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课堂”为什么“阳光”?

2016-03-02刘晓丹

新课程(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因材施教阳光

刘晓丹

(辽宁省大连经贸高中)

“阳光课堂”为什么“阳光”?

刘晓丹

(辽宁省大连经贸高中)

“阳光课堂”是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并不断探索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可行、有效,其主要原因是易于多元智能互补与发展,易于因材施教,符合人的心理需求规律等。

“阳光课堂”;智能互补;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阳光课堂”是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并不断探索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展示、讲解、质疑,从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格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经过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那么“阳光课堂”为什么能够“阳光”起来呢?笔者总结、反思,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阳光课堂”易于多元智能互补与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是当今被普遍认同的教育理论之一。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高中阶段的每个学科对人的智能的要求和培养都是有所不同和侧重的。而在我校的“阳光课堂”上,每种智能强的学生都能在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或方面有表现的机会,比如,在逻辑/数理智能方面强的学生,可以在数学课上给其他同学解题;而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魅力;善于表演的学生,可以在课本剧表演中展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体现……总之,“阳光课堂”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教会了其他同学,而且促进自己的发展,提升了自信心,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阳光课堂”中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做法恰恰易于做到这一点。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尽量分配学科优势不同的学生,因此在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展示讲解等环节,不仅有利于智能优势和弱势的互补,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学生人际智能的培养。而小组展示,加分比较,又激发学生创新,发掘潜力。而同学之间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实现良性循环。

二、“阳光课堂”关注差异,易于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我校“阳光课堂”有利于我们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在“阳光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展示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各个学生的情况,相应地采取适合的有效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其不足快速得到弥补。“阳光课堂”就是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充分发挥的舞台,也是学生不足点得到及时弥补的医疗室。比如,有个学生高一刚开学的时候发言很积极,但是多数时候都说不到点上,逻辑也比较乱,但是老师始终鼓励他,结果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该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幅提高,并在月考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让大家刮目相看。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各组书写欠佳的学生到黑板板书,让不爱表达的学生承担讲解的任务等,经过多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有提高,学生也就会更加自信,更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三、“阳光课堂”以人为本,符合人的心理需求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等。

我们的学生现在几乎衣食无忧,低层次的需求基本都已满足,而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这些高层次的需求则是极为渴望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或者少有表达交流、展现自我等机会,也就是说那些高层次的需求在传统教学课堂中难以得到满足。而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乐于表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阳光课堂”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表达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对自我的认识有了空间,能够尽自己所能发挥潜力,得到小组的认可和同学的认可,自然也就更加自信、乐观。

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作为一名亲力亲为“阳光课堂”的一线教师,我在实践中亲眼目睹了“阳光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改变。现在,我努力践行着“阳光课堂”教学,并享受着它带给我的快乐。

当然,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我校的“阳光课堂”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我们将会在实践中继续总结、修正,使之更加适合教育教学。

[1]叶谰.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陶西平.为课程改革取得新进展而努力[J].基础教育参考,2005.

[3]程刚.心理学[M].辽海出版社,2000.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因材施教阳光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走在阳光路上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