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纪录片
——《百年潮·中国梦》的叙事艺术
2016-03-02周璘
周 璘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试论电视纪录片
——《百年潮·中国梦》的叙事艺术
周 璘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百年潮·中国梦》是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大型电视政论性纪录片,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这些层面对“中国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和论述。本文以《百年潮·中国梦》的叙事艺术作为切入点,分析该纪录片如何利用电影叙事手法宣传“中国梦”这一宏大的愿景。
关键词:《百年潮·中国梦》;中国梦;叙事艺术;纪录片
《百年潮·中国梦》总体呈现出两个视角一个主题的特点,通过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两个视角,由点到面地论述了“中国梦”这一主题。每集的重点各不相同,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从中国的角度论述“中国梦”的由来、内涵和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实现“中国梦”,最后得出“中国梦”必定实现的结论。最后一集“筑梦天下”则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角度,阐明了实现“中国梦”不仅会让我国在整体上得到全面发展,更为世界的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之林中的大国的责任感和对和平崛起道路的坚定追求。
一、叙事结构
从本质上讲,纪录片是一种叙事的片子,而叙事需要通过特定的叙事结构进行表达,以完成叙事者和倾听者之间的交流。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简单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片子的线索、情感、逻辑等内部因素构成了纪录片的内部结构;而外部结构指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外部因素。《百年潮·中国梦》具有完备的内部和外部结构,整部片子形式统一、平和流畅,时而气定神闲、时而铿锵有力,同时在片中穿插中国古代诗词和现代动画特效,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增加节目内涵。
二、叙事艺术
纪录片的叙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需要艺术性的表达方式。优秀的纪录片必须具备叙事的艺术、叙述者解读故事的方式和视角、搭配叙事语言的方式,即如何将画面、解说、音乐、同期声以及字幕和谐地搭配在一起,这直接影响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印象。
(一)叙事视角
关于叙事视角流传较广的学说是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罗夫的三分法: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百年潮·中国梦》是典型的政论片,它采用了全知视角,目的在于清晰明了地向观众阐释“中国梦”这一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政治概念。
在第三集《中国精神》的影片开头,叙述者铿锵有力地道出毛泽东对于中国人民的评价:“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接着发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紧随的是对于前文的解答:“当我们徜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蓦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叙述者就像一个长者,将千百年前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古老故事娓娓道来。身为中国人,在观看影片时,无疑会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而外国观众观看时,会产生想要了解中国精神到底是一种怎样坚韧不拔的伟大的精神的好奇心,这些情感都利于保持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是用纪实拍摄与画面编辑手段传递最直接、有效信息的语言方式,是观众能迅速接收和掌握的电视语言,根据作用方式可将画面语言分为三类,分别为:叙事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和表现性画面语言。
叙事性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本体语言,是在事件发生现场直接拍摄的现场画面,以最真实的画面场景向观众讲述故事的电视语言。第三集《中国精神》就大量地利用叙事性画面语言来表现中国精神的实质。在讲述农民科学家沈克泉的事迹时,利用沈克泉的笔记本、一家三口耕地画面、沈克泉在田地研究杂交油菜和沈昌建领取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杯等真实画面,讲述了原是养蜂人的沈克泉在没有专家指导和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利用多本笔记本记录和儿子沈昌建一起研究野生油菜的过程,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感人事迹。
表现性的画面语言,指拍摄者利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剪辑与作者意图相符合的画面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手法,具有煽情和表意的作用。此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色,所以充斥着大量表现性画面语言。在《中国精神》中频繁出现初升的朝阳,表现了中华民族似太阳一样冉冉升起,俯拍的长城、故宫以及大山河流展现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大好河山,人民解放纪念币和英雄纪念碑表现了战争时期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北京街头游客、行人满面春风,摩肩接踵表现出中国城市兴盛繁荣的景象。
描述性画面语言是叙事的依托,指用电视画面语言对事物的背景、环境状态进行交代说明,具有铺垫和说明的作用。《百年潮·中国梦》不是故事类纪录片,鲜有描述性画面语言出现,但是在第一集《百年追梦》的片头就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描述性语言。首先出现的是天安门广场全景,飘扬的五星红旗、长安街街景、毛主席肖像特写、游人如织的天安门广场;然后镜头转向国家博物馆的方向,首先出现的是国家博物馆全景、接着是习近平等领导从缓缓驶来的中巴车上下车进入国家博物馆。解说词为:2012年11月29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北京风和日丽,长安街车水马龙,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上午10点,中巴车缓缓驶入巍峨矗立的国家博物馆,历史在这一刻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憧憬与期待呢?
接着镜头进入国家博物馆内,首先出现的是刻画了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浮雕,然后众领导参观《复兴之路》长廊,展厅里是历代领袖的肖像照,最后习近平在博物馆内宣告“中国梦”。
此纪录片的开头有两个拍摄主体--天安门和国家博物馆。天安门表面看来与片子主题“中国梦”没有直接联系,但是由于天安门与国家博物馆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而“中国梦”的宣告是发生在国家博物馆的,通过解说词的详细叙述和串联,巧妙清晰地向观众还原“中国梦”最初产生的场景。天安门是我国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将天安门囊括进画面,增强了文化内涵。
(三)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约定俗成的叫法。电视媒介声画俱全的特点决定了电视解说词具有非独立性,它是对电视画面意义缺失的补充,不能脱离电视画面独立存在。解说词在《中国精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当画面是科技合成的动画时,解说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谈到历代我国宝贵的中国精神时,由于无法原本地展示古人的风貌,所以选择以动画的方式来代表古人,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趣味性。此时,解说词为观众解答了动画所代表的含义:《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代圣贤身体力行、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
(四)音乐
纪录片音乐是电视语言中的一个元素,为画面服务,受画面风格的制约,要保证其在音画组合上的统一性。主题歌对于全片艺术风格的统一,主题的概括、揭示和深化都起着重要作用。《百年潮·中国梦》是一部多集纪录片,除了同期声和采访,均配了低缓轻柔的背景音乐,烘托出轻松又不失沉稳的氛围,符合中华民族内敛中庸的气质。片尾曲《这条路》是专门为此纪录片编写的,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歌曲,此歌歌词简短易懂、节奏平缓,意识形态气息弱和贯穿于纪录片始终的配乐相得益彰。
(五)同期声
电视纪录片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纪录片不仅要有真实的电视画面,还要记录同期声以完善真实性。同期声记录现场的真实声音,最大限度还原了现场的真实感,相较于后期的配音,要更加自然、逼真。在写意的场景中,加入同期声,会使人对场景的感受更加细致,由此增加对影片的情感认同度。比如在《中国精神》中,森林中潺潺流水声、故宫内低沉的钟声、北京街头车流声等,都对纪录片沉稳严肃的氛围进行渲染。此外,同期声也包括现场人物的采访录音,此纪录片中最大的亮点是频繁地适时地插入习近平讲话的同期声。“中国梦”是习近平提出的意义深刻的民族梦想,他的讲话可以提高影片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三、结语
《百年潮·中国梦》肩负着宣扬民族精神、宣传“中国梦”理念、教化国民的重要使命。该片将电影叙事艺术全面融入影片中,让观众获得关于纪录片的美学感受。该片利用电影拍摄技巧,让思想教化化于无形,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总的来说,《百年潮·中国梦》是历史上鲜有的拍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有趣、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的政论纪录片。
参考文献:
[1] 王雪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5.
[2] 秦启先.试论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6):13.
[3] 李林彦.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8.
[4] 张晓梅.漫谈电视音乐[J].电影评介,2008(23):2-4.
[5] 马晓慧.同期声在纪录片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4(4):18.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211-02
作者简介:周璘(1992—),女,四川资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