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悦动”课堂,追求高效教学
2016-03-02闫昌荣
闫昌荣
(甘肃省天祝县西大滩乡教育辅导站)
构建“悦动”课堂,追求高效教学
闫昌荣
(甘肃省天祝县西大滩乡教育辅导站)
“悦动”课堂就是指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悦”与“动”,让整堂课“悦动”起来,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愉悦地动起来,使学习过程轻松愉悦,知识情感自然内化,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悦动;游戏化;高效
在这里笔者认为,“悦”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高兴、愉快的意思,二是使之高兴、愉快的意思。“悦动”课堂就是指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悦”与“动”,让整堂课“悦动”起来,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愉悦地动起来,使学习过程轻松愉悦,知识情感自然内化,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在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教学实践中,“悦动”课堂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和着手。
一、课前热身,让学生兴奋起来
课前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组织全员参与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兴奋起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如,我在教学查字典时,就在课前组织学生玩“抢凳子”的游戏,五个学生为一组,放四个凳子,学生随音乐围着凳子转圈,音乐停止则迅速抢凳子坐下,没有抢到的学生退出游戏,同时领到一张生字卡片(卡片上的生字作为稍后教学中的字例,学生在教学完成后要自己练习用学到的方法在字典中查出那个字),最后剩下的一名获胜者则会领到一张表格,在稍后的练习中记录本小组的查字典情况。
二、不放过任何一个“动”的机会
让听、说、读、写、思、唱、跳、画、演等贯穿课堂全过程,让每个孩子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受到教育。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一下此时的诗人在干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由于表达方式不受限制,学生显得积极主动,一个个都跃跃欲试,喜欢唱歌的唱着思乡的歌曲来“吟重阳”、喜欢画画的用画笔认真地“画重阳”、喜欢表演的端着酒杯表演着“醉重阳”……一幅幅思乡的画面跃然眼前,让我欣喜不已。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自己刚才的体会再读诗文,发现学生读得更加投入,更有感情了。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我们还要在学生疲倦时巧妙组织活动,调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集中精力,开始新的阶段的学习。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在课堂中间进行了“思乡歌曲大家唱”活动,我提前将学生耳熟能详的思乡歌曲的经典歌词出示在大屏幕上,学生看到歌词开始唱歌,男女交替唱、小组接龙唱、师生二重唱、全班大合唱等形式让学生尽情抒怀,既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又积累了语文知识。
三、强调互动
“悦动”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的角色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倾听;学生表演时,教师要配合;学生困难时,教师要示范。总之,教师要融入自己设计的每个活动,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拉近师生距离,也便于随时引导学生。
“悦动”课堂强调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如一个同学发言时,同样要让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给予评价或者修正补充;倡导学生之间展开合作,聚集集体智慧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教材、对老师进行质疑,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发表自己的理解。
“悦动”课堂强调两两之间的双边互动,也强调多人一起的多边互动。把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变成一场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积累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学习能力。
四、教学活动游戏化
“悦动”课堂要求教师努力将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在游戏过程中积累知识,展开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游戏不只是让学生高兴就好,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比如,我前面所述的“抢凳子”游戏,其实就是在游戏过程中为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由于每个学生的任务都不一样,所以,学生更有信心独立完成,在课堂上展现自我的成功,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会比较轻松地达到。
游戏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如,抽选扑克牌、击鼓传花、皮球接力、盲人摸象、丢手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都可以引入课堂之中,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要避免成人化的游戏形式,更要杜绝低俗、暴力倾向和有安全隐患的游戏形式。
游戏一定要引入竞争机制。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了两轮游戏,首先是出示汉字部首卡片让学生快速组字,单位时间内组字数量多的获胜;在第二轮游戏中,我让每组学生给刚才自己组好的字加注拼音并口头组词,先完成的小组获胜。这样,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悦动”课堂构建实验以来,课题组成员以新的理念精心备课,精心上课,努力让“悦动”贯穿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会不断调整完善这一“遗憾的艺术”,在追求高效课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612)成果。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