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纪录片创作过程难点讨论
——以韩君倩导演作品《乡愁》为例
2016-03-02张璐婷
张璐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00)
大学生纪录片创作过程难点讨论
——以韩君倩导演作品《乡愁》为例
张璐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00)
摘 要:随着电子设备的便携化,现代越来越多影视系的同学开始关注并创作纪录片,但由于大学生团队通常在拍摄经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经验不足,导致在拍摄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甚至拍摄中断。在韩君倩导演的纪录片经验分享会上,上海交大影视系的同学们踊跃参与,提出困惑并相互讨论,笔者从中获益匪浅。
关键词:《乡愁》;韩君倩;纪录片创作;学生团队
2016年4月15日,笔者有幸参与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中国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得主——韩君倩导演给上海交通大学影视系同学们做的关于纪录片创作方面的经验分享交流会,韩导阐述了自己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并与同学们交流探讨,解答困惑。笔者身为编导专业的学生,会后结合自身实际感受针对学生创作纪录片过程中的几大难点及解决方式进行了总结与补充。
一、如何选题
每次谈到选题,同学们总是抓耳挠腮,相比于有经验的独立导演,学生制作纪录片在前期选题阶段有着各式各样的困惑,无论是自己的选题过火过冷、拍摄难简程度、主旨是否鲜明还是形式内容取舍等等问题,都一直是大家跨出拍摄前的第一大难点。以《乡愁》为例,韩君倩导演简单明了地阐述了自己在做选题时的困惑及最终确定的意义所在。《乡愁》主要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迁徙的30年。农民们离别亲人,告别故土到城市打工,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就业的人数有两亿之多,可以说他们是迫于生计,也可以说是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比自己过得好。然而在外打工的村民大都渴望能回到家乡,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发展,哪怕挣的钱少一点,但不再“骨肉分离”,中国人浓浓的乡情乡愁都蕴含其中。抛开大背景,从韩导本身对这个题材有兴趣,到挖掘它,并最后确定拍摄也是做了很多的分析、调查和评估,以及最重要的是其对社会人文的感悟和见解。
正如韩导所说,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应该更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的心声并有所担当。关注社会、关注当下是纪录片工作者的责任,但很多同学找选题时,在此基础上更多地注意到了“边缘的”、“非主流地”、“个体化”的人物,小人物自然有小人物的魅力及趣味性,但我们不应该一窝蜂都寻找这样的主题,针对现代社会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价值理念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同学挖掘的方向,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思考放入到片子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拍摄过程
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权衡,好不容易确定了自己的选题,之后便是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拍摄过程了。学生团队在真实拍摄过程中,由于缺乏拍摄经验和社会交往经验,每每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不断克服,有的因此遗憾……韩导分享了自己关于在拍摄选址、人物选择、与被拍摄者的交流到融入、文化发现以及最终确定拍摄风格、跟拍具体内容等等方面的情况,再通过学生提问来解答更多学生在实际拍摄中遇到的问题,这个环节吸引到了非常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并提出疑问。
在《乡愁》中,韩导先是走访了中国六七个贫困省市区后,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及建筑特色最终选择了河南民权吴老家村。并且在创作手法方面,是在比较纯粹的纪实风格中运用了白描与素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的相互交融。在片子的结构设置上,是依据人物驱动、情节驱动和问题驱动的混合驱动形式来完成叙事的。蕴含的深层的矛盾冲突是社会性的、普遍性的,而不是外在的;要着力彰显的是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的风格,不是戏剧性、尖锐化的矛盾冲突的叠加。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无论是内容或是手法,无论是拍摄地的选择、拍摄主角的选择、主辅线、主题表达手法、剧情大纲、画面等所有的注意点在拍摄前期都应该有完整的把握和充足的准备,哪怕在拍摄之后在某些方面还略有调整,但如果前期没有把握便贸然拍摄,只是浪费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时间而已。
当然,在拍摄中还需要一点,即与被拍摄者良好的沟通,甚至能像韩导一样以一种知心朋友的身份代入到前期沟通、中期采访拍摄中,这样才能挖掘出更多真实、感人的素材,这一点也是故事片和纪录片有着很大差别的地方,也是吸引笔者的一大重要因素。而我们现在的同学,大多是“三分钟热度”,能否像前辈一样有所坚持,值得大家深思。
三、后期制作
众所周知,《钢琴梦》是使用胶片拍摄的,后期制作也十分繁琐,所以此次花费了2年拍摄、3年剪辑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乡愁》,更多大强度的体力活也体现在后期制作上,即使有了“自来水笔”式写作便利的非线性编辑,但巨大的素材量和拍摄者本人的强烈情感交织,让韩导在非编台上一坐就是3年,最终把该纪录片剪辑成了四季的系列影片。面对大量的拍摄素材,大多学生团队在后期显得格外没有耐心,草草地整理了几段可使用的素材并在短期内剪辑成一个连贯的片子便结束了整个项目。其实,在经过拼剪的粗剪版本之后,应该努力思考,是否有更好更切题的表达方式,整体调整好后进行细节的铺垫、描摹,而非整段式的简单带入。
当然,同期声、解说词、背景音乐等声效方面的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熟虑的。声画同妙、有细节、有情感的纪录片才能真正敲动观众的心门。
三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分享会让同学们无论在影视拍摄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实际拍摄操作方面,都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同时,我们在与韩君倩导演交流的过程中也从韩导身上感受到了很多值得称赞的精神,身为一个影视人,我们也应该恪守艺术创作的社会良知和艺术家的良心,要植根生活,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在做影视创作时要坚持探索发现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不断呈现一些有担当、有筋骨又温暖人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韩君倩.纪录·叙事·表述——纪录片《钢琴梦》创作札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2):72-82.
[2] 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J].当代传播,2009(2):99-101.
[3] 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84-86.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216-01
作者简介:张璐婷(1992—),女,江苏常熟人,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