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专业核心课程 培养跨专业研究生
2016-03-02郭必裕
郭必裕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强化专业核心课程 培养跨专业研究生
郭必裕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读研过程中欠缺的本科知识,科学、有效地弥补不足,促进研究生专业知识与本科专业知识的衔接。基于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分析了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由于本、硕知识脱节造成的读研过程中基础的认知结构和专业思维能力欠缺的情况,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读研与补本的冲突,指出应从核心课程的功能,本、硕课程的衔接,专业思维能力的养成等方面,设置跨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贯通本、硕核心课程,精准锁定跨专业研究生应补修的课程,实现跨专业研究生的精细化补缺,并进而提出了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措施。
跨专业读研 核心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
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员中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专业的[1]。本研究中的跨专业研究生是指硕士研究生,他们由于硕士与本科专业的差异,造成学习困难、基础不牢固。如何优化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克服读研期间的水土不服、弥补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期间本科专业知识的欠缺,成为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跨专业学生读研与补本的冲突
跨专业研究生的本科背景与硕士专业的差异造成了其学习中知识的脱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层次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一种分段式培养模式。“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是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一般是在一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的[2]。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基于一定的基础,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学术造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课程前后的逻辑关系。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按层次的形式组织起来的诸多类属者。类属者即概念或观念,众多的类属者按层次组织起来就是认知结构[3]。从课程角度看,专业课程一般是建立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按照构建主义理论、遵循认知规律而构建的。在课程设置中,后续课程是前续课题的拓展和延伸,课程的相关性、延续性决定着课程的连续性,而课程前续与后续关系决定着课程体系安排的先后顺序。从学习角度看,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4]。跨专业研究生由于本、硕专业的不同,专业知识学习缺少必要的本科基础,缺乏后续课程学习所需的认知结构,只能部分内容通过强行记忆和机械学习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顺应性迁移,从而造成知识迁移能力低、理解能力弱、学习能力差和学习效率低的情况。
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往往是“两基础一综合”,如根据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第三十三条规定,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都要考两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综合,跨专业考生要围绕指导大纲学习或复习所报专业规定的课程,由于潜心努力、突击速记,这种应试学习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通过强记、速记在脑海中形成印象,对知识体系没有深刻的理解,没有经过实践的体验,替代不了相应的本科专业学习所构建起来的知识结构。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结构包括多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实验、实训等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专业思维模式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跨专业读研的学生,没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掌握的仅限于入学考试前突击学习的“碎片化”知识概念,这必然会出现对专业领域学术话语不熟悉、基本概念不清晰的情况。因此,难以形成读研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框架及应具备的思维模式。没有基本的知识结构,“进入研究生学习后,面对一个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专业,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都不在头脑里,基础赶不上本专业的学生,更谈不上研究了,写文章的时候困难就更加明显”[5]。“跨专业研究生在专业知识结构、知识积累上有所欠缺,导致跨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消化不良”[6]。跨专业研究生由于本、硕专业的差异,导致其不仅缺少基础知识的学习,也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没有构建起相应的专业思维能力。而专业思维能力是在专业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能力、缺乏实践能力等严重制约了他们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7]。专业思维能力是研究能力的核心,跨专业研究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巩固和强化,更需要针对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探索。跨专业研究生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里所指的专业知识,不只是入学考试的一两门专业课程,而是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专业课程群。因此,专业思维能力的欠缺必然阻碍跨专业研究生提高研究能力。
跨专业学生既要读研又要补本,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必然产生读研与补本的冲突。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是本科专业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教育。跨专业研究生应进行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习,为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完成一定层次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但是跨专业研究生为了能顺利地学习专业知识,必须补修研究生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如果研究生课程体系含有大量本科课程,必然会导致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述,一些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模糊了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使得硕士生教育呈现出'本科化'趋势”,出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本科化”倾向,特别是出现在教学内容上,不少学生读研之后又重新学习本科阶段的课程,并且其教学内容相差不大[8]。“研究生教育中,部分课程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于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作平面式的扩展上,没有突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9]。研究生阶段进行本科课程的教育,削弱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所以,跨专业研究生既要补修本科专业课程,又要慎防本科化。为此,跨专业研究生补修本科课程必须做到精准、科学。
综上,由于原本科专业背景与研究生专业的不同,造成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缺乏本科专业基础。虽然研究生入学考试会考到两门专业综合,但专业综合的入学考试并不能代表研究生的专业思维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研究生培养应主要学习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本科课程将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间的矛盾成为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核心课程是化解跨专业研学读研与补本冲突的重要举措
跨专业研究生教育必须把握好开设研究生专业课程、补修必要的本科课程、防止本科化的度。在不影响整体研究生专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课程、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来弥补跨专业研究生本科专业知识的不足,才能不影响研究生正常的教学计划,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此,精选补修的本科课程显得尤其重要。“核心课程是构建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是研究生进入后期研究的必备条件,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10]。这些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必不可少的本科课程构成了进行研究生学习的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少而精”,为研究生准确地提供补修课程的依据。研究生教育虽然实行的是学分制,但大多是学年学分制。学术硕士大多是三年制,以核心课程所确定的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可以有效地克服在学制一定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还要补修本科课程的矛盾。研究生培养有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课程,本科生培养也有本科生培养的核心课程,将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区分开来,可以击中要害、抓住主要矛盾。因此,精简、高效、针对性强地选择核心课程,成为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弥补研究生专业学习所需本科专业课程的有效举措。
核心课程可以确保跨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核心课程是关于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核心的知识体系与经验结构的总称,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11]。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缺少的必需的本科层次课程,这些课程往往指向核心能力,对应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可以有效地啮合课程与能力,评判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度。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是在本科专业思维模式、解决问题方式的基础上着力于提高专业研究能力的教育。研究生核心课程可以确保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际上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或围绕研究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构成一定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跨专业学生要学好研究生层次的核心课程,就必须补修好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根据研究生专业的核心课程找准应补修的本科层次的课程,通过本、硕核心课程的掌握和贯通,促使学生掌握较为完善的、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一定专业领域的发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保证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核心课程是有效地帮助学制不同的跨专业研究生选择补修本科课程的重要依据。如上所述,在高校,根据研究生专业的核心课程确定相应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找到并开设跨专业研究生应补修的本科层次的课程后,跨专业研究生还应根据自身本、硕跨度精准地选择自己必须补修的课程。跨专业研究生本、硕专业的跨度并不相同,有的是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两个不同专业,有的是同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不同专业,根据自身原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差异程度进行补修课程的学习,将原本科专业课程群与研究生专业对应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群进行对比,没学过的即是需要补修的课程。
补修核心课程应包括本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跨专业研究生既要补修本科课程,又要进行研究生层次的课程教育,而研究生层次的核心课程应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此对应的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也应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事实上,由于本科层次的基础课作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如文、理、工、医各专业类别基本相同,主要是英语、计算机、政治等,所以核心课程主要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哪些是跨专业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这一问题,学生很难把握,需要学校根据研究生专业课程教育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筛选、确定每门研究生层次专业核心课程所对应的本科层次核心课程,最终确定3~5门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帮助跨专业学生弥补本科专业学习的不足,养成必要的专业思维能力。同时,这些课程的学习应在第一学期与研究生教育不冲突的情况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因为第一学期是研究生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期,第二学期往往是专业课程的学习期。
跨专业研究生只有掌握本、硕核心课程,才能真正成为研究生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只有建立起本、硕核心课程体系,学生根据自身原本科专业特点选择补修课程,建立起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有效地实现本、硕专业的衔接,确保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措施
(一)基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确定研究生层次的核心课程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等,其中必修课作为目标指向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支撑作用,而必修课又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以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建议将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作为研究生专业学习的核心课程。
(二)根据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选定每门课程的前续课程
确定研究生学习应具备的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全面开设这些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是跨专业研究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所必需的课程。当然,并不是每个跨专业研究生都必须补修,而是根据自身原本科专业的学习情况确定应补修的课程,构建起个性化的修学课程体系。
(三)跨专业研究生的补修课程应列为选修课
跨专业研究生在学制内所学习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所开设的必须掌握的课程。所以,必修课必须为研究生层次的课程,而选修课则是让研究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的课程,其与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本性的关联。而且,选修课并没有明显的层次性,作为跨专业研究生必需的补修本科层次课程,应列为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虽为选修,实为必需的补修课程。
(四)跨专业研究生补修的课程应给予相应学分
补修课程是为了跨专业研究生弥补自身本科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而开设的,也是其发挥原本科专业所长、培养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同时,补修课程的开设也是为了实现跨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所以跨专业研究生所补修的课程应给予相应学分加以认可。
[1]李中亮.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104-108.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30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3.
[3][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0,245.
[5]唐吟,毛晓红.跨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8):84-86.
[6]王建江,黄红军.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6-17.
[7] 胡燕.档案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探讨[J].北京档案,2009(12):22-23.
[8]阳荣威,胡陆英.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及其应对措施[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1-16.
[9]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72.
[10]赵昌木.谈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5):45-47.
[11]秦艳芬.高校核心课程建设及其制度架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1-135.
(责任编辑:申寅子)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to Train Cross-Discipline Postgraduates
GUO Biyu
(NantongUniversity,Nantong,Jiangsu226019,China)
The key of cross-discipline postgraduates’ training lies in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deficiency of undergraduate knowledge during postgraduate stage, making up for the deficiency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and accelerat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nection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ages. Firstly, the essay analyzes that the knowledge gap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ages gives rise to the lack of fundamental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us forms the conflict between pursuing the master degree and taking lessons during undergraduate stage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econdly, the essay sets forth that the training of cross-discipline postgraduates’ core competence should base on fundamental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transfixion of core curriculum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ages and accurately locking courses which are studied after school by cross-discipline postgraduates, which are finely fill a vacancy of training of cross-discipline postgraduates. Finally, the essay also supplies some measures on how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and train cross-discipline postgraduates.
cross-discipline postgraduate study; core courses; cross-discipline postgraduates
2016-08-21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我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衔接机制研究” (JGLX15_108)。
郭必裕(1965-),男,江苏如东人,硕士,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3
A
1005-5843(2016)12-0099-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