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文化的影像传播策略
——以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

2016-03-02远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丝路纪录片

郑 远雷 英

(1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影视系,湖南 长沙410081)

丝路文化的影像传播策略
——以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

郑 远1雷 英2

(1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影视系,湖南 长沙410081)

丝路文化的传播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时至今日,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的渐次拉开与拓展,形塑我国丝路文化强大的软实力的呼唤已成为文化界与舆论界的强音。本文以实现我国文化强国为目标,从丝路文化影像传播衍变的历史轨迹中,探索21世纪我国丝路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和应对策略。

丝路文化;叙事手法;影像传播;软实力外交; 《河西走廊》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2016年央视强力推出的大型“丝路”题材的纪录片,正值我国打造“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转型时期,《河西走廊》的问世可谓恰逢时机,呼应了中国舆论场的声音,以纪实的风格向世界传播、讲述了关于“丝路”的传奇故事。

本文以《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为分析和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拍摄手法和叙事的特点,以探究电视媒体如何通过电视声画技术来展现和传播中国的“丝路文化”及其文本意义,以及其对今后用纪录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在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化长河中,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且被其他国家所熟知的是从2000多年前延续至今贯通欧亚的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简称“丝路文化”。这条从长安出发经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古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的开辟,逐渐打破了古代中国从汉代开始与世界各国的孤立、隔绝的状态,这条通道自汉代以来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陆上通道。贸易上的往来,商品的交换,带动了国家之间在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交流与对话。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世界带去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西方也开始逐渐了解神秘的东方世界。2000多年后的今天,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拐点和关键时期,我国需要重新拾起“丝路文化”,通过对这条丝绸之路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重新关注,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传播“丝路文化”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的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纽带关系和友好互助的关系,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寻找新的突破口。在传播“丝路文化”的各种窗口和平台中,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如何用中国的故事方式来再现两千余年来的历史故事呢?

一、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河西走廊》作为一部历史人文题材的纪录片,影片的文本素材自然依赖大量的历史文献典籍的呈现,以单一的历史文献为依据不免叙事枯燥、单调,缺乏情景化、故事性元素。为此,《河西走廊》沿袭了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的手法。通过这种方式,原本较为枯燥的、静态的、单一的文字历史转变为有趣的、动态的、多维度的画面历史。所谓多维度,指的是影片表现形式、元素的多样性,不仅构建、还原了历史场面,还加入了人物的模拟扮演、解说词的补充说明,以及环境音、背景音乐、乐器声响在内的声音元素的使用。这种讲述方式在不改变历史事件内容本质的前提下,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更易接受的方式对历史加以呈现。

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贯穿了这部纪录片的始终,最为明显的是在片头加入了起到引入、引导作用的具体历史故事片段。为了增加影片的可看性,影片在每集片头曲播放之前采用的具体历史故事导入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片子一开始,通过展现与本集主题相关的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或历史片段,以叙述故事的口吻引出本集所要讲述的主题和主要人物,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和事件的发展作铺垫。例如,在《通道》一集中,该片一开始就响起了轻快短促的音乐,立刻营造了一种不同寻常而神秘的氛围。此刻,画面中呈现出一个孕妇生产的场景,通过解说词的叙述和演员的表情、动作以及细节的表现,影片以情景再现的方式给观众呈现了一位未来大汉帝国的英勇将军霍去病的故事。虽然他只是平阳公主府里女仆的儿子,但那一阵阵有力的啼哭声暗示了霍去病不平凡的命运,他将在今后的人生岁月里肩负起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通过对霍去病出生场景的展现,自然地引出了本集的故事主人公,并为即将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埋下伏笔,使观众对这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的金戈铁马的岁月充满了期待,促使观众带着好奇心和疑问继续观看下去。

《根脉》一集的片头故事巧妙地运用多种声画音元素,细腻独特地还原了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例如,片头急促且具有神秘感的音乐声瞬间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通过影视创作中的扮演等手段,细腻生动地展现了身居祁连山静修的儒学大学士郭瑀为躲避一些执政者“邀请出山”这一历史情景:郭瑀脚步匆匆、神色慌张地躲进洞内的过程。在洞外,镜头不断地在使者率领的军人和郭瑀弟子之间快速切换,营造一种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制造一种强烈的故事冲突感。这种冲突感使故事一开始就易形成一种叙事的悬念感,并伴随着这种紧张感随即牵动观众的神经,从而使观众对这个故事的后续发展甚至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产生了兴趣。

二、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跨越、交叉、对照的叙事平台

为了使影片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与历史人物故事在短短的几十集纪录片中得到集中而紧凑的体现,也为了叙事更加符合逻辑线索、更为合理,且富有叙事张力,《河西走廊》常采用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状况的呈现运用穿越、交叉或对照的方式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进而引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激发观众对往昔历史的追忆和对当下现实的思考。

例如,在介绍扁都口的时候,影片首先对其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全景式的展示:坐落在海拔数千米的祁连山脉中,两侧是终年积雪的雪山。每年7月份,万亩盛开的油菜花成为今日河西走廊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接着,影片通过当代的美好景象的展示勾连出千年前伤感的故事:隋炀帝的西巡部队在通过这条通道北上张掖与西域诸国的首领会盟时,因严寒的天气和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随行部队和后宫佳丽大半被冻死在这条河谷中。古时的伤感事件和如今充满生机的美好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产生一种物是人非、时代变迁的岁月感。

历史画面与现实景象交错出现,过去发生的事、曾经出现的人物都对当下的生活和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如同一面鉴古知今的镜子,当今的人们通过对历史兴衰、人物成败的观察,获取对自身有益的帮助,吸取历史教训,借鉴历史成功的经验,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指导自身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它不仅仅是回答历史是什么,更多的是启迪我们从历史中获取该如何面对现实的方法。

三、微观人物与宏观事件的情感呼应和传递

《河西走廊》在叙事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在于它不只是向观众讲述一段离当下很遥远、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历史,它更是将强烈、细腻的情感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赋予这些事件以新的生命和活力,从而激发观众内心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某一事件产生自己特殊的情感和看法,最终对历史事件有更充分、深刻的理解。

影片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故事进行刻画和叙述,并将其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与整个历史事件相呼应,赋予历史事件强烈的情感。

《河西走廊》呈现了从汉代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了对历史发展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的人们。他们虽然身份各异,身处在不同年代,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后来的人们,被人们铭记。片子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展现串联起千年的历史,并与宏大的历史环境交相呼应,通过一系列表现手法使过去的历史人物逼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展现汉代那一段与北方匈奴抗争、守护边疆安宁的历史时,影片还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叙述,使那一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对那一段历史以及为此付出心血的历史人物产生一种敬佩、缅怀的情感,使这些历史事件通过情感化的表述深刻地印在了记忆的深处。例如,长罗侯常惠五次代表汉帝国出使西域,或为促成汉帝国与乌苏国的和亲,或为反击匈奴的袭扰,他一心为国,为保卫祖国的安宁与稳定鞠躬尽瘁,展现了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与长罗侯颇有交情的解忧公主也为汉朝结盟西域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她毅然决然地承担起维系两国联盟的国家重任,并在乌孙国受到匈奴侵袭时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主动写信请汉朝出兵援助,坚强果敢、为国家奉献自我的精神通过一幕幕还原的场景让后人铭记。

四、结语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文化,借助电视、网络媒体,将存在于浩瀚文字中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传递出来,充分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并与之产生心灵上的强烈交流。此外,这种纪录片对受众接受程度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并不需要受众去深层次的解读,使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解影片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这样一来,就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接收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特别是互联网平台,受众的参与热情被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交流明显增强,并且这种传播平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传播的渠道被大大拓宽,传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成功是一次影视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并借助影视文化依托的优势传播渠道、平台,实现了对“丝路文化”的广泛传播。

纪录片《河西走廊》作为一种影视文化形式,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河西走廊上的历史,并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对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进行有侧重点的关注和展示。借助一些媒体平台作为传播渠道,这些传播渠道将纪录片中展现的内容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双向互动交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古老悠久又充满生命活力的丝绸之路文化,展现中国自古以来对其他文化的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态度,展现出中国是一个充满博爱之心的、愿意并渴望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与交流的国家形象。

[1] 张向永.重现河西走廊千年辉煌[J].中华儿女,2015(4):15-18.

[2] 任奇伟,胡晓汉.浅析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创作表现手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62.

[3] 李明德,刘煜.《河西走廊》:纪录片辩证叙事的艺术[N].光明日报,2015-07-12(014).

[4] 杨贵丽.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中国精神与国际化表达[J].青年记者,2015(26):44-45.

[5] 姚爽.纪录片《河西走廊》中“情景再现”手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273.

[6] 谢佩汝.纪录片《河西走廊》情景再现叙事方法探究[J].丝绸之路,2015(18):27-29.

[7] 刘亭.从纪录片《河西走廊》看“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24-33.

[8] 赵志伟.我们更关注历史中的故事[N].中国艺术报,2015-03-27(004).

[9] 梁伟,赵启辰.打造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模板”[J].中华儿女,2015(4):35-37.

[10] 雷媛.一部千年古道的影像编年体史诗[N].甘肃农民报,2015-03-19(04).

[11] 江一浩.纪录片《河西走廊》今晚央视首播[N].中国贸易报,2015-03-03(A10).

[12] 张子艺.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将开播[N].西部商报,2015-02-26(A15).

[13] 宋喆.纪录片《河西走廊》学术研讨会在兰举行[N].甘肃日报,2015-03-21(01).

[14] 秦娜.纪录片《河西走廊》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N].西部商报,2015-03-02(A06).

[15] 施秀萍.纪录片《河西走廊》在我省引发热烈反响[N].甘肃日报,2015-03-06.

J952

A

1674-8883(2016)23-0008-02

郑远(1962—),男,陕西咸阳人,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雷英(197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丝路纪录片
在河西走廊聆听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丝路梦
纪录片之页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