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课题研究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
2016-03-02李晔
李晔
(山东省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
开展小课题研究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
李晔
(山东省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
校本教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深入开展了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活动,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确立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理论支撑下的问题解决模式及策略,并推广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一、构建研究模式
为了促进小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遵照科研课题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小课题研究“九步走”基本模式,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立项—制订方案—行动研究—得出结论—推广应用—发现问题—新一轮探究。
如,本学期我们进行的一个小课题研究——“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本来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无论是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还是考试,计算往往成为失分大项。抄错数、忘记进位退位、不会脱式、不会简算,应用题算式列对了,可是计算又出错了等等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我们就提出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发现,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速度大大下降的原因有很多,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粗心”“马虎”。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具体包括:(1)注意力不集中、时间短导致考虑不全、丢三落四;(2)轻视、畏难、懒惰心理导致浅尝辄止、考虑不深;(3)思维定式导致新旧运算法则、方法混淆不清;(4)知识负积累导致知识链脱节,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基本口算能力、估算能力欠缺;(5)计算习惯不好导致书写潦草,不及时检查和验算,不及时分析总结出错原因等。通过集思广益,我们提出了以下途径:一是加强计算教学,帮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二是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三是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四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细致、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认真演算、善于打草稿的习惯;优先简算的习惯;及时验算、积极检验的习惯;建立纠错本,独立纠正错误,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通过平行性习题加以巩固的习惯等。
事实证明,通过研究,教师明白了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原因,掌握了改进办法,并及时推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有提高。
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一是确立研究主题。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教学要求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隐性知识作为集体备课研究的小课题。如,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作者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作者用什么方法反映主题?小数计算教学需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突破由数到代数这一教学难点?如何建立植树问题解决模型等等。每单元提出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研究小课题,在集体备课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些小课题进行研讨,这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
二是改变备课模式。我们实施了“四、三、四”集体备课模式,即集体备课实行“四步走”,即:(1)自主研究。同教研组每人每学期选择一两个单元作为本学期主备内容,用一周以上的时间提前进行独立教材解读,包括确立研究小课题,围绕小课题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破,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课程资源如何开发等。(2)集体研讨。一人主讲,集体研讨交流,形成基本教学框架。(3)内化吸收。每位教师对基本教学框架进行个性化加工与调整,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应用到实际教学。(4)形成资源。一个单元下来之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同伴评议记录、自我反思、数据对比、课例分析、教学资源(包括教具、学具、课件)汇总交学校存档,供下一学年使用,资源共享。同时教研组备课与课堂教学做到“三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统一教学目标,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测试与补教补学。
三、改变磨课模式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打造了“围绕主题,以课为媒,同课异构,多次实践”的磨课制度,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节课的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制约因素很多,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解读、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呈现、探究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的应用、习题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等等,一次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因此我们对于每一节研究课,仅仅是围绕一两个小观测点进行深入研究。如植树问题一课,在系列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就是观察研究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其他观测点仅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就能保证研究扎实有效。
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同课异构、一课多讲为基本研究方式,分两步来走:一是“照镜子”,让教师观看、模仿教学大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讲课风格、设计思路意图、驾驭课堂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的技巧、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等,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加以运用、体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好课多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课异构,横向比较提高。即同一节课,多人来上,进行横向对比,吸收众家之长;另一方面是一课多上,纵向比较提高。即对某一节课,教师先上“铁矿石”课;然后在同伴互助下进行反思,上“铁坯”课;最后在专家教师引领下自我反思,上“精钢”课。通过这一过程,帮助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重建课堂。
由于小课题研究的生活性、针对性、实效性已经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初步实现了由“熟练技工”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由被“填充的容器”变成了“亟待点燃的火把”,自主发现问题、猜测、探究、合作、交流在每节课中均有体现,课堂中学生敏锐的发现、睿智的回答层出不穷。总之,开展小课题研究,是加强校本研究,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