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笔触 真切的情思——《项脊轩志》赏析
2016-03-02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行知实验中学
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行知实验中学 章 俊
平淡的笔触真切的情思——《项脊轩志》赏析
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行知实验中学章俊
项脊轩志赏析平淡生活情思亲情
日子在平平淡淡中不知不觉走过,蓦然回首,仿佛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留在记忆中的是重复的生活,机械的工作。不禁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年少的梦想在哪里?浪漫的生活乐章又在哪里?怅然的同时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嘛!
一个周末,暖暖的午后,再次阅读了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平静的叙述,那淡淡的哀愁,那浓浓的情意,那切切的追思,扣动了情弦,让我感到:平平淡淡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平平淡淡的背后又有多少情思耐人寻味,值得咀嚼!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用心感受流淌在平静笔端下的内心奔流的潮水,感受平淡生活表面下的真谛。
文章开门见山,为我们描绘了项脊轩修葺前的环境。修葺前,项脊轩“仅方丈”,是“百年老屋”,空间狭小,陋不避雨,光线昏暗。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比较好的读书环境,作者“稍为修葺”,“前辟四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兰花、桂树的清香沁人心脾,青翠挺拔的修竹映入眼帘。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需要夺目的外观,不需要奢华的装饰,纵然只是一间斗室,只要拥有诗意的心灵的家园,就会无限风光在眼前。但更多的时间,他搁下了闲情逸致,冷落了窗外美景;他置身文山书海,与孤灯青卷为伴。为的是不负慈母的关怀,不负祖母的嘱托。
第二段紧承上文,作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乳母“而母立于兹”的轻轻细述,慈母“儿寒乎?欲食乎?”的嘘寒问暖,祖母那深深的怜爱,谆谆的嘱咐,那象笏激励的沉甸甸的期望,让作者不由“长号不禁”。这“长号”,有对家庭变迁的悲叹,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更有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包含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穷遗恨。可谓是血浓于水,只言片语寄深情。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得了不治之症。医生说只有他母亲的心才能治好。青年回到家跟母亲说了。母亲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自己的心。青年迫不及待地捧着那颗心去找医生,一不小心摔倒了。那颗心说话了:儿啊,摔疼了吗?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待子女,再多的苦都能忍受,再大的难都能坚持,再细小的事都能考虑到。当你疲累的时候,亲情是可以让你倚靠的温暖的臂膀;当你失意的时候,亲情是你可以皈依的心灵家园。再美的鲜花会凋落,再美的容颜会老去,而亲情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老去。
让作者割舍不下的还有情深意笃的亡妻。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往日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有“时至轩中”为君沏茶倒水的体贴,有“从余问古事”与君谈经论道的惬意,有“凭几学书”与君举案齐眉的那份缠绵,还有“吾妻死,室坏不修”,“然余多在外,不常居”的那份睹物伤怀,更有目睹“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想到“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肝肠寸断,它把那种阴阳两隔、欲说还休的凄凉心境推向极至。“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乃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读来不禁让人热泪满眶!
归有光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幼年母亲病逝,参加科举考试八次落第,青年时期恩爱妻子离他而去,家道日渐衰落。坎坷的生活,丝毫没有消减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亲情的挚爱。年少时立志光耀门楣、振兴家族的愿望时刻记在心头,慈母的悉心关爱,祖母的殷殷期待,是他执着前行的不竭动力,爱妻的温存体贴是他永远割舍不去、难以忘怀的眷恋。通读全篇,平静的叙述如波澜不惊的水面,但只要一缕清风,便撩动情思。这至真、至美的情感宛若八月的桂花,繁华落尽,芳香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