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
——以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例
2016-03-02焦金
焦 金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
——以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例
焦 金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高校“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是由共青团中央主导的一项专项公益性支教活动,其公益传播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为例,通过实质参与,分析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在全国各地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的志愿行为的情况,探讨其公益传播的内容、方式,以及目前传播的制约条件,从而得出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公益传播的发展前景及其社会影响。
关键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公益传播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开展扫盲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在我国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通过政府大力投入教育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但由于西部地区地处偏远,特别是在贫困山区、戈壁和沙漠地区,常常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不佳而面临信息知识资源匮乏、人才流失等问题,城乡之间师资力量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为保证“人人都有学上”,中央各级政府动用了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这成为解决西部教育匮乏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
基于上述理解和关切,本文以笔者亲身参与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为例,对以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进行解读分析。“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于1999年正式启动,截至到目前,已经从各个高校成功派出了17届一万余人次深入祖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该项目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服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招募一批具备本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部分在读研究生,到西部贫困地区基层中小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和力所能及的社会扶贫、志愿服务、各类公益活动等。同时,按照当地团组织安排可兼任所在乡镇、学校团委副书记,参与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1]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性质,以谋求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传播形式。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既有助于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本身的宣传,又有助于改善所帮扶对象的现状,与社会公民意识紧密结合,折射出目前的社会状态。
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2006年开始项目实施,至今已经整整走过10个年头。河南大学每年会选派15名支教团成员奔赴甘肃瓜州(7人)和甘肃敦煌(8人)中小学以及中等专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笔者作为河南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在甘肃省敦煌市敦煌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每一届新成员都会继承往届保留的优良传统,在志愿服务的同时,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我,总结支教经验教训、加强志愿宣传,使服务工作更具特色。
二、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内容及公益传播方式
(一)利用全媒体环境打造多端自媒体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社会已经形成了多端互通的全媒体环境。高校研究生支教团运用这一时代优势,利用自媒体传播过程的中心化、碎片化、交互性等特征,构建起自身公益宣传的平台。
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官方微信于2014年9月8日正式上线,该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最新的支教团资讯,与此同时,也会不定期推送一些队员介绍和工作花絮,同时也积极与西部志愿汇、①甘肃志愿者微信平台沟通合作。微信平台和微博平台成为支教团宣传工作的重要窗口,为支教团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对扩大支教团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与此同时,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还加强与中国青年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大河网、网易河南、映象网、共青团酒泉网、共青团敦煌网、共青团瓜州网等门户网站的合作交流,先后在各大门户网站推送自身原创文章,“河大研究生支教团敦煌分队:放飞理想 青春如歌”、[2]“河南研究生甘肃支教:经历过才识老师‘真汁味’”[3]等。
除此之外,河南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正在筹划开发“后支教时代”的公益在线教学平台,开设远程线上兴趣班及“一对一”模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与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公益性质的教育帮扶。
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利用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共享模式,积极将公益行动通过传播的方式不断扩大,受众能够感受到支教本身以及支教服务地的实况,吸引了更多的关注,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
(二)利用所在高校媒介资源
高校研究生支教团还积极利用自身所在的高校媒介资源进行公益传播。各高校及社团都开设有官方微博、微信及门户网站,支教团成员利用这一媒体资源优势可以实现资源互通、达到教育帮扶的目的。
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积极向学校及学校社团进行反馈,以期能够寻求到最好的志愿帮扶。例如,2014年5月,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瓜州分队利用校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宣传西北教育困境进行募捐,河大师生获悉到教育条件之后非常感动,为甘肃省瓜州县双塔乡新华小学和腰站子东乡族乡中心小学创办了爱心教室,募捐资金后为那里的孩子送去了90套课桌椅、3000多支铅笔、400支钢笔以及500块橡皮。2015年12月,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敦煌分队通过河南大学校团委官方微博及微信平台“河大青年”,发起了题为“认领心愿卡”儿童圆梦行动,此次活动中河大学子的广泛参与,实现了新年愿望的一对一帮扶。这种公益传播模式实现了由单向交互的发展,拉近了资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距离。
(三)与当地政府、学生家长互通合作,促进宣传和教育
志愿公益服务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才能进行有效的志愿帮扶。对于支教志愿者来说,志愿帮助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多地体现在对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舞。
适合性关注的是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表达与学生学习准备之间的适合程度,其中,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11].因此,适合性主要关涉教材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符合程度.仅就教材内容而言,以下主要从例题的难易程度和习题的多样性两个方面来比较两种版本教材的适合性.
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联合当地团市委、教育局的宣传部门,在节假日期间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活动,同时利用“校信通”,②与家长之间进行紧密的沟通交流,也会定期推送一些学习小贴士,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学习、健康成长,同时对公益活动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三、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制约因素
(一)支教服务地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公益传播往往缺乏有效互动
为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国家重视缩小地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支教服务地往往处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偏僻地区,区域的偏僻性导致了传播渠道的单一,同等宣传条件下,较城市相比,支教服务地往往缺乏有效互动。当前这一制约因素还普遍存在,但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全媒体技术的普及,这一制约因素将会渐渐弱化,经济技术的进步将会推动公益传播的进行和发展。
(二)项目知晓率低
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经实施了17年,但相较于其他公益组织或项目而言,其公众知晓率并不高。作为大学生团体,其知晓范围大多集中在高校和服务地,而没有完全走进公众视野范围之内。提高团队知晓率还需要在公益宣传上加大力度,只有利用全媒体环境,提高该项目的知名度和名誉度,才能更好地在传播过程中实现有效和精准的帮扶。
四、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前景与社会影响
尽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限制性因素,但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更迅速更有效的公益传播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帮助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取知识,健康成长。
(一)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平台快速发展
长时间以来,公益传播的渠道一贯以印刷媒体与传统电子媒体为主。自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兴起,给公益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公益代表的研究生支教团群体,可以运用年轻人的思维方法和对新事物的认识能力,用最便捷有效、易于大众接受的方法进行公益传播。例如,微信“认领心愿卡”儿童圆梦行动的公益活动计划的实施,正是运用了当前最流行的社交软件微信这一平台。河南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正在筹划“后支教时代”的公益在线教学平台,开设远程线上兴趣班及“一对一”模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与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公益性质的教育帮扶。网络媒体的兴起、多端互通的模式、传播平台的快速发展,将使公益事业实现多媒体联动的传播趋势。
(二)社会对研究生支教团的认识及认同度提高,参与性更强
通过对近几年的舆情趋势分析,我们发现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公益支教团体中一支最有力、最高效的主力军,教育又是当今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所以,将刚毕业的年轻人的活力充分运用到志愿行动的公益传播中,通过自身能力快速设置议程、引出话题,免去公益组织烦琐的募集爱心流程,以最高效的方式给学生实质性的帮助。从而使人们对这支大学生团队的认同度提高,参与性更强。
(三)公益传播环境更佳
经济方面:在当前社会,公众公益意识不断得到优化,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行为的公益传播也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高效、有力。政治方面:17年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作为全国扶贫接力计划中的重点项目,每年为西部教育匮乏地区输送教育人才,收到非常好的成效,政府部门日益重视,大力支持并保障其公益活动的传播。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关注到这个群体,并参与捐赠。各种社会力量聚集在一起并不断地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有余力投入到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去。
注释:①西部志愿汇为共青团中央“西部计划”及“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官方微信平台。
②“校信通”为智能IC卡、Internet技术和手机短信相结合的科技产品,多用于学校和家长之间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网[DB/OL] . http://xibu.youth.cn/.
[2] [DB/OL]http://henan.youth.cn/cyfx/qnhd/201409/t20140904_57.
[3] [DB/OL]http://henan.people.com.cn/n/2014/0910/c356896-22263202.html.
[4] 刘晓宇.“西部支教行动”的践行与思考——基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参与观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5] 霍大然.高校大学生支教实践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6] 钟志锦.公益行为中的动机与媒体效应研究[J].学术研究,2015(12):56-62.
[7] 彭毅骏.浅议支教活动的组织传播[J].新闻传播,2013 (01):213.
[8] 曾庆香.微公益传播研究——主体.模式.影响[D].武汉:武汉大学,2014.
[9] 杨萍.自媒体时代微博公益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329-02
作者简介:焦金,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