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新闻的娱乐化
2016-03-02殷巧巧
殷巧巧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 1000)
浅谈网络新闻的娱乐化
殷巧巧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 1000)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精神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爆炸,娱乐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如标题的戏谑性、内容的肤浅化和新闻的广告化,以及这些表现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如人文关怀的弱化、由“娱乐”受众变成“愚乐”受众等,最后针对网络新闻娱乐化进行反思。
网络新闻;娱乐至死;人文关怀;伦理
2015年初,年仅33岁的青年歌手姚贝娜因病去世。某记者假扮医生助理潜入太平间偷拍其遗照,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突出了媒体头条报道与人性之间的取舍。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人们的猎奇和窥私的心理不断滋生。
一、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新闻的娱乐化就是软新闻的盛行,严肃新闻比例的下降。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为硬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刺激性。而网络新闻的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标题的戏谑性
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最早表现在标题上,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内容提炼和浓缩的成果,是新闻的“眼睛”。美国知名民意调查公司盖洛普的一项联合调查研究表明,网民往往通过浏览标题来决定是否阅读该则新闻。参与调查的受众表示阅读过56%的标题,但只阅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而国内网民看新闻只阅读标题的比例则高达80%,点击网页详细看新闻的比例不到5%。由此可见,制作标题成为网站编辑最重要的基本功和重要工作之一。[1]
基于此,网站要想吸引受众眼球,就必须在新闻标题上下功夫。由于网站媒体没有采访权,只能转发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其必须在新闻标题上出奇制胜,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譬如,2016年4月22日,冠生园原董事长在河南某景区游玩时被猴子蹬掉的石块砸中脑部不幸身亡,新浪网的标题定为《砸死冠生园老总的真是一群猴子?》,网易新闻的标题定为《冠生园董事长被猴子弄死》。网易的一个“弄”字就将一条生命的逝去一笔带过,将焦点放在了猴子身上,以此来获得噱头,人反倒成了新闻的陪衬,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新闻内容的肤浅化
如果说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新闻内容就是新闻的“核心”。一则新闻如果空有充满猎奇字眼的标题,而不辅之以内容,也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新闻内容需要遵守客观性、真实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记者的主观判断。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闻从四面八方向受众袭来,网络新闻的竞争性尤其激烈,所以某些网站记者就挖空心思地来吸引受众。关于政治新闻,官员下台必有情妇,情妇私人信息曝光的现象也已是司空见惯;关于体育新闻,篮球宝贝性感情人等字眼更是占据头条。
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6年4月30日,济南某学校组织一场动漫展,某网站记者在未透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给几位女生自下而上地拍照,而且未经当事人允许就以《济南现大尺度动漫展,最小者仅11岁》的新闻标题发布在网站上。该则新闻发布后,经过一些媒体的跟风转发,引起了极大的舆论讨论,对几位女生的生活和精神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三)网络新闻的广告化
受众在传统媒体中未能掌握主动权,却在网络世界中拥有了主动选择权,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自主获知、选择信息,但目前网络新闻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本该严肃的政治新闻和军事新闻中也常常充斥着骇人听闻的标题链接,更严重的是打着擦边球的广告信息在严肃的新闻内容中出现,并且比在传统媒体中的内容更肤浅、更娱乐化;就连正常的百度专属词条也会偶尔弹出一系列色情或者游戏广告。娱乐信息无孔不入,使人们的注意力受到了侵害,使人们即使厌倦,也不得不在偌大的广告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此外,网络的出现使得原本纯净的信息与大量琐事捆绑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使得网络比传统媒体更可怕。
近年来,利用新闻传播广告的现象泛滥,某些网站为了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不惜采用低俗、虚假的标题以及内容愚弄大众。比如网络上一篇标题为《95后美女身体换旅行》的新闻,唤醒了许多人的好奇心,但没过几天,人们就发现这则新闻其实是一个交友网站的营销广告。该网站用这样低俗的标题、虚假的内容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正常秩序,也让公众对网络新闻感到疑惑。
二、网络新闻娱乐化导致的问题
网络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满足了部分受众猎奇和窥私的心理,但是网站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也渐渐被抛弃了。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博弈中,网站媒体日趋选择向经济效益靠拢,不断舍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下面笔者将谈谈网络新闻娱乐化产生的伦理问题。
(一)人文关怀的弱化
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美国学者罗恩·史密斯说过,“媒体工作者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记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关注点不再仅局限于自己及身边的事,而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然而,在娱乐化浪潮中,为迎合受众口味,许多传媒开始走向感性至上主义,事物存在的社会价值、行为与处境所引起的社会反思等不再是传媒关注的重点;有关公众利益的劳动权利、生态环保、高新科技、行业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很少得到重视,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硬新闻被淹没在娱乐化浪潮中。[2]例如,2015年元旦,上海外滩发生的伤亡惨重的踩踏事件被陈赫出轨的风波所盖住,受众的注意力被媒体引导着去关注明星的家庭私事,媒体大篇幅地报道明星出轨的内幕与细节,而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予以忽视。
(二)从“娱乐”受众到“愚乐”受众
受众行为研究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他们和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总之,受众缓解压力、转换心理情绪的需要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决定了其对娱乐的需求,也导致其更加偏爱娱乐化了的媒体,这也正是娱乐化的媒体大受欢迎的原因。新闻娱乐化潮流的汹涌澎湃,固然掺杂着传播媒介的商业利益,但广大受众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受众可选择性地接触媒介的活动,客观上对媒介报道内容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对娱乐的需求也推动着媒体进一步娱乐化。
由于受众的娱乐化需求,网络媒体一味地迎合受众口味,充分发挥受众主导权的作用,而失去了自己判断力和责任感。如果在追求网络媒体娱乐功能的过程中,总是以追求高点击率为目标,过分、甚至不择手段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媒体的娱乐化就冲破了社会责任的束缚和职业道德的底线,“娱乐”受众也就变成了“愚乐”受众。于是,明星隐私大揭露、疑难丑闻大曝光等就成为流行。
三、“娱乐化”的反思
任何一种传播媒体都应该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网络媒体也不例外。网络媒体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提升大众审美、彰显社会人文关怀的责任,过分追求媒体娱乐化只能让媒体失去基本的辨别能力,沦为“愚乐”受众的工具。美国著名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文化死亡的命运也就在劫难逃”。[3]网络新闻娱乐化对于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拉近了新闻与人们的关系。如果“娱乐”受众发展为“愚乐”受众,就失去了其基本原则。因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对娱乐化进行控制。一方面,从源头上防止过度娱乐化。这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新闻伦理道德建设,推动新闻报道向专业化、深度化方向发展,而不是只注重表面文字的塑造。另一方面,公众性的艺术情趣需要媒体的有益引导,媒体宣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观众的取向,观众的欣赏情绪和口味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可以被提高和引导的。[4]受众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和道德水平,在浩瀚的信息中学会辨别真假,去伪存真。总之,媒体必须以社会责任感为支撑,积极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方向,这样媒体才能得到长久生存与发展。
[1] 刘凯.网络新闻标题的微观操作[J].网络新闻传播,2007(12):48-49.
[2] 李雪莎,刘宁.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J].新闻前哨,2010(01):29-30.
[3]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3.
[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63.
G206
A
1674-8883(2016)23-0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