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6-03-02王睿

现代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金融业务供应链商业银行

□王睿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现状及发展策略

□王睿

摘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选择。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加速推进,金融脱媒愈发明显,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面临新挑战,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加快业务创新、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已成为商业银行的迫切需求。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点业务创新,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也能为银行带来新的收入,如何做大做强已经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对一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促进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采购、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顺畅流转,稳固链条上企业间的合作。究其本质,是银行为满足供应链企业不同的需求,针对产业链上企业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不同情况提供定制的融资方案。

国内最早对供应链金融展开实践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现更名为平安银行),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1999年,该行华南片区分行率先进行了尝试,以开办票据买入的概念替代了传统贴现贷款。2001年该行又推出一项重要的创新产品——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之后该行在业内率先提出“1+N”模式,直至2006年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紧随其后,国内其他银行也陆续推出特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如广发银行以货押业务为主打产品的“物流银行”、工商银行和沃尔玛合作的线上业务,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民生银行的“特色贸易金融”、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等。

供应链金融的大发展,始于2008年的全球次贷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国内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压缩了部分核心企业的贷款额度,而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弥补该项不足。同时,核心企业通过对其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也能够有效降低自身的流动资金需求。时至今日,大型企业加速金融脱媒,面对中小企业这个急速壮大的市场,供应链金融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要竞争手段。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问题

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理念变化十分明显。为保证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持续性、良性发展,需要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体系尚未统一。虽发展多年,但供应链金融在现实中仍无统一的操作模式和业务经验可以借鉴。从业务运营的机构设置看,除了平安银行等几家股份制银行以外,大部分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尚未独立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控制体系。有些国内银行只开办了一些传统的跨部门业务,如信保融资、未来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提货担保等产品,且在办理时遵循的是单个产品操作规程,并未形成体系。对外营销也仅停留在概念营销阶段,部分银行甚至未建立自身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品牌,业内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

(二)风险管理难度较大。一是运行模式更加复杂。供应链的参与者众多,有供应商、核心企业、监管公司等。由于各自利益驱动以及风险承受度不同,业务存在的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更加复杂。传统授信业务注重的是融资主体的风险,比较简单明晰,而供应链金融虽然整合了物流、资金流,风险看似较小,但实际上增加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难度,增大了风险控制细节的复杂度。二是系统性风险难以消弭。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所在供应链核心企业,并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一旦链条上的成员企业出现问题,容易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出现困难。此外,当前国内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三是中小企业客户风险难以把控。供应链金融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但中小企业的业务风险仍无法避免。传统信贷业务方面,银行的决策基础是企业的各项财务报表,银行依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做出结论。但对于供应链金融,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实力及信用情况、业务背景真实性、自偿性,容易忽视中小企业存在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等问题。四是科技支持有待加强。供应链金融采取的交易模式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程度要求较高,国内银行业电子技术发展普遍滞后,如银行的业务系统和海关、外管、物流等外部系统的对接暂时还无法实现,容易出现业务风险。

(三)与物联网合作空间有待拓宽。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网络概念。发展物联网将促进新的供应链形成,尤其物联网所能实现的视物追踪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及时高效了解供应链客户的销售情况,而且能够扩大融资产品种类。不远的将来,银行可从变现速度快、性质稳定强等的存货拓宽至农产品等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电子化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还有手工或零散的系统进行产品操作的情况,不仅与物联网的对接要求相去甚远,而且存在业务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正因为供应链金融制度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国内银行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为了降低或避免风险,对供应链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因为手续的繁琐,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有所保留。为了改变业务发展的窘境,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强化管理,建立业务体系。为加大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力度,服务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可根据情况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部。加强资源配置,实施战略部署,在全行范围内加快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落地,扎实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对供应链金融领域实施资源倾斜,配备专业人员,强化规范操作意识和风险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风控能力。特别要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者众多、业务模式多样、操作环节较多等特点,将传统风险管理理念从只对融资主体静态分析向动态关注交易过程转变。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国内银行应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差异化经营模式,在单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基础上,推行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根据不同的市场行情、交易模式、行业产品、物流运作特点等,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主体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服务内容不仅涵盖融资,还可包括流程优化、降低成本等方面。

(二)多措并举,降低业务风险。当前,要进一步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必须优化业务环境,包括信用环境、法律体系、政策框架等。政府需发挥资源调配职能,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投入建设地区物流产业。同时,要加强银企沟通,强化信息管理。供应链上的企业有义务保证供应链的和谐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惩罚机制,制约供应链企业努力降低风险。银行也可利用信用额度控制、存货控制和有目的性地选择供应链及客户的方法来降低风险,先行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银行合作度较高的产业进行合作,在取得一定的运作经验后,再扩大行业操作的范围。

(三)拓宽渠道,紧密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国际上,以美国UPSC为代表的金融物流混业经营的一批企业获得不俗的业绩,证明了金融业与物流业在供应链金融背景下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客户和供应链金融客户高度重叠,共享客户已经成为银行与物流企业营销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产品都涉及到物流的监控,物流企业监管银行信贷资产,并负责向银行提出预警。国内商业银行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供应链金融业务合作协议,相互交叉新增供应链金融业务客户,在为银行带来融资业务的同时给物流行业带来稳定的物流运输业务。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供应链商业银行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