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在于“学”
2016-03-02张增亮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
张增亮(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
高效课堂在于“学”
张增亮
(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学梦想,向人们描述了这样一副场景: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校园充满着欢乐。身为教师,需要在“少教”和“多学”中进行取舍。
少教多学;快乐学习;一人为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三者是共存的。在古代,对教师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古代的教育家也用“教学相长”向我们诠释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多少教育家的梦想,也是多少孩子们的梦想!但是,传承了几代人的教育梦想而今却迟迟未能实现,为什么?而今,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一副副求知若渴的脸庞,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副因缺少睡眠而疲惫的脸颊;当我们步入操场的时候,极少有学生在球场上挥霍汗水,在操场上嬉戏追逐,取而代之的是,即使是下课十分钟还在教室中一个个奋笔疾书的身影。于是乎,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学校怎么了?这样的课堂真的高效吗?学生是“主动”在学习吗?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人”指的就是学生。但是,似乎如今的教学只剩下了教师的滔滔不绝,学生的机械记录,学习变成了被动的“填鸭式”,何来乐趣可言?何来“人”可言?更不用说上文中所提到的夸美纽斯的教育梦想了。
教得多,就一定学得多吗?犹记得我刚踏上讲台之时,跟许多新教师一样,真恨不得把自己脑子中的所有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学生,每一个生词都要讲得面面俱到,从词性的变化到词义的辨析,从词组的归纳到句子的翻译。本以为我如此煞费苦心详细地讲解,即便学生目前用不到,也会在高考中甚至在今后的四六级考试中用到。但是,在我备课—上课—练习的不断周而复始中,学生似乎一点儿都提不起兴趣,更有甚者,连刚进入高中时的那种新鲜感,也好像被我“磨灭”了。
我愈发的焦头烂额,学生愈发的无精打采,这让我手足无措。直到我读到了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为了使孩子们适应现在的生活。”过于详细的灌输反而起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学生要记忆的东西过多,导致了时间来不及,造成了睡眠不足,甚至就连很简单的知识点也记不住了……心急火燎的我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师傅一句“要学会放手”点醒了我。
于是,这一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深处。“放手”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筛选,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记忆的效率。于是,我有选择性地挑选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讲解练习也不再面面俱到。比如翻译的练习,以前我总喜欢把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抄写在翻译本上,这样,似乎看上去都订正了,但是学生只是在纯粹地抄写,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动脑筋,所以,即使一模一样的句子,过几天再做一遍,不会的学生仍旧是不会。
所以,我改进了翻译题讲解的方法,仅仅把每题的重点词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我的批改、根据黑板上的重点词组进行订正,之后我再进行批改。由于学生参与到了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记忆得也就更加牢固了。
教得少,就一定学得少吗?文科的教学不同于理科,英语的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我一直对学生说:“只有从你口中说出来的英语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英语,只有在你脑海中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知识。”所以,学好英语的关键不在于“多教”,而是在于“多学”。相信许多老师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默写几乎是默完就忘。
学生经常向我抱怨:“老师,我单词、词组背完就忘,晚上背好的,第二天起床就忘了,今天背好的,过几天又忘了。”我通过观察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默写的前几分钟开始“抢记”,这样的背诵效果会好吗?归根结底,还是对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现在,我的英语词汇教学,正逐步脱离“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变为“学生讲,我来听”的模式。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上,我在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下,首次将“从文本出发,继而回归文本”的词汇教学展示出来。在那堂课上,我“抛弃了”满满一黑板的笔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通过预习单,自己去找词;通过上下文,自己去概括这个词的用法;通过查阅字典,自己去总结这个词的相关词形变化……出人意料的是,事后的默写和检查不再是“满堂红”的“惨象”,学生在课后的反馈中写道:“老师,这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知识,我们永远都不会忘!”欣喜之余,我不禁想到:是啊!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采摘到的果实是最甜的!
如今,我的词汇教学的模式“源于文本,回归文本”正日趋成熟,学生也觉得学习英语不再枯燥乏味,背书背单词也没有以前难了。虽然,我“少教”了,但是学生却有了更多的时间“多学”。看到学生脸上的笑容,看到他们热情地同我打招呼,我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把教育看成是一份事业,而我需要的是不断创新,不断奋发,献身于这一份事业。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编辑 薛直艳