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的不同结局——《祝福》祥林嫂与《荷花淀》水生嫂的命运分析
2016-03-02◎冯林
◎冯 林
无名氏的不同结局——《祝福》祥林嫂与《荷花淀》水生嫂的命运分析
◎冯 林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孙犁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妇女形象,她们代表着中国最底层的普通农村妇女,无名无姓,依附着丈夫得到一个称呼。但是两位农村妇女的命运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祥林嫂最终沦为鲁镇的乞丐,在风雪中死去,孤苦伶仃,水生嫂却在抗战中逐渐成长,最后与丈夫并肩共同抗日。笔者从“XX嫂”这一称呼中分析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物命运,并从人物生活时代的大背景,生活小环境,夫权保护三个方面来分析隐藏在不同命运结局的背后的真正原因。
从古到今关注女性尤其是关注农村妇女命运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在鲁迅的小说中就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村妇女形象,例如祥林嫂,杨二嫂,七斤嫂等等,她们没有准确的姓名,有的依丈夫的姓名有一个称呼,有的甚至以出生时的体重数后缀一个“嫂”字来称呼,单单的是以“XX嫂”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孙犁著名小说《荷花淀》塑造了一个无名无姓的“水生嫂”,同样无名无姓,却有着不一样的命运结局。文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结合文本从“祥林嫂”这一称呼中分析祥林嫂的命运;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文本从“水生嫂”这一称呼中来看水生嫂的命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无名氏祥林嫂与水生嫂不同命运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从“祥林嫂”这一称呼中分析祥林嫂的命运
“嫂”字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名词,哥哥的嫂子:兄嫂,表嫂;②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已婚妇女:王嫂,张大嫂;③尊称军人警察等的妻子:,军嫂,警嫂。”[1]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在家庭中,对哥哥的妻子直呼嫂子,对于邻居或关系稍远一点的已婚女子,以丈夫的姓或者名加“嫂”称呼。鲁迅在《祝福》中写到:“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2]祥林嫂的称呼取现在汉语词典中的第二个解释,祥林嫂的丈夫叫祥林。根据文本说祥林嫂是中人的邻居,是卫家山人。古代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卫家山应该是丈夫祥林的家乡,所以祥林应该叫做卫祥林。”[3]根据古代社会同姓不能通婚的条例,祥林嫂不会姓卫,她是嫁到卫家山去的。《祝福》中说“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4]从中可以看出没有人关心祥林嫂姓怎么,其实不在乎祥林嫂姓什么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从祥林嫂嫁到祥林家的那一刻开始,她就从属于丈夫祥林。祥林嫂从一出场就已经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结局,她卑微得连最基本的人权——姓名都没有,她有的仅仅只是一个代表着丈夫的称呼。当祥林嫂改嫁贺老六之后,为什么依旧还叫她祥林嫂呢!《祝福》中说,“大家仍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仍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5]笔者认为“音调和先前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加重了对祥林二字的称呼。因为封建思想在鲁镇根深蒂固,在大家眼里祥林嫂嫁给祥林之后注定她这一生只能是祥林的人,从一而终的婚姻观,使祥林嫂改嫁成为一种罪孽,是不贞的象征。祥林嫂触碰到封建礼教的“高压线”,所以她注定被大家嘲讽,被大家愚弄,被大家鄙视,注定被封建礼教残害。从“祥林嫂”这一称呼中就可以看到祥林嫂悲剧性的命运。
二、从“水生嫂”这一称呼中分析水生嫂的命运
在孙犁的《荷花淀》中,寻遍全文我们都找不到水生嫂究竟叫什么名字,水生嫂这个形象在文中独立出现了十六次,十三次称她为“女人”,两次称它为“水生的女人”,一次称她为“水生嫂”。水生嫂也没有姓名,依据丈夫“水生”的名才叫她水生嫂,这与祥林嫂的情况一样。文中两次出现的“水生的女人”,在某种程度上就表明了水生嫂的地位低下,身处于男性霸权的社会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劳动妇女没有姓名权。《荷花淀》中写道,“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6]从中可以看出水生大男子主义思想,认为女人还是思想落后分子。男性话语代替了女性的思考,女性没有思想没有话语权力。但是水生在大男子主义思想下,同时也督促他的女人不断进步,“你要不断的进步,识字,生产”,水生嫂虽然没名没姓,但已经开始跨出愚昧的大门,开始识字,生产,接触新的思想,开始独立挑起家庭重担,成为家里举足轻重的一份子。水生嫂作为水生(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思想觉悟高)的女人,在丈夫的督促下不断的识字生产,思想受到丈夫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古代汉语大字典对“嫂”的解释:①哥哥的妻子;②也用对已婚妇女的敬称[7],从“女人——水生的女人——水生嫂”称呼的转变可以看出,“水生嫂”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人们对她的一种敬意。所以水生嫂在抗战中成长起来,成为了与丈夫并肩抗战的一份子。
三、祥林嫂与水生嫂不同命运背后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
“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了《彷徨》,其中收入鲁迅1924年12月至1925年12月所作的短篇小说11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伤逝》、《兄弟》、《离婚》。”[8]《祝福》写作时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高举反封建、反固有文化的旗帜,特别是批判专制主义军权和父权对于个体的压制。“新文化运动时期,男性知识分子大量涌现出解放妇女的言论,也可以作为其现实生活压迫感的出口,所谓受数千年遗毒之女子,被限制了自由,剥夺了人格,无法发展能力,这使男子也受了许多连带之苦。”[9]这表明知识分子提倡妇女解放运动的目的在于建设男性的理想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妇女解放问题不如说是男性社会改造问题。妇女解放并不是真正使妇女拥有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问题,所以这个时期探讨的妇女解放问题带有功利主义色彩。
“中国文化着重塑造妇女‘以顺为正’的性别传统,三从之义指示女子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它不仅仅是一项文化版图中性别教条,在实际的社会秩序安排上将妇女置于卑从地位。”[10]这种性别传统以中国文化为倚靠,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先进文化、女性思潮、平等自由思想传布中国,也无法对中国伦理文化进行彻底攻击。以儒家为核心所建立的宗法社会,强调天尊地卑、扶阳抑阴,贵贱上下等级制度在中国存在数千年,有深厚的社会生存土壤和稳固的根基,加上“保守派为了阻拦西方潮流冲毁中国社教大城,将女子作为一个个稳固不变的文化墙墩基座。”由于当时社会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功利性以及中国性别传统的根深蒂固,妇女仍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命运主宰权,没有话语权,没有地位与尊严。祥林嫂的卑微与命运的最后结局是可预料的。
《荷花淀》是孙犁在194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这时的社会环境较之于《祝福》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这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战争对于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加强,围绕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
抗战时期主要矛盾是敌我矛盾,全民抗战成为时代主旋律,妇女尽管地位低下卑微,但是在当时全民族抗战的政治路线上,妇女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在政治上到了一席立足空间。毛泽东指出:“只有妇女动员起来,全国人民也必然会动员起来,这是没有问题的”、“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11]1937年8月1日宋庆龄发表了《告全国妇女书》,她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姐妹们起来抗战,邓颖超也撰文指出,抗战的环境有利于妇女运动的发展,“妇女运动……经过统一抗战,在各阶层妇女中进行精诚团结,建立亲密的合作,集中注意,集中力量,去打击战胜日寇。”[12]在民族危急时刻,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抗日救亡运动,各种妇女救亡团体纷纷成立,妇女成了民族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继五四运动之后,妇女解放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正视,妇女解放的方向回归到了妇女本身,加上抗日救亡的需要,妇女地位和尊严相对而言得到了提高。
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为党服务的,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学”应该是党手中的一支军队,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解放区文学的总纲,解放军作家群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用作品表现解放区人民精神风貌和战斗豪情。文学作品中,不仅写到了男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如何成长觉悟起来的,也写了女性的成长经历。由于解放区对妇女的重视,制定各种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政策,所以女性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抗战的工作中,很多小说都描写了边区农村妇女是如何不断觉悟起来的。孙犁《荷花淀》中塑造的水生嫂形象就是众多农村妇女中的一员,她代表着中国农村妇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长,代表广大中国农村妇女地位的提升。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水生嫂能够迅速成长,并且与她的丈夫并肩抗战。
(二)生活小环境
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解放个性的呼声很高,但是祥林嫂生活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偏远的农村,这时的五四运动风潮远没有波及到这些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的生活呈现出一片暗淡腐败的景象,一片死寂,在那里生活的农民多是受封建礼教毒害较深或是旧意识负累沉重,没有觉醒的人物。在鲁迅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村庄”,例如:《祝福》中的鲁镇,《故乡》里的故乡,《风波》中的临河村庄等等,这样的生活环境充满着愚昧麻木落后的风气,这样的农村风貌已经积习多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死气沉沉。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村庄”注定遭遇悲惨结局。
然而,从祥林嫂到水生嫂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时候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样子,因抗战的需要,随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形势的发展,农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觉醒,广大农村妇女的精神面貌在党的照耀下,显示出了全新的革命性的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发生质的变化。水生嫂的生活环境较之于祥林嫂来说相对较好,水生嫂的命运结局比祥林嫂要幸运。
(三)夫权保护
祥林嫂在受到封建礼教侵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夫权的保护。若祥林没死,祥林嫂的一生都会随从祥林,不会再去触碰封建礼教的另一条“高压线”——贞洁观,祥林嫂就不会被逼改嫁。祥林的死使祥林嫂失去了依附夫权的条件,祥林嫂与祥林也没有儿子,这样祥林嫂的人生权利就落入了婆婆的手中,受婆婆的支配,婆婆因贪图金钱而逼迫祥林嫂改嫁,祥林嫂成了买卖品,没有了作为一个“人”基本的权利。贞洁的丧失使她不再被社会接纳。改嫁之后的祥林嫂在承受痛苦的同时又遭受了夫死子亡的打击,失去了依附儿子的条件,族权得以迫害她——遭到驱赶,从而彻底失去了依附夫权而得到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丧夫丧子,寡妇再嫁的生命经历使祥林嫂失去了可以生活下去的精神依靠和保护,因此她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侵害。相比丧夫丧子的痛苦而言,改嫁对于祥林嫂的精神折磨更痛苦。丧夫丧子,祥林嫂还可以在鲁镇凭借着自己的劳动自谋生路,而改嫁使祥林嫂不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连最起码的劳动机会和权利都没有了,这最终使祥林嫂失去了最基本的安身立命之所,她只能走向灭亡,结局只能是悲剧。
相对于祥林嫂的命运历程,水生嫂是幸运的。虽然水生嫂在家庭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但是水生依旧是家里的顶梁柱,而且水生又是“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代表着一种进步势力。水生嫂依附着丈夫而得到保护,再加上丈夫思想觉悟的熏陶感染,水生嫂的思想也会有一定的进步,致使人们在叫水生嫂的同时还带着一种敬意。水生嫂在受到夫权保护的同时,自己也建立了强大的保护伞,她积极投身战斗中,这是时代的潮流,水生嫂的举动顺应时代,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也为她自己赢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所以水生嫂由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与丈夫并肩作战的抗日分子。
结语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因时代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家庭环境,遭受了肉体与精神的摧残,饱受人间苦难,她在周围的麻木愚昧中寻找生的希望,可是封建礼教没有给她一丝苟活的机会和权利,她凭借着自己微薄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争,终于寡不敌众,走向了命运的悲剧结局。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因时代的不同,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给自己创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并且毅然地投身时代进步潮流,如火如荼地参加抗日解放事业。水生嫂的奋斗与坚持是靠着一股全新的思想指引,并且是一种全民族自觉的统一行为,其未来和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同为无名氏,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结局,一个是丑与恶的代表,一个是善与美的化身。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4][5]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胡俊国.祥林嫂姓“卫”吗[J].语文教学之友,2008,(9).
[6]王金亭.孙犁小说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7]徐复.古代汉语大词典(第一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刘勇主.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张慰慈.女子解放与家庭改组[N].每周评论,1919.
[10]柯惠铃.近代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妇女[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1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1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冯林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