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六大文化之间的矛盾浅析
2016-03-02黄继安
□黄继安
小学校园六大文化之间的矛盾浅析
□黄继安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包括学生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这六大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也矛盾交织。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成长之根,是学校发展之舵。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我们只有不断化解其中的矛盾,校园文化的六大体系才能统一协调发展。
小学;校园文化;矛盾
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人们通常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硬件环境、制度体系、价值观念、精神支柱、行为准则和学校传统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即包括学生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六个方面。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之根,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距离、速度快慢、健康程度。在学校的发展中,这六大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独立存在又互相影响。除了它们自身的矛盾,也有相互之间的矛盾。笔者在这里主要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矛盾作一浅析。
一、学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矛盾
学生文化是指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学生文化的形成与校园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社会要求小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身也有广泛的需求。校园是满足学生内外需求的平台。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它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包括园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物质文化的支持。超级大班绝对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在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这种矛盾很难解决。班级在高楼的学生,课间10分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的尴尬。由于操场面积的限制,学生在做课间操时必须分成两个时间段来完成。物质文化的落后束缚了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期待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来缓解这种矛盾。
现在校舍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的物质文化的建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二、教师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矛盾
教师文化是教师个人与集体间形成的组织氛围。优秀的教师文化有利于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压力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工作量变大、责任变大等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的工作比原来更具有挑战性,需要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教育需要教师的全面成长,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教师成了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学校制度文化的本质是对学校成员实际发挥约束作用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总和,是学校运行的内在机制。学校制度文化是其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成长与集体不协调,教师的利益与制度相冲突,体现为集体没有满足教师的需求,集体缺乏吸引力,教师不愿参加集体的活动。
我们需要找到教师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契合点。教师在新时代中,需要不断提高境界层次,增加自己的人生智慧,合理地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即教师需要集体的支持,集体需要教师贡献自己的才智。制度文化是以维护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只有集体的利益实现了,集体中的个人利益才能实现。个人的利益实现了,集体的利益才可能实现。制度文化需要人性化的一面,万一不能人性化,也要体现处理的人性化。教育家蔡林森老师就提倡教育制度同时具备严格化和人性化。制度文化给了教师以正确的导向,激励每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约束着人性的弱点。
教师文化促进制度文化的发展,制度文化保障教师文化的发展。教师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互相着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必将呈现校园的和谐美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
三、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矛盾
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自身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体现在时代性上。从中国的古文化上看,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道德的化身,人们自然将集道德和智慧于一身的教师作为目标,教师则承担了社会的“道德化身”责任,甚至一言一行都要对社会负责。笔者认为这里拔高了教师职能,不利于教育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应该回归平凡岗位、回归平常心,才能做好平凡的事。小学生具有时代性,他们阳光、开放、自由的程度更大一些。总的来说,社会的评价已经多元化,好孩子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改变,其实更宽松。这种变化是与时俱进的,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
有人笑称,教师是学生的天敌。因为管理意味着约束。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执行。这两种关系并不能完全接洽,从本质上教师和学生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学生品学兼优,既配合又乐于接受管理;学生想发展自己的个性,又不肯接受教师的管理,呈现出很多的叛逆。教师有时也扮演了家长的角色,变成了“唠叨”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不顺利,就会出现焦虑、急躁、疲劳等情绪,不利于教师文化的发展。
这对矛盾的解决需要师生的共同提高。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如果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肯定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宽阔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做好科学有效的引导。这对矛盾的解决其实就是两者关系的协调,一旦形成民主、和谐的关系,营造出积极进取的氛围,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大力参与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精神文化和师、生文化的矛盾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面貌的集中体现和有效提炼,师生面貌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校园精神文化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为空间的展现形式。它往往是一所学校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不断完善而逐步成型的。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好的育人功能,激励着学生向上向善。这种精神的触觉已经渗透的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校园的一草一木,渗透到每一位师生的血液了。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接受和践行就是两大文化的矛盾。精神文化影响着师生的发展,师生极富个性的特质也碰撞着精神文化,这就形成了一个交融合成的过程,当然也会出现创新的成分。
我们需要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落实到师生的举手投足之间,在堵塞处疏通,在精彩处表扬,将校园精神文化流淌到每一位师生的血管里。
五、课程文化和师、生文化的矛盾
课程文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课程意识形态或课程观念形态。学校的课程文化是按国家的有关文件标准执行的,同时又给予了当地自主安排和灵活处理的空间。这本无可厚非,也适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当今教育的现状。虽然目前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但小学的升学竞争压力从没有消失过,也就导致了学习科目的主次之分,主科挤占副科课堂的现象也就成了常态。教师无奈执行,学生内心有抵触,师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课程文化受到冲击。
国家要求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完成要求,这样就会给在校教师增加很大的压力,能力不够、时间有限、效果不佳等,都是两大组矛盾的体现。课程文化和师、生文化的矛盾的解决仍然需要期待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和严格执行。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成长之根,是学校发展之舵。矛盾是发展中的矛盾,我们不断化解其中的矛盾,校园文化的大体系才能统一协调发展。
[1]苗蔚林.困惑与执着[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3.
[2]王伟.校长文化活动指导[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9.
[3]玛丽莲.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编辑:赵 悦)
G620
A
1671-0568(2016)33-0123-02
黄继安,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四小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