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小学数学教法
2016-03-02苏永永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学区石峡小学
苏永永(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学区石峡小学)
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小学数学教法
苏永永
(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学区石峡小学)
我在农村小学执教近10年,一直担任数学教师。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让所教的学生喜欢你,爱听你上的数学课,就必须有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在数学课上使用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数学课像美术课那样多画图多制作,善于用肢体语言来表述和比划抽象的知识
课堂上自己经常通过画直观的图形、图画和自制各种简易模型来展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使学生看得明白,记得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动手做,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就认知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特征。如,在教学钝角三角形时,一开始学生对钝角三角形的高不容易画对。我讲授时,先不急着让学生在三角形上画高,而是先画一棵斜着生长的松树,然后问大家这棵树的高度怎么量?学生马上会知道从树顶到地面的垂直线段。接下来我把松树变成三角形的斜边,画出一个钝角三角形来,再让学生画出它的高。这时学生会根据刚才的启发,沿地面的这条边作延长线,很快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来。在此图示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讲解,学生印象非常深刻。记得有一次讲一道例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50平方厘米,求正方体的体积?讲解时,让学生先拿出课前自制的正方体,按常规老师要求孩子们认真观察,这样做有一部分学生肯定看一眼就抢着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往往容易出错。但是我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摸一摸正方体有几个面?都是怎样的面?学生在摸的过程中,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老师进一步启发: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是每一个面的面积,列出算式150÷6=25(平方米)。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继续摸这个相等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知道是正方形,同时根据面积算出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在摸的过程中学生还认识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正方体的棱长,这时候,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就容易多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当主角,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有的老师课堂上不敢放手,怕这怕那,孩子们只能听。我在数学课上放手让学生上台即兴把数学知识表演出来,或者“排忧解难”充当老师的小帮手。学生演得精彩自然,每个学生都很投入,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课上得轻松愉快。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事先让一个学生做好准备,上数学课时扮演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并摇着脑袋大声诵读圆周率3.1415……表演的同学很自豪,看的同学更是津津有味。看到同学们兴趣未尽时,我趁机提问:“祖冲之,你的圆周率是干什么用的?”“求一个圆的面积和周长都要用圆周率。”这时老师“顺藤摸瓜”,开始讲课就有意境和趣味了。有时候,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迫切的,老师要鼓励和引导。一次我承担全学区观摩课,内容是分数应用题。例题是:世界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1988年只有2000只,现在建立了保护区,丹顶鹤的数量比原来增加了1 5,问现在有丹顶鹤多少只?当我把例题讲完后,忽然有个叫李伊的同学主动站起来说,他能用游戏的方法给同学们再讲一遍这个例题。我不觉得突然,因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事,于是我很赞赏地请他到讲台上来。结果他像一个小老师一样,叫上来8个学生协助他,用简单的数字讲解了较复杂的算理,同学们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了起来。这让听课的老师很惊喜,但我心里明白,这与我平时课堂上放手让他们参与分不开。还有一次,我让学生自编应用题,有一个学生对我说,她能用唱歌的形式把编好的应用题唱出来。我一听很有创新精神,就同意了。只见她很自信,很快用自己优美的声音把应用题唱着表述出来,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不仅告知了自编的应用题,更重要的是在大家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很踊跃,都想代替我讲例题、讲概念,兴趣浓时,常常是一个例题,几个学生讲解,而且有时方法各不一样。
三、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要在启发中展开想象,把比较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在数学课上常常要求学生做到“四会”,即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会有表情地读数学应用题,会把数字和算式拟人化,会有离奇古怪的想法。数学课也要重视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多体验、多实践,积极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富有情趣和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逐步懂得知识的价值,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结合数学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尝试创新教学,积极探索和使用“探究、合作、启发”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
王丽.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5).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