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开设美育课的难点所在
2016-03-02陈健
陈健
2015年9月28日,教育部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对此,相关专家认为,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等一些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很多高中学校正常开设音乐、美术课都很困难。
“转变教育观念”成首要难题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建辉说。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在我国,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国务院办公厅此次发文,明确要求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教学模块,就人生成长教育而言,可谓必要而及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在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宾华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很多地区和学校不重视美育,并未将其真正纳入到教学课程体系。有媒体评论认为,应试教育长期占据我国教育的主导地位,而美育、德育、体育都成了“爷爷不疼,姥姥不爱”,长期被忽视。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教育进行纠偏,重视了体育,中小学生的体质有所好转,但美育、德育仍然被忽视。学校教育受到社会上盛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不重视美育、德育,甚至认为美育、德育是迂腐教育,对学生毫无用处。
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成为推动美育的首要难题。今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在“中国好教育——2015艺术教育高峰论坛暨乐乐牛创新教育大典”上表示: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有逐步深化提高认识的问题。这就要通过宣传美育,提高美育,逐步引导的方式,使家长、校长能够重视起来,使社会公众逐步加深认识,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美育除了长期不受重视之外,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自我定位不清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马建辉表示:“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此外,美育不仅仅应该体现在艺术学科上,还应该考虑其他科目渗透美育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比如,在语文课中认识古诗词之美,在数学课中鉴赏科学之美,在物理中寻找对称之美等。
受“高考指挥棒”制约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学校不开或少开相关的美育课,除了客观的地方财力等限制外,恐怕从根本上说,在相关部门领导的心里,畸形教育政绩观还是很严重。”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余明辉认为:因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普通高中学生舞蹈学得好不好、戏曲唱得怎么样,恐怕都没有每年当地高考上线率以及本地教育成绩排名来的真实。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期,中小学生的课程表上都少不了音乐课、美术课等。然而近些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德智体美劳”中“智”被过分突出,而德、美、体、劳则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很多学校到了高中几乎不再安排美术课和音乐课。《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很多普通高中都在高一、高二开设了美育课程;由于目前高考仍是“一考定终身”,一般到了高三艺术课程就几乎“归零”了。对此,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许锡良认为,高三之所以没开设美育课程,是因为高考临近,学生需集中应考,这也是应试教育下的无奈选择。但他也指出,这种重文理、轻艺术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应试教育下,只重语数英、政史化,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高。以后的高考肯定会增加自主考试和加分项目,改变现在这种应试结构和考试内容。”许锡良说。
有专家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改革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深化高考评价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等痼疾,比如可以把美学素养有效纳入高校招生考核范围。而在家长滕女士看来,高考制度不改革,学校美育就是一句空话。每所学校都有升学率、及格率的要求,除非让美育与高考挂钩,否则要实行起来很难。
不过,对于是否让美育与高考挂钩,有些人却持不同的意见。媒体评论员章门仁认为:美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浸染,不能带着功利心为了考试而学习,不应以增加特长生、艺术生比例来推动学生接受美育。深圳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家长刘女士说:“美育测评一旦应试化,与中高考挂钩,其作用只会适得其反。”在她看来,经过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熏陶的孩子素养更高,而从美育课程中获得的自信心,反过来会促进孩子成绩的提升。不过,她也认为:在高考制度没有大变革的背景下,可能孩子到了高年级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放在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上了。
师资、场地与器材受困
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兴峰称:国家出台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各个学校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从课程来看,《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中小学校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课程表上,音、体、美等课程不仅课时少,还往往被主课长期挤占,再加上师资严重缺乏,致使美育长期是整个学校的薄弱环节。有网友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教育是一门精细化的工程,课程表上被强化的美育课,并不等于美育在学校的地位上升,并不等于审美教育就一定会在学生中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甚至,美术课会不会被语文老师或者数学老师挤占还不一定呢。
如果说课时少,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安排来解决;而师资力量的缺乏,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巡视员万丽君介绍说:目前全国中小学美育教育占到总课程量的9%到11%,而美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6%,全国1068万基础教育教师当中,美育教师只有不到64万。可见美育之落寞。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何勇表示:舞蹈戏剧等课程进入高中并不是问题。这些课程早已进入广州普通高中的选修课,选修课里面都有。他顾虑比较大的是:如果艺术类课程改成必修课,怕师资跟不上,“比如粤剧欣赏课我们有,但专门教粤剧的课程没有,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老师,做选修课的话,还能跟社会合作请一些老师来,如果变成必修课,一个年级16个班800多孩子,就必须有专职老师。这怕跟不上。”
場地不足也是困扰高中开展美育课程的重要方面。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介绍说:近几年北京市一直在初中和高中推广舞蹈、戏剧等课程,仅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规模就达到了100所;同时还引进了一批专业舞蹈老师进入课堂,取得了较好效果。不过,在场地方面,很多学校不具备舞蹈专业教室。尽管高中阶段主要是以艺术欣赏为主,但也需要实践练习,场地不足一定程度也制约了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在德州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王开明眼中,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部分农村中学限于场地、师资和器材匮乏,根本无法开展美育教学。”对此,专家建议,地方政府等有关方面要为普通高中开办相关的美学教育出资、出场地等,保障美学教育要有一个充分必要的场地等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要抓紧进行美学师资力量的调配和培养。这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毕竟,地方领导思维的转变、相关财物和场地的配备,相比美学师资力量的调配和培养,可能更简单一些、更省时一些。
不得不考虑的“家长担忧”
“走形式”“一阵风”是家长对普通高中推进美育课程的顾虑之一。山东一位家长表示:“如果所有学校都要开设美育课,就得配套专门的老师,现在有条件做到吗?想法或许是好的。只是希望能够统筹考虑,千万别像以前‘××进课堂一样成为走形式的课程。”
一些家长对美育课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表示了担忧。广州市民彭先生说:“又是硬性要求,不喜欢也得学。主要的应试科目都不能保证达标,就别提其他艺术课程了。这不是给小孩增加学习负担吗?”
而美国费城艺术大学终身教授、“艺术家无国界”组织创始人叶蕾蕾却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较好了,孩子的压力也更大了。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们身上,上学校要好的,要上重点中学,然后要考重点大学。我觉得还是功利心在作怪。不过,在普通高中开设舞蹈、戏剧等美育课程是有必要的。美育课和语、数、英这些课程一样重要,它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有专家表示:论“有用”,美育可能不及语文、英语等实用学科。但当物质丰富到一定阶段,美育基础打得是否牢固,将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个人的生活体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实用学科望尘莫及的。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愿意让孩子在课外学习美术、音乐、书法等,并不是为了考级加分,而只是为了陶冶心性。
要想让美好的愿望落到实处,打消家长顾虑,以育人为本,还需要进一步与家长沟通。“美育切不可功利,为考级而学钢琴,为加分而学绘画。”跨界设计师杨荔茗认为,美育更是一种爱的陪伴,美育需要家长做好引领者和启发者。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充分认识美育的意义,从而理解、支持学校。
面对普通高中开设美育课的诸多难点,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建辉认为:这就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要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知识教育,从而真正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同时,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器材,确定场地,及时进行美学师资力量的调配和培养,为普通高中美育课的顺利开展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