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实践困惑及其反思
2016-03-02贺洪丽杨曼
贺洪丽,杨曼
(1 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 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慕课的实践困惑及其反思
贺洪丽1,杨曼2
(1 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 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在“互联网+”背景下,“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发了一场全球性教育革命。但在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世人对它的质疑和困惑一直存在,因为慕课遭遇了高报名低完成率的实践危机,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低的尴尬,受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挑战,不能满足边缘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等。这些都亟需解决。只有认识到慕课不是唯一、万能的教学模式,不能孤立、表面地看待慕课,“课程搬家式”的慕课模式并不能使教学达到高效,慕课的精髓在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才能辩证地看待和解决慕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慕课 实践困惑 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信息技术逐渐掀起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浪潮。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催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慕课以成本低、大规模、多学科、个性化、开放化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对各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的再造带来“破坏性的创新”,影响力巨大[1]。EDX总裁认为,慕课已经显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斯坦福大学校长甚至将慕课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3],威力席卷全球。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慕课对于现代教育的实用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的出现促进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和教学的高效化,世人对它的评价是至高的,对慕课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2012年是全世界的“慕课元年”,在“互联网+”时代,慕课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教育革命浪潮,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到全球,并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众多国家或地方将其作为教学方式与课程改革的首选发展方向。然而,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世人在对其赞许的同时,对它的质疑和批判也一直相伴随行。
人们对慕课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担忧是慕课不断遭遇质疑和批判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实践中,注册慕课的学习者人数众多,但真正完成慕课学习的人很少,慕课实施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慕课学习者在结业时会面临就业市场的筛选,而由于现代社会对慕课认可度不高,慕课结业者的市场竞争力差,频频“折戟沉沙”等。因此,对于慕课,我们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要对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理性、客观地认识和反思慕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迎接慕课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创设一个更优、更适合的平台。
二、慕课的实践困惑
(一)慕课遭遇高报名、低完成率的实践危机
慕课在理念和技术层面上都高度契合教育的现代化指向,但注册学习学生的高报名低完成率是慕课的一大软肋。以斯坦福大学的Udacity公司的开课为例,完成率仅有5%至16%,而通过率更低。无独有偶,2014年初由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我国首批4门课程,约6万人注册学习,然而,从其中的一门课程“数学之旅”来看,最后只有3%的人拿到了“结课证书”。有研究者曾对慕课中文用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研,调查发现,在中国用户中,选择1门慕课课程学习的人有29%,选择了2或3门的有43%,选择4到10门的有25%,但到最后只有6%的用户完成了所选的全部课程,16%的用户所选课程完成不到一半,67%的用户一门课程都没有完成[4]。
毋庸置疑,慕课课程的高报名率让慕课的创始人、支持者和课程开发者认为“慕课将全面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撬动教育变革的支点”[5],但上面这些数据引起了人们对慕课的质疑,慕课实践会像预想的一样顺利吗?慕课课程的完成率低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从主观上讲,有研究者在关于“慕课课程完成受阻的原因”调查中,答案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可以真正投入的时间有限(占59%)、缺乏耐心和毅力(占55%)和语言存在一定的障碍(占55%),从客观上讲,慕课的推广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电脑、电费、网络等都缺乏基本保障,以及目前有效的网络课程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难以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成为慕课传播与推广的阻碍。所以,如何实现报名率和完成率的“双高”是慕课实践过程中的一大困惑。
(二)慕课面临社会认可度低的尴尬
据研究者调查,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组建的EDX公司曾挑选了868名优秀的学习计算机慕课课程的学生,推荐给多个世界有名的科技公司(谷歌、SPA、亚马逊等),结果得到面试通知的只有3名学生,最后无人被真正聘用[6]。试问,掀起世界教育浪潮的慕课为何会面临如此艰难的社会处境?
根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公司招聘更倾向于有传统教育经历的毕业生。某大公司负责招聘的官员解释道:“在实体学校里上课的学生与身边的老师、同学都有更自然、更直接的交流和接触,这样可以学到许多课程知识以外的东西。为此,我们公司招聘时可能就更倾向于接受一个从普通实体高校毕业的,而不是一个上过各种名校在线课程,拿到优秀成绩,却没有经历过现实大学生活的学生。”[7]如此可见,就业市场看重文凭,更看重求职者的能力、素质和修养。慕课平台汇集了海量世界一流名校名师课程,但取得的在线课程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对于刚刚兴起的慕课,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会如影随行,就业市场上的社会认可度低也会是其实践、推广过程中一直要面临的问题。
(三)慕课受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挑战
有一些人认为,慕课仅仅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传统教学内容搬到了网络上,利用网络的大规模性和时空无限性,掀起的一场“短时炒作”而已,其所运用的新型教学方法也只是将传统教学法“披上”了先进互联网技术的“外衣”。慕课支持者觉得这些都是对慕课了解甚少或持有抗拒心理的人群的主观想法[8],不过我们的确也需要对如此新颖的慕课去做一些审视。慕课能否突破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是慕课现在和以后都要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传统课程,慕课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以视频课程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慕课视频制作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目前盛行的主要有录屏式、表演式、摆拍式、虚拟演播厅式等,每节课都是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重难点突出,在理论上符合心理学和认知学的科学要求[9]。这些短小精悍、新颖而有趣的视频设计为提高慕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深入挖掘它们的本质,都是传统、单一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式的沿袭,仍然是教师讲授知识的“独角戏”,授课形式缺乏创新。在素质教育的呼唤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情感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成为世人的追求,慕课支持者和开发者也应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致力于探究式、对话式、实践式等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创新。
(四)慕课不能满足边缘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自主、开放是慕课的显著特点,传统网络课程的学习一般对学习者有诸多条件的限制,而慕课则最大程度地打破了这些束缚。只要有上网设备和网络,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突破年龄、学历、地区等限制,免费注册,共创、共享学习资源,自由安排和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进度以及评价方式,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很多人认为,慕课是落实“以学员为本”教学理念的平台,它强调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和人格,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促进了学员的个性化发展,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变革,真正凸显了学习者作为行为主体的价值和意义。
但由于慕课兴起的时间较短,其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一方面,目前的课程开发者以世界顶端高校名师为主,他们设计与开发的课程主要是面向有一定知识基础和背景的学习者,一些边缘群体的需求被忽略;另一方面,在“慕课大潮”中,一些人“凑热闹,追时尚”,觉得流行的都是被需要的,课程设计与开发都盲目跟随大流,没有顾及到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对此,我们有必要去反思一下现在的慕课真的做到了其所标榜的公平化、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吗,还是打着慕课的幌子,实质上只是传统网络课程的代名词?
三、反思
一百多年前,远程函授系统在高等教育领域曾经历过一场“革命”,历史学家曾写道:“远程教育的机制可以将教育的甘霖带给祖国的不毛之地。”[10]但在远程函授系统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障碍,百年之后,函授还只是正规教育一个微小的补充,最后以失败告终,沦为一个泡沫。现代慕课作为远程函授教育的延续和发展,要避免“昙花一现”的历史重演,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促进慕课的可持续发展。
(一)慕课不是唯一、万能的教学模式
慕课遭遇高报名低完成率的实践危机,这值得我们深思,但必须考虑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因素,因为世界人口众多,民族各异,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化需求也截然不同,这都会对慕课产生影响。慕课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国,选择慕课是因为慕课的开放化、便捷化、个性化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发现所选课程并不太适合自己而选择放弃,此类现象是真实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慕课并不是唯一、万能的教学模式,它只是顺应时代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的、有旺盛生命力的教学方式。学习者选择何种课程和教学方式是自由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需”,所以,作为慕课的支持者和设计开发者要理性、客观地看待慕课的高报名低完成率这一现象,不断完善慕课课程体系与管理系统,力促报名率和完成率“双高”的实现。
(二)不能孤立、表面地看待慕课
慕课面临社会认可度低的尴尬,就业市场上的频频“折戟沉沙”是慕课结业者的痛楚。有些人质疑慕课的实用性,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纯网络化的在线授课模式让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知识与思想交流,影响学习者知识的内化、迁移以及精神文化的积淀、发展。就业市场对慕课学习者的认可度不高,毋庸置疑,慕课自身肯定存在某些局限和缺点,但我们不应该把失败的矛头仅仅指向慕课,还应该将其置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目前慕课是新生事物,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管理系统等都亟待完善,受社会质疑、市场上“惨败”都情有可原,但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在现在,“虽然在招聘环节中上过慕课课程只能做加分项,无法做得分项。但再过一段时间,慕课的优秀结业者荐举体制会逐渐完善和成熟,市场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们也会制定一些相应的招聘准则和流程,用来选拔上过慕课的学生”[11]。这是对一位人事部管理者的采访记录。所以,不能孤立、表面地看待慕课,我们可以将其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分析社会对慕课的认识和定位,不断完善慕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慕课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三)“课程搬家式”的慕课模式并不能使教学高效
有些人认为慕课只是将“线下”课程搬到了“线上”,沿用的仍是单一、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育并无变革性作用,可见,慕课受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挑战。对此,慕课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先进互联网的优势,强化慕课的交互性,突破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授”到“学”权力关系的转变,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首先,慕课平台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内外部环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员去思考、敢发问,激励学员参与互动,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自觉自愿去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其次,通过慕课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成立学习小组,让每个学员都有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合作;最后,慕课要提倡“以学员为本”的教育教学方式,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需求自己掌控学习的内容和进度,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新型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四)慕课的精髓在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网络教育的一大特征是广泛性,人员和地域的覆盖面广,同时这也是它的弊端所在——对象“泛”化,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学习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传统的网络学习中,机械化、流水线式的授课是教学模式的主形态,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被忽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因素被完全忽视。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就要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一方面,慕课要使用自动化的网上学习与评估系统给予学习者及时的回应,便于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进度,真正实现教学个性化;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要及时进行思想交流、问题探讨与解惑,凸显对人类情感的重视和尊重。情感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道德、价值观都会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影响,其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科学和技术都不是非人格的宇宙的力量,它们只能在人类欲望、预见、目的和努力的媒介中起着作用。”[12]不忽视人的需要和情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所以,慕课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回归人性,真正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1]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2]李曼丽,张羽,叶赋桂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38.
[3]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3.
[4][6][7][11]汤敏.慕课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718-719.
[5]徐建华,姜君.我国基础教育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8):34-38.
[8]兰国帅,王岚,李慧娟等.“MOOCs”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高教探索,2015(2):20-25.
[9]郭邵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10]立文.慕课搅翻课堂?[J].中国电信业,2014(8):28-29.
[12]贾林,李永义,黄秋平.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123-124.
(责任编辑:平和光)
On the Practice Confusion of“MOOC”and Its Reflection
HE Hongli1, YANG Man2
(1InstituteofSpecialEducation,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China;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andEducationalScience,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China)
As a new wa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OC” leads to a global education revo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Since the date of its birth, 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while the questions and confusion to it have been accompanied. “MOOC” experiences the practical crisis of high registration—low completion rate and faces the embarrassment of low social recognition. It is challenged by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an not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marginalized groups. These ar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which need to solve. We should realize that “MOOC” is not the only and universal teaching mode,we can not treat “MOOC” separately and outwardly. The “course moving”model of“MOOC”can’t make teaching efficient, the essence of the “MOOC” i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users,then we can solv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MOOC” dialectically.
MOOC; practice confusion; reflection
2016-09-07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个性化教师培训研究”(BCA150024);2015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教师培训课程范式的转变与微课建设的互促作用”(2015-JSJYZD-069)。
贺洪丽(1982-)女,山东临沂人,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杨曼(1991-),女,河南信阳人,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G434
A
1005-5843(2016)12-0124-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