单里面,其中有油盐酱醋的支出,有生活办公的开销,还有不少玩具用品的消费,莫妮卡一边指导杰克计算,一边告诉他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哪些支出则是可以避免的。看着杰克似懂非懂的模样,我忍不住问道,“孩子还这么小,就让他学算账,不会太早了吗?”要知道,在中国,金钱对于五六岁的小孩而言,还只意味着可以买到糖和玩具。
谁知莫妮卡一脸理所当然:“就是因为孩子小,所以才要向他们传输正确的理财观念,不然等他们长大了,消费已经成了习惯,该怎么去扭转他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呢?”
莫妮卡的话也不无道理,可是杰克还这么小,他真的能看得懂那密密麻麻的账单吗?
见我一脸茫然,莫妮卡这才解释道,原来,荷兰父母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带着他们共同储蓄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他们办张银行卡和一些长期理财的基金计划,等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的计划。因此在荷兰的家里,不难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讲解商议计划、探讨方案的情景。而在这个阶段,孩子关心最多的是他们的零用钱该如何处理,是全部存起来,还是分成几部分做不同用途?这时父母会和他们一起分析利弊,甚至还会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咨询理财计划!
“银行?”我有些惊讶地打断莫妮卡的话,毕竟五六岁的孩子上银行咨询理财业务,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在国内,就算有父母陪同,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向一个孩子去解释理财业务。
可是荷兰在这方面却没有“歧视”,更有趣的是,荷兰的银行在这方面也相当给力,有针对“小客户”的会议室,里面都放着很多让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财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类存钱罐、卡通图解的理财玩具等,孩子可以像下棋一样做一些排列组合,然后得到理财得失的答案。
理财从娃娃抓起,荷兰人让孩子很早地参与理财规划,不同的阶段,荷兰父母就会针对孩子对金钱的认知不同而“对症下药”,久而久之,孩子总会从似懂非懂逐渐形成一些金钱观念并学会对金钱进行管理,这种潜移默化的财商教育让荷兰孩子更早地接触到理财,相比国内还在玩具和糖之间纠结的同龄小孩,荷兰孩子在理财上已经赢在了起跑线!
不怕输的挫折教育
当然,除了从小灌输金钱理念,荷兰父母也在不断磨砺孩子不怕输的心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妮卡侄女利兹的遭遇。
利兹今年读大学一年级,荷兰大学的教科书不强制购买,学生可以选择向图书馆借阅。为了复习方便,利兹还是花了42欧元买了这本书,可在考试前一周却把书弄丢了,于是她决定向图书馆借书应付考试。荷兰图书馆规定如果没有在约定时间取书,那么书会马上顺延给后一个预订者。而她偏偏在取书的前一晚参加一个派对疯到凌晨,第二天睡过头,误了取书的时间,赶去图书馆时,馆存的书已经全部被别人借走了。
于是利兹回家后,向她爸爸再要42欧元,因为没书考试肯定过不了。谁知他在听完事情经过之后,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你把自己的书弄丢了,已经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该去借书的时间你又错过了。发生了两次这样的行为,你应该接受教训,承担后果,难道你还想指望别人帮你清理现场?”
当时我在边上为这孩子说话:“可孩子没书考试就过不了,她已经知道错了,就再给她买本吧。”结果他对着我也对着利兹大声表明态度:“这看起来只是一本42欧元的书,可是背后是比42欧元更严重的责任感和规划性问题,如果今天帮了她,等到以后她要承担4.2亿欧元时,谁又来负责?”
利兹父亲的话让我对荷兰人再次刮目相看,中国有不少父母,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绝不让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闯祸了,也不惜用金钱和自己的关系网,以确保孩子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可在荷兰,父母们从不把力气花在帮孩子摆平问题上,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挫折教育让孩子的抗压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面对金钱时永远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就拿波尔一家来说,莫妮卡每个月会给小杰克100欧元的零花钱,她要求杰克尽量用这100欧元买到价值120欧元的玩具,这是每个月给杰克的理财“实践课”。可是要想用100元买到120欧元的玩具,除了与商家讲价,那就是靠理财投资赚取20欧元了。我正打算给他参考参考,帮他赚取这20欧元,谁知莫妮卡拦住我说,“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而杰克最后也独立地选择了一两款理财产品,可是很不幸地,他亏损了30欧元。
但杰克对于自己的亏损却没有我想象中的沮丧,像是习以为常一般,十分淡定,而莫妮卡也没有可以对他进行指责或是安慰,没有人把这次的失败当做多大的事,只有杰克,在自己的日记本上默默记下这次失败的教训。对此,莫妮卡也十分坦然:“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仅仅是理财所需要的,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态度!”
这一切让我若有所思,国人理财,大多通过炒房、炒股以及购买理财产品来实现,往往有得有失,成功者,或许一夜暴富,而失败者,也有可能倾家荡产,人身大起大落,这时,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显得至关重要!而国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太过于“全面”,事无巨细都要帮助他们找取捷径,就算孩子想要独立尝试,很多父母也会担心他做的不好,可是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他又怎么能在未来的人生中真正学会规避风险呢?
让孩子懂得“延迟满足”
除却“挣钱早”和“不怕输”,真正决定荷兰人高财商的,那就是荷兰人引以为傲的“延迟满足”教育!
在荷兰居住半个月后,我开始感觉到身边有很多“等待”。例如荷兰父母会在孩子醒来后等待一会儿。所有的幼儿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也都乖乖地等待上菜,荷兰人似乎都习惯了“等”。
一次上街,小杰克心仪一辆坦克玩具,哭闹着央求莫妮卡给他买。莫妮卡接过玩具一看,75欧元(约520元人民币),价格真是昂贵,可是这是她并没有以“钱不够”或者“下次来买”打发孩子,而是说了两个字:“等等。”这个回答让我疑惑,正当我以为莫妮卡说等等是要掏钱买下时,谁知她带着小杰克转身走了,而杰克也十分配合地离开,过了一会,莫妮卡问他,“现在你还想要那个坦克玩具吗?”出乎我意料的是,杰克这时的回答却有些犹豫。莫妮卡解释说,“叫孩子等,是给他一段时间想清楚,人生会有很多诱惑,有时候等一等,就会想清楚这些诱惑到底有没有益处,这对于孩子今后的金钱观念也有很大的影响,抵制住不必要的诱惑,才能避免跌入理财圈套!”
这话让我恍然大悟,理财最忌浮躁,而中国人偏偏爱赚快钱,时常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所以往往投资时目光短浅,就拿国内很多商家来说,做生意往往贪图眼前的利益,不重视长远的口碑,所以导致“毒”奶粉、“毒”食品一大堆。
而荷兰人却要求孩子习惯从长远考虑,这样的教育荷兰人美其名曰“延迟满足”,简言之就是培养孩子的耐性,抵御住眼前的诱惑,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打算。
就拿波尔的同事德森来说,德森的儿子今年十三岁,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广告时信誓旦旦地说,“我以后要送我女朋友钻石戒指!”我想了想遇到这样的情况中国父母会如何回答,可能大多会说,“你要送女朋友钻石戒指,那你就要有钱,想挣钱你就要好好读书。”如此一来,还没有分析该愿望的实质和必要性,父母就把愿望、钱与学习简单的挂钩了,这在国人眼里,是最完美的答案,但也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误导和压力。
但是德森的回答却让我意外不已:“是的,要想买钻石,首先你得有预算,每个月的工资多少?而投资理财赚取的收益又是多少?这些必须要有个规划,确保你买了钻石而不会饿死,所以,在买到这颗钻石之前,你得先学会等,等你有足够的经济和能力解决完这些问题,你才能真正毫无顾虑地买下它!”这样的回答,真是让我佩服不已,忍不住感慨,荷兰父母真是讲财商教育落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实处。
正是因为从小养成了这种“等得起”的习惯,几乎每个荷兰人在投资理财之前,都会三思而后行,绝不会冲动投资,也极少有冲动消费。有了足够的耐心,再加上精明的理财头脑,看准目标后再撒网收鱼,荷兰人要么不出手,一出手收益往往十分可观。
在荷兰呆得久了,时常发现自己的理财知识还不如一个荷兰孩子,有时候真会让我自愧不如。但转念一想,精明也不是一天炼成的,不光要从小训练,还要经过挫折教育和延迟满足的考验,荷兰的父母们也真是用心良苦。而这些,也许正是国内家长需要学习的地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辈子操心孩子为他保驾护航,不如从小给他一个好的“财商”教养。 编辑/王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