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三年危急值数据纵向分析及护理人员的知晓情况调查
2016-03-02方晓玲陈君钟春霞
方晓玲 陈君 钟春霞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NICU,广东 广州 510282)
·调查报告·
新生儿科三年危急值数据纵向分析及护理人员的知晓情况调查
方晓玲 陈君 钟春霞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NICU,广东 广州 510282)
目的 通过纵向分析危急值数据,了解危急值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完善危急值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科2013-2015年度的危急值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同时问卷调查护士对危急值的知晓情况。结果 3年间共报告3 951例危急值,占比较高的检验指标为血糖、血钾、血培养、血钙及APTT。血常规中PLT以及Hb以低于检测阈值为主,血生化中Ca2+、Na+、Glu以低于检测阈值为主,而血K+和TBil以高于检测阈值为主。不同年度间确认时间有降低趋势(P<0.05)。50%的调查对象可以正确回答8~10个常用检验指标的危急值阈值,60%熟悉掌握危急值处理流程,95%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急值对于临床诊疗工作意义重要。结论 定期回顾性分析危急值数据,有助于临床诊断以及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
危急值; 新生儿; 护理人员
Critical value; Neonatal; Nursing staff
危急值(Critical value)也称为紧急值或警告值,其定义为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存在病理生理紊乱,如不及时进行适当的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生命[1-3]。新生儿疾病病情变化快,危急值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理,对尽早发现危重新生儿,提高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4]。目前,国内针对新生儿科危急值数据的纵向分析未见报道,本次研究对我院2012-2015年新生儿科的3 951次危急值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危重新生儿危急值的种类及分布规律,同时调查医务人员对其的知晓情况,为危急值制度完善、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院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纳入标准:(1)已取得执业证的在职注册护士。(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工作年限<1年。(2)离开护理岗位时间>1年。调查对象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6岁,均为女性;主管护师2名,护师10名,护士8名;学历中,本科占40%,大专及以下者占60%。
1.2 方法 调查问卷是由我院儿科医生、护士长等查阅相关研究文献[3, 5],共同制订的“医护人员对危急值知晓情况问卷”,包括10个常见检验项目阈值范围、危急值的临床意义、是否熟悉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等。
1.3 资料收集 (1)调查共发放问卷22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91%)。(2)危急值数据:利用检验科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导出本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新生儿科的检验危急值数据,其内容包括检测日期、标本号、危急值项目、结果、报告时间等。
1.4 资料分析 (1)调查问卷中阈值范围及临床意义项目的作答情况由专家判断正确与否,统计正确回答的人数及比例;是否熟悉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项目分为熟悉、一般及不熟悉,统计各自所占的比例。(2)危急值指标及阈值设置见表1,本次研究定义2012年10月1日-2013年9月30日为2013年度,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为2014年度,2014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为2015年度。确认时间为LIS系统发出危急值提醒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确认收到危急值提醒的时间间隔。
表1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危急值指标及阈值
2 结果
2.1 不同年度危急值构成比较 见表2。
表2 不同检验指标占报告危急值的比例比较 n(%)
表2共纳入3 951例危急值报告,其中危急值发生率最高检验指标分别为血糖、血钾和血培养。不同年度间危急值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77,P<0.001),2013、2014年度发生率较高的检验指标为血糖、血培养和血钾,2015年度为血糖、血钾、血钙及APTT。
2.2 危急值与阈值对比的比较
2.2.1 血常规、血生化指标 血常规中报告危急值的指标为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不同年度间各指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54,P=0.299),其中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以低于检测阈值即血小板重度减少、严重贫血为主,而白细胞高于、低于检测阈值的比例基本相同。血生化的各指标在不同年度间分布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5,P<0.001),血生化中血钙、钠、糖以低于检测阈值为主,而血钾和总胆红素以高于检测阈值为主,见表3。
表3 血常规、血生化危急值构成的分类比较 n(%)
2.2.2 凝血功能及其他指标 不同年度间凝血功能各指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3,P=0.702),其他指标的危急值与阈值比较,均以高于检测阈值为主,见表4。
表4 凝血功能及其他指标危急值构成的比较 n(%)
2.3 危急值确认时间比较 见表5。
年度确认时间/minFP201330.6±10.1201411.5±8.5164.91<0.00120155.1±4.6*
注:*两两比较P均<0.01。
2.4 危急值出现时段 见表6。
表6 危急值出现的时间段比较
注:*2013年度分别与2014/2015年度比较P<0.01,2014和2015年度比较P>0.05。
2.5 危急值知识的掌握情况 见表7。
表7 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对于危急值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讨论
3.1 新生儿科危急值制度的重要意义 危急值出现时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及时得到检验结果,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否则将失去最佳抢救机会[6-7]。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科学合理制定与实施,能够有效的传送危急值数据,保证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诊疗的及时性,同时增强临床医生主动参与临床诊断、处理的意识[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我院新生儿科2013-2015年度分别有1 478例、1 234例、1 239例危急值数据,其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比例为血糖、血培养、血钾、血钙及APTT,分别对提示低血糖、重度细菌感染、严重的离子紊乱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由此提示应该加强对于这几个方面危急值的意义、提示疾病谱及如何正确处理等方面的人员培训工作,使得医护人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掌握临床处理流程。同时本次研究对危急值与检测阈值的关系进行分析,血常规中PLT以及Hb以低于阈值为主,WBC高于、低于检测阈值的比例基本相同。血生化中Ca+、Na+、Glu以低于检测阈值为主,而K+和TBil以高于检测阈值为主,可以进一步提示常见检验危急值发生的方向,有助于培训过程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3.2 不同完善危急值的制度建设 我院建立危急值制度后,根据各科室实际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了对应的奖惩制度,明确危机值报告中各级人员的责任[7]。对于危急值确认时间的分析中显示,2013-2015年度医护人员确认危急值报告的时间不断缩短,危急值的管理及处理逐步纳入诊疗常规中。同时不断完善了新生儿科危急值自动化报告系统,不断缩短危急值处理、报告时间,提高了时效性,而且危急值自动化报告系统使危急值结果存档更加规范,便于追溯和分析。
3.3 加强危急值处理的相关培训 临床医护人员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及时、正确处理是危急值管理的核心和目的[9-10]。如果要达到以上目的,首先要通过广泛的培训与宣传制度,确保不同层次临床医护人员熟知危急值报告的临床意义,包括常用检验指标危急值范围以及临床意义、处理。本次研究显示有15%的调查对象仅可以正确回答0~4个常用检验项目危急值阈值,可以正确回答8~10个常用检验项目危急值意义的调查对象占50%,对于危急值处理流程熟悉的调查对象仅占60%。由此提示目前我科危急值的相关培训不足,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培训。
危急值的应用对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医院诊疗水平的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临床护理人员高效、准确的处理危急值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1] 周炯,范靖,黄鹂,等. 危急值管理与患者安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200-202.
[2] 陶小冬. “危急值”报告制度在患者安全目标活动管理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8):69-70.
[3] Mosallam R, Ibrahim SZ.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at Egyptian laboratories[J]. J Patient Saf,2015.
[4] 罗霭华. 儿科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11,22(2):41-42.
[5] Geaghan SM. Critical values for the maternal-fetal unit, fetus, infant, child and adolescent: bilirubin reporting practice in North American Children's hospitals as a paradigm for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assessment[J]. Clin Biochem,2011,44(7):483-484.
[6] 陈金有. 确立检验科危急值及危急值报告制度对临床的重要性[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1047-1048.
[7] 崔寒英. 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建立及危急值报告的意义[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240.
[8] 周炯,范靖,黄鹂,等. 危急值管理与患者安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200-202.
[9] 曾蓉,王薇,王治国. 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4):380-381.
[10] Doering TA, Plapp F, Crawford JM. Establishing an evidence base for critical laboratory value thresholds[J]. Am J Clin Pathol,2014,142(5):617-628.
方晓玲(1982-),女,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新生儿疾病护理
钟春霞,E-mail:zhongchunxia1@163.com
R471
B
10.16821/j.cnki.hsjx.2016.19.023
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