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媒介的发展与融合
2016-03-02臧玮
臧 玮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媒介的发展与融合
臧 玮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摘 要:本论文试图对作为校园内部传播的媒体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来论证高职学校媒体有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职院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数量激增,学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急需通过新闻宣传窗口增强本校师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将本校工作动态、成绩成果、高质量教学汇报给社会。随着教育行业和传媒行业的发展,校园媒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媒介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仅是照搬办学规模较大的本科院校的经验做法,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片面追求媒介种类多,造成了校园媒体发展良莠不齐、内容单调、影响甚微等结果。当前信息传播日新月异,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诉求,转变新闻工作方式,加强校园媒介之间的融合,回归服务本位,用正确的舆论抢占校园舆论阵地和话语权。
一、校园媒体的应用与发展
广义的校园媒介是指在校园内存在的,具有官方性质,用于公开信息传播、有具体形态的介质或工具。鉴于校园媒介涉及的范围较多,根据传播介质不同,将校园媒体分为三大类。印刷类:指依靠印刷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期刊、杂志、海报栏、宣传栏、公告栏、宣传橱窗、横幅、活动展板、灯箱等。电子类:指依靠电子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LED显示屏等。网络类:指依靠互联网技术显示信息传播和信息共享的媒介,主要包括网站、QQ、微博、微信、手机等。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加拿大传播学者H.M.麦克卢汉的媒介文化观是: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即所谓的“地球村”。借用地球村的概念,现在高职校园在校园媒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媒介手段不断变革,信息传播的时空进一步缩小,打破传统时空观念而形成精神家园,真正的“校园村”时代来临。移动媒体、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开始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渠道,成为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面对全媒体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虽然开始采用新媒介进行宣传工作,但是却忽略了不同媒介的特性和规律,不会将各媒介平台融会贯通,难以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一)重视传统媒体,轻视新媒体
高职学生有着明显特点:怕写,爱说;怕理论,爱实践。他们中大部分人对理论性、文字性的内容缺乏热情,对视频拍照以及现代社交媒介有浓厚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通过在校园内张贴公告、翻阅校园网等传统模式获取信息,更希望通过便捷的渠道和方式来获取相关资讯。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传统媒体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经费去建设,并且由专人负责管理,而对近几年兴起的网站、手机等新媒体,则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相对不太重视。
(二)校园媒体隶属于不同组织,工作内容有交叉,传播内容交叉
院团委有学生采编团队,院宣传部门有专门教师组成的宣传队伍、机构和人员组成体系。由于机构和人员各自独立、缺乏沟通,所以在宣传内容和分工上有交叉甚至重复的情况,如所有内宣外宣都归学院宣传处统一管理,但在具体工作中除了直接管理校园网和对外宣传外,学院宣传处基本对团委和学生宣传的情况不进行沟通,缺乏有效的工作交流。因此在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上容易形成资源配置不协调、信息管理分散不对称的问题。
(三)校园媒介内容同质化制作与传播周期过长
目前校园媒体传播内容是自上而下单向传播模式,传播过程慢,往往当天发生的事情要过几天才能看到相关信息。校园媒体是学院党委、团委的重要宣传工具和重要舆论引导阵地,一直以来都是有关“领导活动、会议消息、工作动态”的新闻信息占据主导地位。校园媒体对内宣传主要对象是本校师生,他们这类新闻的新闻价值并不高,吸引力不强,而且写作格式也模板化,缺乏新颖点。当同样的新闻在同样的时间出现在同一受众面前的时候会让人索然无味,也会影响到校园媒体文化的形象,致使校园媒体文化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
(四)校园媒体软件硬件设施有待加强
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宣传部仅有两三名专职工作人员,且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和琐碎,涉及采编、图文设计、文秘等诸多领域。学生队伍没有配备专门的摄影摄像工具,也没有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业务。同时学生宣传队伍流动性大、工作时间短,学生只有三年是在校的,这就决定了宣传队伍缺乏梯次性。各系部宣传干事往往是由系部教学干事兼职,发稿的积极性及能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高职院校媒介融合与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兴事物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接受和适应能力。作为承担校园舆论引导、文化建设等重要职能的校园媒体,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积极调整媒介发展战略,那么很可能被受众所抛弃。媒介融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充分整合媒介资源,形成宣传攻势
实现媒介资源优势互补和教育资源综合运用,发挥高校党委宣传部在校园媒体建设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促进媒介融合。要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媒介中各自为政、互相沟通协调较少、优势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则要从本位出发思考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努力形成集校报、广播、校园网、微博、微信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媒体系统,发挥各自特色、实现优势互补、统筹新闻内容、避免内容撞车、节约人力物力,构建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工作格局。
在传播内容上引导支持大学名师、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参与舆论场建设,多版本多形式传播,满足校内外不同群体的需求。抢占阵地和话语权,实现多方位全媒体协同作战的大宣传格局。例如,一个新闻事件可以通过短消息形式在微博、手机上抢先发布,对消息进行补充后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校园网上发布,再以新颖角度选择在学院报纸上深度报道、点评。虽然是同一事件,但是不同报道时间、方式和角度,带给人们的是多层次的资讯体验,这样的内容既节约了报道时间,也丰富了报道内容。
(二)建立新闻中心,打造高质量校园媒体宣传队伍
高职学院新闻宣传工作一般由学院党委宣传部门承担,在人力物力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下,可以下设二级管理机构新闻中心。新闻中心主要由各系部宣传干事及学生宣传队伍组成,主要负责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微信和官方微博的运作,汇总各种校园信息和新闻,使新闻中心成为校园信息集散地。作为新闻中心的管理者,学院党委宣传部则要做好选题策划、把关审核,开展战略性新闻策划研究,把握思想内涵和新闻价值,与业务相协调,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场,实现舆论引导和舆论育人。
高职学院学生的普通特点是动手能力强而文化基础弱,因此仅是短期在校园媒介兼职锻炼很难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如问题提出、稿件写作、新闻播发这样的专业技术。建议有新闻传播学科背景的教师在学校开设选修课,将校园媒介与教学资源相结合,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技能运用到校园媒介工作中,大力缓解高职院校媒介专职人员急缺问题,同时以校园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媒体环境,提高学生综合实力。
(三)完善考核制度,促成良性循环
好的制度可以促进校园媒体的良性发展,因此要建立严格量化考核制度。不少师生一开始满怀热情地加入到校园媒介队伍中,但在认识到媒介工作的繁琐后变得消极懈怠。新闻中心要建立淘汰制,每次活动结束后统一开一次总结会,全面细致地对每个环节进行评分。一学年下来除了正常评优外,还要进行优秀稿件、优秀通讯员的评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新闻中心内工作人员成长轨迹,颁发聘书、评比表彰、提升自豪感荣誉感。
(四)坚持走出去,学习新方法
通过外派学习,增加活力、创造力。校园媒体在内部整合基础上,要寻求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和社会媒体优势互补。学习其他院校好的做法,使校园媒体具有社会化的视角,避免“自娱自乐”的现状,如每年举行一次校园媒体文化节,组织校内媒体与社会媒体合作,共建记者站,培训学生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写作爱好者,介绍社会媒介发展的一些前沿思路和具体做法等。
参考文献:
[1] 吴思佳.试析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不足及杜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3-24.
[2] 贾小桂.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及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35.
[3] 郑建芸,林素真.高职学生校园媒体接触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0-7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46-0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度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TY1513)——《高职院校媒体现状和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臧玮(1986—),女,讲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