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生态修复有多难

2016-03-02刘照普

中国经济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化工长江

刘照普

近20年来,在一轮轮开发竞赛和GDP比拼热潮的席卷带动下,长江中下游两岸的能源重化工业快速涌现、密集布局,呈现杂乱无序、过度开发之势。这些能源重化工业与长江众多支流衍生连接的各类化学工业园混成一片,每天产生的各类工业废水有的稍加处理,有的未经处理便直接偷排入江,混杂着生活污水及航运激增带来的船舶污染,母亲河长江遭到了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污染程度远超自身的水体净化能力和环境承载容量。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沿长江下游江苏段采访时发现,与数年前相比,沿江各县市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他们不仅主动削减和搬迁对长江污染严重的危化企业,而且还加强对长江岸线资源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利用,对难以搬迁的重化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通过技术改造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

被重化工业蚕食的长江

江苏在未推行沿海大开发战略之前,沿长江布局重化工业一直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这种选择随着沿江大开发战略的一轮轮推动而得以加强。从江苏沿江产业布局来看,2001年6月江苏启动新一轮沿江大开发战略中,已明确提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和现代物流四大产业。

此后5年,中央、江苏省陆续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均明确将石化化工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打造,江苏沿江已成为该省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

据江苏省经济主管部门的一份汇报材料显示,2007年之前,江苏沿长江区域主要布局石化、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火力发电和生物制药等重化工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重化工业的主流发展路径。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驱车从南京沿江向苏中、苏南行走发现,南京和扬州之间沿江100多公里,形成了绵延起伏的宁扬化工产业带,其中南京化工园重点发展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基本有机化工等产业,扬州化工园做大做强烯烃、芳烃产业链,发展绿色能源化工、高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再向下游到达常州泰州段发现,这又是一个化工聚集地带;紧接着向下游一字排开的是江阴靖江重化产业带、南通如皋张家港化工产业带、常熟太仓南通化工业产业带等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访发现,江苏沿江几乎每一个市县都临江布局了化工园区,每相隔数十公里,便会发现数个紧密相连的化工园区,每个园区内又会分布数十家石化化工企业。从扬州市的情况来看,沿江分布的不仅有中化国际、仪征化纤、南京港等省部属大型企业,还有台湾大连化工、香港建滔集团、江苏扬农集团、琼花集团等一批境内外知名石化企业。

粗略统计发现,从南京到苏州的300余公里地带内,长江沿岸就布局30余个较大型的化工园区,几十家大型火电厂、钢铁厂和有色金属加工等企业,还有密集布局的港口码头、塔吊造船厂和储罐设施等上下游产业,产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这些分布在长江两岸的石化和化工产业对长江水体的污染压力是首要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江苏化工行业每年废水排放量占到该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0%,排放的主要是COD、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等主要污染物,占该省工业排污总量的25%以上。

这已经是限制发展后的结果。

据江苏省主管环保化工的副省长许津荣在2015年江苏环保新技术交流展示会上介绍,江苏原有化工企业2.1万家,迄今已关停7000家,余下1.4万家,其中近50%的化工企业布局在长江江苏段两岸,有7000家之多。

2014年6月9日,湖北宜昌市伍家岗临江溪与长江交汇口约50米处,一条沟壑里的污水散发出恶臭,泛着白沫,直扑临江溪后进入长江。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资料显示,长江作为水源地,沿线化工产量约占全国46%,长江流域的石化产业生产能力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长江干线港口危化品吞吐量达1.7亿吨,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种类超过250种,已形成覆盖长江上中下游的石化工业走廊。

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的一位官员说,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长江两岸分布40多万家化工企业,可以想见,这些排污量一起汇集到长江中下游,会造成多么巨大的环保压力。

环保部环境统计年报显示,近年来,长江排污现象十分突出,长江接纳的废水量位居全国七大流域首位,早在2012年,排入长江的废水已经超过300亿吨,几乎相当于每年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工业废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以往的跟踪采访中了解到,化工排污造成太湖水体80%以上富营养化,致使2007年江苏无锡爆发太湖蓝藻事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实地调研时表示,江苏的产业结构过“重”,产业层次过低,应该本着调轻调高的取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从那时起,江苏沿江的重化工业发展趋向开始得到改变。

2010年开始,江苏启动为期5年的新一轮沿江开发与保护规划,限制沿江化工业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单列出来,沿江各县市挂靠在发改委的“沿江开发办”也逐一撤销,不再鼓励化工企业沿江开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江苏省环保厅了解到,为严格控制长江开发强度,逐步转移重污染企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关停化工企业1353家,长江沿线各地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重污染企业搬迁计划。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长江干流共有取水口近500个,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该局副局长杨永德说,长江污染物的排放压力大,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38.8亿吨,比2013年度增加了2.1亿吨,虽然废污水排放逐年增加,但从2008年开始,增幅开始下降,达标排放不断提升,污染物浓度在减少,水质会好转,这跟沿江各地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密切相关。

虽然石化和化工产业在长江江苏段被限制发展,各地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但已建成的重化工业体量巨大,对长江岸线侵占和蚕食的破坏作用仍然巨大,这在长江下游体现得尤为明显。

过去20年长江水质恶化严重

江苏扬州一位已退休的环保局长说,“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数千年来不图回报地付出,却被子孙后代糟蹋得不像样子。我们不能再把长江当成储污池了。”过去近20年,长江水质恶化趋势非常明显,氮、磷含量分别增加10倍,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排污。

这种污染的后果使长江干流形成近600公里长的岸边污染带,核心污染区江水浑浊、发臭变黄,直接威胁城市用水安全,江水富营养化加剧,水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长江里大量珍贵鱼类逐渐消失,江豚尽管仍有,但已成稀有品种,野生鲥鱼可能已经灭绝,长江野生刀鱼非常罕见。

人民网报道显示,江苏沿江8市的废水排放量占该省总量的74%,长江江苏段入江支流有103条,较大排污口有130多个,长江江苏段水质已降为三类。

全国政协委员、湿地生态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健健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国家在长江污染治理上投入巨大,但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目前长江干流的60%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工业和人口比较密集的长江中下游的上千公里河段,沿岸水质基本都在三类和四类之间,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也只有在江中心长兴岛一带,才能取到三类水作为上海市的饮用水源。

据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38条主要干流上的72个监测断面,能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的断面只有36个。与此同时,长江流域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4000多个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安徽巢湖、武汉东湖等,均达到富营养化程度,面临着爆发类似太湖蓝藻的危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振楼认为,长江污染来源主要集中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长期排放量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和航运量激增带来的船舶污染严重,流域内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低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水环境污染的速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也从沿江地区的环保部门了解到,近些年,虽然长江两岸建起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运营成本高,只有三分之一的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少部分企业更是铤而走险向长江里面偷偷排污。

母亲河的出路

母亲河长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恶化的警钟不断鸣响,已上升为与洪涝灾害同样重要的突出问题,其出路何在?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刘志彪认为,长江流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是水污染势头不能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刘志彪说,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早在1986年就已编制完成,并纳入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编制配套的区域规划,有些城市在编江段规划时没有考虑与干流规划的衔接,其制定的原则和标准与总体规划不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流域缺乏能统一管理、监督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的权威机构和相应法规,因而无法在流域内统一实施水资源规划和保护管理,导致污染从上游向下游转移,非法排污加剧,甚至是“以邻为壑”现象时有发生,水污染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针对长江两岸石化产业布局杂乱无序的状况,2014年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王明志撰文称,各地在上马石化化工项目时,虽事先进行了园区规划、环境评价、安全评估,但主要是单个项目或园区的局部影响来评估,没有统筹考虑整个长江水系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运输系统承载力,当前亟须从国家层面对沿江石化化工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布局,要规范沿江两岸化工园区发展,优化沿江石化、化工产业布局。

王明志认为,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要抓紧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定位,率先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合理的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全面统筹沿长江石化产业布局,加速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沿江石化产业发展水平,是在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过程中加强长江水资源保护的必然选择。

最近几年,江苏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与推动下,积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建设沿江优势产业集群,按照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打造新经济支撑带的战略部署,围绕“升上去、淘汰掉、做得大、留得住、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与方法,贯彻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和集约集聚的原则,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打造长江经济带江苏段传统重化工业的转型升级版,打造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取得了丰硕成果。

比如打造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江苏以南京、无锡和镇江三地为重点,对接国产大型飞机项目,打造沿沪宁线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集群;以南京和常州两地为重点,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以南通、泰州、扬州、镇江四地为重点,建设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以南京、苏州和无锡三地为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新型电力装备等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

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

重化工业应在沿海地区布局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刘志彪: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将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放在压倒性位置,无论采取多么严厉的环保政策都不过分,老百姓都会举双手赞成。第一,长江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地理维度看,长江横跨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通过下游经济发达的上海、江苏等带动中上游地区发展,这是实现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极佳模式。第二,过去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向东,“一带一路”战略则是向西、南,而长江将两者有效联系起来,打通中国对内和对外发展两个关节,形成了战略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第三,这也说明最高层对长江流域污染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说明长江流域污染已经威胁到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经济周刊》:2003年江苏布局沿江大开发以来,全省重化工业的80%以上建在长江两岸,再加上以前布局的各种化工生物制药项目,造成长江下游污染严重,您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事实?

刘志彪:过去一轮发展重化工业的浪潮和竞赛,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和体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规律。从经济学原理看,能源重化产业的成本中运输成本占比高,而水运成本最低,因此选择既靠近消费地和市场,又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的水运方式,就成为这些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因而在产业布局上沿长江流域进行配置就是必然的。

加速发展重化工业,是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无法回避的选择。这是由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从温饱向小康转变,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模式对应的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小康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以满足民众机能性和便利性需求的、具有规模经济性质的耐用消费品,属于“住、行、用”范畴,涉及房地产、建筑、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行业,与之关联的行业是钢铁、化工、石化、重型机械等产业类别。所以,小康社会来临意味着这些行业和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在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道路面前,新一轮重化工业必须首先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需厘清两个复杂且易混淆的思路:第一,工业重型化工业不等于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当下德国、日本的重化工业发展表明,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的联系。第二,重型化工业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石油化工工业,但重化工业不完全等同于石化工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重化工业的主要构成因素是机械电子工业,尤其是其中若干有限种类的耐用消费品。

这说明,中国开发长江流域和海洋经济,可以重点选择对原材料和资源能源依赖较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石化类产业则应该在高起点的环保法令下,进行最严厉的控制。

《中国经济周刊》:江苏有沿海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您认为将沿江能源重化产业向沿海适度转移,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吗?

刘志彪: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指出,那些主要利用进口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海沿边地区布局。有序推进城市钢铁、有色、化工企业环保搬迁。

从世界各国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央对优化产业布局的基本要求来看,在广大沿海地区集中布局“大运输量、大用水量、大耗电量、大消耗量”的临港重化工业是适宜的。目前中国钢铁、石化等所需基本原材料,如石油、铁矿石等,多数要从海外进口,把石化工业以及直接关联的加工类产业集聚在沿海地区,是现实和科学的安排。这种布局有利于在现代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建设环保设施,对这些产业固有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

《中国经济周刊》:江苏镇江扬中市作为长江上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城,一直注重对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宁愿留白也不随意开发,成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典型案例。最近,该市引进的“波特城北斗智慧长江服贸融总部”项目,要在长江下游打造一个为长江全流域服务的总部基地,被列入2016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名单。对此,您怎么看?

刘志彪:扬中市对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式开发有先见之明、值得赞赏。他们打造的总部基地项目也是长江下游未来要重点发展的方向。沿江各地不能把长江流域的开发,简单看成是对长江黄金水道运输功能的利用,仅仅做运输带的资源配置工作。

长江流域是一个经济带而不仅仅是一个运输带。长江流域的开发,是要开发沿长江流域的经济功能。要利用长江流域人口集中、市场集中、产业集中、城市集中的“四集中”优势,通过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开发及信息一体化,通过统一市场和连绵城市群的建设,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和重组,充分发挥长江流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将其发展成为中国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的巨大的经济带。

如果把长江开发仅等同于运输功能开发,是贬低长江开发的真正价值,也会毁了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水资源只是一个符号,更多应该进行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条贯穿整个长江流域的高速铁路,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江流域的城市人口聚集,产生城市化需求,从而拉动信息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拉动新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实现市场一体化和制度的协调,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经济创造新的起飞条件。同时将长三角一般性制造业往中上游转移,长三角地区未来要成为总部经济区域,以服务经济为主体,打造长江经济带江苏升级版,构建长江下游的服贸融高地和总部经济基地,这才是对长江的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化工长江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长江掠影
学生作品
纳滤膜在盐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思路浅述
浅谈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黄帝战蚩尤
长江8号
长江8号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