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圈养”如何破解
2016-03-02宋亮陈健
宋亮 陈健
为防止中小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伤害,目前大部分学校都不鼓励,甚至禁止学生在课间进行剧烈运动。学生在校运动过少这一情况,从十几年前就已经存在。虽然教育专家和各界人士一直提醒教育部门,要给青少年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但是情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在2015年底的时候,有些学校竟然发展到了不许学生在课间跑跳,甚至不许快步行走的程度。对此,有专家表示:中小学生运动不足,不仅会影响其身体发育,也必然影响心理健康,并因而降低学习质量。
圈养由来已久
2015年11月中央媒体的一篇报道显示,由于学生多、操场小,学校担心孩子磕碰,许多小学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课间10分钟,禁止在楼道跑动,即使是午休时间较长,也不允许学生下楼去操场活动。
北京市朝阳区李女士的儿子上小学没多久就告诉她,课间10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不可以出教室。李女士心疼孩子,让他多喝水,增加活动量。但是孩子很听老师的话,课间不敢随便离开教室。学校还规定,午休时学生也不能到操场玩,只能在教室待着;放学后马上离校,不能留在学校玩。“听说二年级的孩子胆大点,敢到教室外的走廊玩会儿,但是不能跑、跳,让老师抓到就要被警告,老师甚至告诉孩子们,抓到3次就可能被开除。”李女士说。
早在2006年9月24日的《现代快报》上,就有这样一则“小学不许学生课间下楼”的新闻,它是这样描述的:
“孩子放学回家,脾气特别大,甚至用头往沙发上撞。”直到22日,北京市旧宫镇第一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还为孩子上学以来的奇异状况担心不已。今年张女士的孩子开学后,学校规定,在校期间除了上厕所和喝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是不是把孩子给关出病来了?”
张女士表示:孩子刚上学没几天,每天回到家后行为就有些异常,很容易发脾气,扔东西,甚至将脑袋往沙发上撞。“我问她是不是心里烦,孩子就点点头,后来我才知道,课间休息时,老师只允许他们去上厕所、喝水,在教室中走动也是不允许的。”
该校一年级的另几名家长,也向记者证实了此事。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该校时,正值课间休息,但教室外面很少能看见学生。记者随即询问了20名孩子。这些来自不同年级的孩子纷纷表示,他们课间可在教室和走廊上活动,但跑动、追打,到别的楼层,或去楼下都是不允许的。
一名六年级的孩子说,他从四年级进入这所学校后,学校就一直这样规定,老师多次强调,要是磕了碰了,学校就得担责任,“不能出去玩就学习呗,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该学校管理校纪校规工作的王老师称,学校禁止学生在课间追跑打闹,以防出现意外,但并没有硬性规定学生课间不能下楼玩耍。如果孩子们都下楼玩耍,则很可能上课时都往教室赶,很容易出事故,因此老师们可能会告诫学生,下课就不要出去了。
对于家长反映的情况,王老师称: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情况,学校会保证孩子在校期间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采取类似规定的并非一所学校。北京市海淀、崇文等区部分小学校长均表示,学校的做法虽有无奈的成分,但的确是“因噎废食”。
在杭州,从十几年前,学校就要求孩子们不能在课间休息时在教室内、走廊上奔跑,不能大声叫喊,更不允许到操场上去打闹,只允许上厕所,或是在教室内准备好一下堂课的书本和文具。学校的考虑是: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喜欢打闹。但教室内课桌椅多,容易磕着碰着。走廊上走的人多,学生相互之间碰撞容易发生危险。楼梯上就更不能打闹了,最容易出事情。一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要求学生不能去室外打闹,学校都是慎重考虑过的,主要也是为了安全。教师不会明确限制学生在课间到室外活动,但会提醒学生不要做危险动作或是做消耗体能的活动,以免玩得太疯会影响下一堂课的学习质量。教师更愿意学生在教室里轻微走动。
多年来,一直有家长对此进行质疑,甚至表示这是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学校推行安全教育,怕孩子摔伤,怕有家长投诉,怕承担风险,就禁止学生运动,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家长也明白,教学大楼都有几层楼,课间休息10分钟,学生去操场时间不够。这就更有必要对教室和走廊的活动加强引导也有家长表示理解:“课间休息10分钟,学生去操场时间不够。”这就更有必要对教师和走廊的活动加强引导。
连玩都不会了
现在的小学校园里,下课铃声响过之后,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学生们一起玩丢沙包、跳大绳、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游戏,而常常是同学之间大声呼喊着疯跑、打闹。小学生面临着课间“不会玩”的尴尬。为防止学生们出现意外,课间活动大大缩水。
“下课了,同学们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在一起奔跑!”这是一位苏州小学生在他的作文《课间活动》中写的一句话。他的语文教师王可为认为:这篇作文写出了一个问题,即有不少孩子在课间活动时,根本就不会玩,只会满校园疯跑。“以前,同样是写《课间活动》,学生一般会这样写:‘下课铃声响了,校园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玩滑梯……”这种现象在10年前普遍存在。小学生们在课间跑得很欢,这可就忙坏了老师们。因担心在课间“横冲直撞”的学生出现摔伤等意外,不少老师在课间也不能休息,而是要紧盯着学生。课间活动咋变成了“疯跑”呢?对此,山东省青岛市鞍山路小学的姚敏老师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单独玩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玩了;受到一些影视剧及电脑游戏影响,不少孩子把虚构、虚拟的打斗当成了现实中的玩。
直接学校为啥限制孩子的课间活动的是?多位小学教师。这是因为表示,学校有规定,孩子万一磕着碰着,教师负有责任,班级相关考核会扣分,影响评比成绩。目前,北京一些口碑较好的小学,一个年级有8个班、10个班,每个班三四十人,一个学校有几千人。“国外有调查指出,小学适度规模为平行班级不超过5个,中学不超过8个,一个学校五六百人比较合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一下课,这几千人涌出教室,下楼都是巨大的安全挑战,更不要说去操场活动。加上时间紧张,更需要细致而完善的组织安排。特别是一些市区学校,场地狭窄,操场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同时活动。场地小,孩子多,不会玩,这就需要学校引导集体玩耍。
青岛市同安路小学近年来对学生玩耍进行指导,组织集体玩耍,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们玩得开心。比如,他们拿出60个足球来,让学生们课间玩颠球、过杆运球等游戏;再比如,他们还组织学生进行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等传统游戏比赛。
健康受损,学习下降
在学校不能跑和跳,不能到操场活动,“圈养”的孩子活动量减少,后果是“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
北京市卫计委发布的2014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3至2014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6%,与上学年度相比上升2.6%。有研究表明,肥胖是导致儿童及青少年过早患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13年,北京市对肥胖儿童进行的健康评估结果显示:肥胖学生高血压检出率为30.7%,高血糖检出率为66.6%,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3.2%,脂肪肝检出率为16%,高尿酸检出率为39.7%。部分肥胖学生已经表现出严重的慢性病体征,慢性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2013至2014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0.7%,处于较高水平。2014年,上海市闸北区一名政协委员做过调研,发现上海中小学生肥胖率已超过20%,平均5名学生中就有1个“胖墩”,而每人每周课外一小时以上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时间平均仅为2.1次。体育锻炼不足导致肥胖率提高。
对此,北京同仁医院原副院长、北京眼科研究所原所长徐亮指出:室内空间狭小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看远处、户外活动是最好的预防近视的方法。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也已经表明,只要在户外活动足够的时间,近视发生率会明显下降。我国虽然全面推广了眼保健操,但由于户外活动时间不够,因此近视率还在不断上升。孩子近视后,医学干预手段对降低近视发生率效果并不明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户外活动三个半小时。徐亮给中小学生的安排是:上学路上半小时、课间休息一小时、室外课程一小时、户外玩耍一小时。
“宅童”现象在中国各个城市越来越普遍。带来的后果是青少年体质下降,体能不足,影响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把学生‘圈起来,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甚至给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埋下很多隐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有调查表明,同等条件下,农村孩子避险能力明显比城市孩子强,因为农村孩子经常活动,而城市孩子活动过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表示:“近年来,一些学校为安全问题所困,不敢组织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有的还禁止学生在课间奔跑,甚至不能离开教室活动,并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这种做法违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表面上是为儿童着想,实际上是对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孙云晓说,儿童新陈代谢快,课间10分钟的安排就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休息,才能使大脑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转状态。
“尤其是中小学男生,他们每天需要4次充分运动才能满足生长需求,比女生高很多。由于运动不足,大部分男生较难适应目前的学校生活,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如女生专注与高效。”孙云晓建议依法治教,执行国家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规定,增加大课间的长度,可以在课间开展不太剧烈的游戏活动,如踢毽子、做小游戏等。
孙云晓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受团中央委托,在13所中学开展中学生校园游戏实验。结果发现:游戏之后,中学生心情更愉悦,上课更加专心。
合理布局时间、空间
“在课间10分钟的管理问题上,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解决问题,应该让各个学校有更大的自主度。”储朝晖建议学校在课间开展一些小游戏,把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增强孩子们的活动能力。“必须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不能让课间活动可有可无。”他认为,学校在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安全有序,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下楼梯靠右走等等,避免各种安全事故发生。
“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提高学校分布的均衡性。”储朝晖说,现在很多城区学校,活动空间非常有限,跑步、跳跃都往往受到场地限制,很多体育活动无法开展。因此,应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让生源分布更加合理,学校管理更加有序,有足够空间开展各类活动。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刁雅俊认为:应对的办法之一,是构建时空开放的教育环境。开放式教育首先是一种与应试为目标的封闭式教育相对而言的办学理念,它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借助国际、社会、社区和网络等资源,在环境、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实现开放式建构,培养能在国际层面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的创新人才。
封闭式的教育,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度和顺序等都要求“一致化”。而在开放的时空里进行教学安排,开放式教育基于人的连贯发展,在时间方面,把原本限于固定课表和教师掌控的时间放开,在时间和空间上灵活安排。教室不再是学习唯一的空间,课堂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即处处是教室——任何对学生成长有帮助、有教育意义的空间都是开放式的教育空间。
课间休息为什么只能有10分钟?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建构开放的时空教育,拓展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学习成长,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在更加广阔的无拘无束的教育空间内,自由、适性、随性地发展。传统的固定课时、固定教学场所,便于学校管理;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刁雅俊的学校,在办好主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如模拟联合国等,一项活动和另一项活动之间时间可以很长,以便学生从容过度自己的身心。由于课程时间更集中,休息时间更宽松,学生可以自行安排更多的自由活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课间操是学生时代的一个符号。课间操在我国已有了百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推广的课间操已有8套。但是,随着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出台,现在的课间活动已经不是一支独秀的“第八套广播体操”,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特色课间活动陆续呈现于各个中小学校。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曾是一代代学生消除疲劳的“主要招式”;而在当下,则涌现出啦啦操、广场舞、书法练习、主题队会等各类特色课间活动。这些学校把现代流行元素、地方人文元素融入其中,有效利用这些“零碎”时间来放松学生心情,赢得了更多学生的喜爱。
音乐舞蹈和体育锻炼相融合
2015年11月3日,湖北省襄阳市春园路小学将广场舞纳入学校的校本教材。课间操时间,学生大跳广场舞;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全校500多名学生还集体学习广场舞。经过3年多学习了数百支舞曲,有些学生舞技不让广场舞大妈。这种音乐舞蹈和体育锻炼融合在一起的轻松课堂,给学生带来不尽的欢乐。
有专家指出:体育与音乐融合的广场舞简单易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音乐“动感”与体育“美感”充分地发挥和融合,达到锻炼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用广场舞代替课间操大体可行。
其实,用广场舞代替课间操,并不是个例。四川广元部分中学就用“骑马舞”代替课间操;成都部分学校用排舞代替课间操;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中心小学在课间操中引入红色主题,跳秧歌舞;山东省滨州市滨北中心小学用啦啦操和街舞来取代传统课间操;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发明了篮球操;还有学校用太极拳、花式跳绳、足球操等多种形式替代传统意义上的课间操。这都是非常成功的范例,都是学校在前期对学生和教师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之后决策实施的。这一件件课间活动的创新之举,为师生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也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可。
地域与民族元素融入其中
湖北省宣恩县共有1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41.9%。2010年开始,宣恩县在青少年中开展“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活动。如今,宣恩县各中小学校一改过去单一的大课间活动,摆手舞、滚龙莲湘、腰鼓、土家民族舞等已逐渐成为课间操、体育课的内容,阳光体育运动因为融入了民族特色,受到广泛喜爱。
“滚龙莲湘”是宣恩县的传统民间艺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这项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宣恩县高罗乡板寮小学从2009年起,就把“滚龙莲湘”作为一门课程。师生们自制道具莲湘,聘请当地有名的莲湘传承人到学校传授基本动作。学校再利用中午、下午、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强化训练,然后,纳入每天课间操必做项目,传承至今。板寮小学校长徐仁江说:“滚龙莲湘展示土家人的开朗、洒脱的精神,节奏热烈、生动,形式活泼、欢快,每次看到莲湘在师生手中上下翻飞,感觉整个校园充满了活力。”
把民族艺术列入课间操,不仅能让学生们了解、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小传人”,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在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省,也有很多学校把民族舞蹈融入课间活动。昆明市瑞和实验学校的民族舞蹈大课间活动,已成为学生们的期待。每到大课间,学生们就会来到学校操场,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时而转身、时而下腰、时而叉腰旋转……他们要跳藏族舞、彝族舞、佤族舞和傣族舞等4种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这些舞蹈的配乐、动作,都由学校音乐老师、体育老师自编自导。跳舞时,老师也会随着学生一起抖肩、晃脖子、转手腕、迈小步、转圈,使大课间成为同学放松心情、锻炼身体、提高文化素养的港湾。有位同学说:“我感觉跳舞比做广播体操有意思多了。”
瑞和实验学校校长范源表示,对学生进行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促进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提升他们的优雅气质。
教师自创自编成亮点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体育教研员唐嘉滨说:“大课间是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中小学的大课间活动时长多为三四十分钟,有助于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近日,重庆市江北区教委组织的“江北区中小学体育大课间评比活动”正在进行,全区有50多所学校共6万余学生参与,重庆市新村实验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12月24日,重庆市新村实验小学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全校1500余学生活动起来:一些学生搭起“小树林”和“山洞”,另一些学生从里面穿过去;旁边的学生则在玩打沙包、萝卜蹲、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当天下午的大课间活动由自主游戏、静站、广播操、自编花球啦啦操、素质操和往返跑等组成,其中自主游戏包括钻“山洞”、穿过“小树林”、踢毽子、萝卜蹲等数十种,学生自由选择。30分钟大课间后,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头上都冒出了细细的汗珠。其中,花球啦啦操是由新村实验小学教师创编的,他们特意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入歌词,跳操的背景音乐也由师生共同演唱录制。
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课间活动时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动人旋律:“有一跟弦,它的名字叫安全,它常响在我们耳边,它连着我们的生命线……”这是学校安全韵律操的配乐《安全弦》,这时能看到孩子们时而弯腰捂鼻,时而护头转圈。
安全韵律操的创始人——菜坝镇中心校副校长杨椰说,专门给学生讲安全知识,学生容易厌倦,再加上大课间活动也需要调整与丰富,因而以新颖的方式将安全知识与课间操相结合,调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积极性。2012年,杨椰开启了安全韵律操的创编工作。创编之前,他还专门对《消防法》《交通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思考其中哪些知识是适合学生的,这些知识又应当以何种肢体动作来展现。2013年寒假期间,他叫了两名学生来到家中,自己说动作,打节拍,学生来跳,安全韵律操初现雏形。2013年3月,在学校体育教师、音乐教师及相关领导的配合下,由杨椰创编的安全韵律操动作更加流畅,孩子们做得不亦乐乎。
这套涵盖了常见的交通手势、地震逃生方法、火灾逃生方法、食品卫生安全、课间活动安全以及预防溺水等安全常识的韵律操,自2013年3月在菜坝镇中心校推广后,如今已经辐射到菜坝镇各乡村基点校。2014年9月,杨椰通过观摩学习和自主创新,把安全韵律操升级为校园安全集体舞,配上欢快的音乐之后,不仅动作更加欢快,其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也更加丰富多样。
学生张欣雨说:以前的课间操动作单一,很多同学做久了都不愿意坚持做。但是这套课间操却很有趣。例如地震来了要护头逃跑,火灾来了要捂鼻弯腰,如今每周都在重复这些动作,安全知识也像电影在脑海里循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