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路径探究

2016-03-0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课程(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众培育价值观

贾 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路径探究

贾 菲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的肥沃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校检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场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生活,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实现路径正当其时,从外在影响到内在的思想观念固化再到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最终达到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最终目标,引导人们从规范做起,从养成习惯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确切把握其内涵,以生活为中心,与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其真正被民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践行,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大有帮助。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路径的内涵

“生活化”源于20世纪初的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而马克思所说的生活世界与其不同,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意义重大,其作用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注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指明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实践决定社会生活。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概念简单来说包括以下内涵:“生活世界指的是现实的生活;实践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生活世界的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指明人们前进的方向。

培育生活化是指培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效果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化。为了实现培育目标,完善培育内容,创新培育途径,科学评价培育效果,必须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立足于社会生活,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培育离不开社会生活。脱离社会生活的培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虚无缥缈的;相反,不重视培育,缺乏理论的社会生活则是肤浅的。培育生活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日常规范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提出价值要求,确立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有具体可操作性,以生活为中心,大众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对其达到理解,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人民大众是生活化的主体,让核心价值观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实现其生活化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指导与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但是复杂的纯理论会使人们感到抽象空洞,且不容易理解,故若能将其纳入人民生活的言行举止中,从自身周边的同学、朋友以及亲戚中觉察领悟并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意义,让人民大众在生存和发展中享受好处与权利,例如“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民众权利有所保障,切身利益得到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深入人心,获取民众的许可。与此同时,民众自觉地确立人生目标,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其充分发挥功效。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在当今文化多元和思潮多样性的时代,通过确立学习目标、遵循职业操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达到价值的认同,达成共识的凝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实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在当今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转型时代,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导,国家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符合此要求,因此,让其走进人民内心,融入现实生活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扶起老人”的热烈讨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欣喜若狂以及最近出台的央企高管履职待遇及支出的“四禁令”对利益固化藩篱的突破。生活中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其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新闻媒体推广核心价值观,大多数民众却认为其是抽象化的,无法理解,高不可攀。其实不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洞的,用语言将其修饰表达,而恰恰体现在普通民众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从民众的“点滴生活”入手,造福人类,走向民众身边,让民众在生活中体验,加深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其情感认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的感人行动和感人故事中所呈现,价值观的知识和道理与日常生活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凝聚民心,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提升大众思想与观念

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的肥沃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检验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场所。倘若离开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空谈阔论、纸上谈兵。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现代设备手机与网络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衣食住行勤俭节约,杜绝一切“豪华风”;打破暴发致富之幻想,鼓励踏实工作,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而获得相应的报酬;“时代先锋”“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典型示范,正确引导,这些时时刻刻感染着人们,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体认。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评选,街道路口的“爱心使者”榜以及校园内的“助人为乐青年”榜,生活中处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序排队,热情让座,礼让斑马线,食堂师傅、商贩态度的和蔼可亲,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中了解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友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在熏陶、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不仅仅如此,娱乐消遣、休闲活动中也体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众高雅的生活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发挥着水滴石穿的功效,不知不觉中形成乡规民约、市民公约、职业规范和学生守则,人人遵守,自觉践行。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洒遍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提升大众思想与观念,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充满“正能量”。核心价值观走进大众生活,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增加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倾听人民心声;另一方面,详细讲解并落实核心价值观,统一民众思想,树立先进舆论导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从而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实现路径

(一)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基本载体

1.拓展民众的交流渠道

党和中央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立“意见箱”和网络平台,听取公众意见并积极改进,解决就业、医疗、住房等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平衡因地区差异、职业不同而带来的居民收入,满足人民心声,得到认同,从上级到下级自觉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隔一段时间,乡、县、市各级要专访基层,走访每个家庭。与民众交往自然频繁,真诚而深刻,想民众所想,达到对话与交流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传达或重复,充分行使民众权利,真正满足民众需求,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典型引导

中央和政府无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大力地宣传、教育和大众化,都难以引起平常百姓的关注。大众相信身边人和身边事,每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感动着他们,感染着他们,甚至就发生在自己的同学、朋友和亲戚中,温暖亲近,可知、可信、可学。修车师傅徐茂舜十年开收据,赢得顾客信任;黄久生关心照顾老人,支持家乡建设;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等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频频出现,发挥着典型引导,榜样示范的作用。身边“模范人物”发挥榜样的价值示范作用是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关键,走进群众生活,不仅“接地气”,带动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鼓励和调动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3.借助大众文化产品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文化产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籍、音乐、电影、网络游戏等都对大众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可融入民众文化消费中,文化产品在群众消费中不断传递、交流,对大众价值观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离不开大众文化产品的宣扬。文化产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引人注目且符合大众需求,对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指出,必须“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和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大众文化产品让人们在欣赏中享受生活,培养人们高雅的生活情趣,这样,民众无形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耳濡目染,接受并认同蕴含在文化产品里的核心价值观。但当今文化是多元和思潮多样性的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与专业化水平。

(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的实践养成

1.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性质和职责的区别,开展内容主题相同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凝聚社会思潮,达成价值共识。在机关,“进困难家庭”服务活动,“评选优秀党员干部”等等,颂扬革命精神,关注民众切身利益,积极进取,引领思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企业,“诚信员工”“文明标兵”的评选,不断规范自己,爱岗敬业,形成“讲诚信,树文明”的社会氛围。在学校,“时事竞赛”“演讲比赛”中获取知识,增强爱国情感;“宿舍文化大赛”陶冶情操;“勤工助学”“义务捐献活动”“扶贫工程”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结友善和艰苦奋斗精神。在社区,“讲科学生活”,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邻里互助”,弘扬“奉献、友爱”的志愿者服务精神,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在农村,“婚育新风进万家”“阳光计生”,倡导科学知识,抵制封建迷信,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各个群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2.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为了提升民众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学雷锋”“关爱留守儿童”“照顾空巢老人”等等,送温暖献爱心,在互帮互助中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资源共享;开设“老年大学”,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增加老年朋友们的知识储备;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既可以饱览祖国的大好风光,也可以了解革命事迹和学习革命知识、培育新时代精神,在寓教于乐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认可,形成外部有约束、内心有信仰、行为有导向的社会局面。

(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基本制度

1.完善传播同化制度

面对转型期的中国,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因此,规范完善传播同化制度至关重要。让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源泉,教育注重实践,源于生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提供更大更优的发展空间,提高其在生活中的实效性。此外,注重典型示范作用,表彰并学习先进人物,而对其违背者严厉批评并惩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无形中影响人们价值观的重塑,达成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

2.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律和道德都是引导民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机制,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人民法治意识,净化社会环境,体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在不断提高人们法律意识的同时,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用内在的道德观念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将法治和德治有效结合起来,既有法律强制性的约束,又有道德规范内在的调节,凝聚所有力量构建健康文明的社会,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步伐。

3.完善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包括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等内容。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倡导人们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对其忠实践行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严厉制止、打击其违背者。这样,奖惩分明,有利于公众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道德环境。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制度规范,注重“模范”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生活化,做到养成习惯自觉践行。

·编辑 王亚青

贾菲(1990—),女,山西太原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

G711

A

猜你喜欢

民众培育价值观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