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 提升数学素养
2016-03-02谢长营
□谢长营
培养创新意识 提升数学素养
□谢长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将“创新意识”正式列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展开想象、实践操作、合理迁移、发散思维多种方式途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创新意识;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新方法并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本文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培养和实践等方式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人们在对实质问题进行揭示时会产生估计,在对客观规律进行探索时会产生推测,在对命题结论进行寻找时会进行揣摩,这些凭个人想象完成事情的思维方式被称为猜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探索新知时通过猜想完成,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数学思维也得到锻炼,良好的探索精神得以培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直接将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对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的内角度数进行测量计算,随后进行操作验证,确定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猜想、计算、验证,使问题解决的时间得到大幅度缩短,同时使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得到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创造过程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并提供适当机会丰富学生想象力,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时教师就设计了让学生探究土豆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其中有同学认为把土豆放在有刻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杯子里面,土豆的体积与水上升的体积相同,也就是排水法;也有同学认为可以把土豆切成一立方厘米小块,然后根据土豆和小块之间的倍数关系,最终算出土豆体积。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得以拓宽,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同时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较好的运用与渗透。
三、引导学生实践操作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在对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发明创造的来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动手实践学习活动能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的过程中积极动眼、动口、动手。教师在日常对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引导他们手脑结合,进行实际操作,或者在实际生活中引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拼一拼” “折一折” “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并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化抽象为直观自主探索获得新知得出结论,培养了创新意识的同时,直观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合理迁移
创新意识实质上就是指为了自己发展的需要,运用已有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而大部分的数学知识之间都有关联性和可比性,具有共同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有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类比,进而达到联想和迁移,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思维得到激活。例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通过知识迁移的引导,使学生将一个情景中学到的知识、原理迁移到另一个情景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想要真正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就需要教师改变“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观念,逐渐变为“老师带着学生寻找知识”,给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以及智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知识,作为中转站,起着知识与能力的沟通的作用。知识的运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含义深入理解以后,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使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学生在对商不变的性质学习以后,很多笔算题目可以通过这个性质的运用进行解决:360÷60等同于36÷6,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口算,这种方法也算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是通过老师的巧妙设计和合理安排下运用,比如一道题目多种解法,一道题目多种变法和一道题目多种问法等,进行思维的逆向训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多角度考虑问题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这是国外一位教育学家在20世纪提出的。学生在日常的实际操作中,身体动作只占一方面,主要是紧密联系着大脑的思维活动。直观动作形象性是小学生思维的典型特点,在实际操作时,不仅要对所操作目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想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就需要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的过程中积极动眼、动口、动手。想要引起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就需要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通过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数学的课外活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寻找可以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发掘,努力探索,深入思考,随后进行有效解决。学生之间也可以不断进行交流,不断进行切磋,相互启发,使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提升。数学课外活动有非常多的方式,比如开展数学知识宣传、数学专题研讨、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调查,等等。
七、结束语
创新意识是数学学科最核心的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归纳概括、发现规律、猜想验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1]杜香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
[2]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
[3]郑强.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76-76.
[4]赵冬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质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02):71-76.
[5]王跃军.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管理与教学,2007:69-70.
[6]王成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5-45.
(编辑:胡 璐)
G623.5
A
1671-0568(2016)33-0067-02
谢长营,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