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讨
2016-03-02吴月琴
吴月琴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关镇中心校)
基于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讨
吴月琴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关镇中心校)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每个小学生的必修课,加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方法是近几年使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也正是因为情境教学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因此,主要探讨了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情境教学;小学语文;运用
学生的学习问题一直是教育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学习现状,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才能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一、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境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事先根据课堂所讲的内容进行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中的内容都比较简单,但却是富有情感,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他们对情感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到位,但是如果置身于某种与生活十分贴切的情境中,对于作者表达的情感则体会得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学《穷人》时,整篇课文主要以“悲”字串联全文。文章的第七、八段落最能体现作者表达的情感,因而情境创设可以以这个为出发点。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内容,再选出几组学生进行课堂演练,展现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学生在情境演练的时候,从动作、神情、语气这几个方面准备,生动地展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练,深度揣摩作者的情感,一切景语、声语似情语,这些体会到的情感迅速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从读入手,创设情境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要多读多背,形成一种语文的语感。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读课文,都要尽量展现出作者的情感。(1)使用音乐渲染,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例如,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师在朗诵的时候播放古筝曲,教师随着乐曲声进行课文的朗诵,可以进一步体现出文章的美感。学生也可以在听教师朗诵的时候更加贴切地感受到“江南好”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念之情。接着教师需要适当介绍作者在写这首词时的背景,通过置身于情境当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音乐的加入会使整篇文章更富有美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2)表演读书。小学生本身就是十分爱动活泼的。例如,《回乡偶书》这一首诗时,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将作者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难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选择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出来。根据这一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展开联想,一边读课文一边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体现作者表达的情感,将表演展现得更加到位。通过进行这样的情境演练,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设置提问,进行情境教学
一个好的情境模式可以逐步将学生引入课题中,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在课堂上设置提问,逐层引入,也是一种不错的情境教学的方法之一。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置身于情境中,这样才能找到更加满意的答案。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得当,需要考虑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
在学习《绝句》这首诗时,先让学生多朗诵几遍,慢慢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慢慢地引导学生掌握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将诗中描绘的情感串联在一起,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比如,我们看到春回大地,柳树刚刚发出碧绿的嫩芽,两只黄鹂在高声地唱着,突然白鹭横空,而且列队飞翔直冲云霄的情境时,同学们,你们会想起哪句诗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设置这样简单的提问,不仅活跃了班级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白了整首诗的含义。教师在平常的课堂上就需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情境,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大有帮助。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展现教学情境
21世纪多媒体技术已经十分普及。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地展现文章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声情并茂、图文结合、有静有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参与感知,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性,将黄山景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一步感触黄山奇观,黄山的秀丽风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的联想,这对于课文感情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面对这样秀丽的风景,再去阅读文章,对于作者此时想要表达的感情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沈凤娟.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0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