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常态下县域银行风险防控
2016-03-02潘亚林
□潘亚林
浅议新常态下县域银行风险防控
□潘亚林
摘要:县域银行处于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的最前沿,在谋求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各种风险也会如影随行。本文对新常态下县域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思考分析,就如何防范风险、控制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新常态下县域银行风险特征
(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信贷风险更加凸现。
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在经济增速尚未明显回升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压力仍在持续加大,各种风险也更加凸现,其表现为:一是竞争能力不强。在县域,信贷客户以中小企业居多,且集中在技术含量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缺乏与大型企业、高新尖行业进行竞争的实力。二是资信水平下降。受市场变化、结构调整的影响,企业经营面临风险,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有的企业因无法归还欠款而出现老板“跑路”的现象。三是经营管理粗放。不少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经营随意性大,容易盲目扩张,追逐经济热点,轻视风险控制。四是短期行为严重。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只能进入投资少、见效快、科技含量低的行业,生产的产品又高度重合,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自主研发的产品。
(二)经营品种日趋多元,法律风险明显增多。
目前银行除了办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还经营其他金融产品和代理业务,银行在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经营上的法律风险。近年来,客户诉讼银行最多的案件就是存单变保单、理财产品变基金产品、低风险理财变高风险理财等,这些都是由于银行员工在产品营销过程中推介不到位、解释不清楚、操作不规范,甚至有的员工为完成营销任务夸大宣传,隐瞒风险,造成客户投资损失而形成的法律风险。
(三)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操作风险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银行业务发展迅猛,金融产品不断扩容,经营效益也在持续增长。但部分营业机构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市场份额和经营目标的完成,而忽视了业务经营的合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违规操作时有发生,风险意识有所削弱。例如,为了赢得更多客户的开户,对其提供的相关资料审核不严;因客户经常到银行办理业务,而忽视对凭证、票据的审查;为了所谓方便客户,代客办理业务、代保管印章、凭证、票据等等。种种违规行为,导致了操作风险屡禁不止。
(四)客户维权意识增强,声誉风险压力增大。
银行作为服务社会大众的窗口,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媒体和客户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公众的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每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会通过各种渠道加以维权。例如,银行存款被盗、理财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收益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员工服务态度生硬,办事效率低,客户向有关部门投诉;对银行产品、收费不满意,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因银行管理出现问题,发生案件引起客户不信任,造成存款搬家甚至发生挤兑。如果对上述现象处置、应对不当,都会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对声誉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五)违法融资异常活跃,外部风险殃及银行。
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一些企业和个人因资金短缺而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但有些资金来源或业务运作存在严重的不规范甚至违法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或个人以贷款、票据从银行套取低息资金后高利转借他人;不法商户或个人在多家银行办理POS机、信用卡套取现金进行牟利;一些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咨询公司从事民间借贷中介活动;有的银行员工受利益诱惑直接参与高利贷或非法集资活动等等。这些违法公司或个人本身与银行通常有一定的关联,一旦出事就会想尽办法将损失转嫁给银行,形成银行外部风险。
二、防范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把好准入关,从制度上防控信贷风险。贷款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也是业务经营的主要风险。因此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必须把风险控制时刻放在首位。一是要选准信贷客户,也就是贷前调查要真。在选择信贷客户时,除了要对客户的各种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判断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做到“三个了解、两个走访”,即了解企业法人代表的信用程度、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走访企业员工及管理层、走访企业上下游客户。二是要做到慎之又慎,也就是贷时审查要严。上级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不仅要对上报的信贷资料进行严格审核,还要对贷款金额较大的客户进行二次现场调查,在确保信贷资料真实、贷款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再对申请的贷款进行审批。三是要加强贷款跟踪,也就是贷后检查要实。贷后检查不能只看企业的报表,还要到企业了解贷款的使用情况,有无转移用途、挪作他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否可持续,发展前景是否良好;法人代表的资信情况有无投资异常、股权变更、逃废债等现象。
(二)把好守法关,从思想上防控法律风险。银行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不仅要懂业务、会营销,还要学法律、守规矩。一方面要增强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伴随着操作风险的发生而发生,因此银行员工要增强法律风险意识,对经办的业务和营销的产品所面临的潜在法律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合法、合规的措施加以防范。另一方面要认真学法、坚持守法。国家和银监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法律法规,作为银行员工要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并在业务经营活动中严格执行。尤其是在营销产品过程中,要坚持“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的原则,做到不夸大产品宣传,不隐瞒产品风险,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把好执制关,从管理上防控操作风险。多年来,银行操作风险呈现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成为风险管理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为此必须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来应对日益多变的操作风险,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基层营业机构要利用晨会、夕会的时间就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和培训,让员工将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不断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二要识别风险、防控风险。要根据业务经营中的各个环节,找准风险源、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和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操作风险可控、可防。三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防控操作风险要与安全保卫、运营管理、信贷工作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落实各部门、各岗位的风险管理责任,做到防控操作风险无缝隙、无死角。四要加强督导、严格考核。各级行风险监管部门和网点运营主管要加强对下级行及员工操作风险的排查和督导,发现问题要及时查处,严格考核。
(四)把好沟通关,从服务上防控声誉风险。银行声誉风险何时发生不可预测,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消除有可能带来的负面舆情,从而化解声誉风险的发生。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发生声誉风险不仅会对员工个人产生影响,而且会对银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每位员工都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维护好银行形象,预防各种声誉风险的发生。二是服务上要提高质量。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只有自身服务过硬,才能赢得客户的好评,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三是信息上要公开透明。银行产品推出、政策变动、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变化都要向公众客户告知,从而防范因信息不透明所引发的声誉风险。四是舆情上要加强监测。要建立日常信息即时沟通机制,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第一时间上报舆情,第一时间处理舆情。
(五)把好源头关,从机制上防控外部风险。近年来,银行外部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对稳健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范外部风险的蔓延。一要关注风险来源。目前外部风险主要来自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机构、民间融资、非法集资以及第三方支付等,对这些风险来源必须密切关注,重点防范。二要建立健全机制。对与银行合作的机构要制定准入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对存在违规行为和出现风险的合作机构要建立退出机制。三要开展员工行为排查。通过走访、家访、谈话等方式定期对员工日常行为进行排查,发现员工有充当资金掮客、参与非法融资、进行票据买卖等违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养奸。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东台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